1939年,3名女兵和一个婴儿被日军围困,熬过了人生的艰难一夜

1939年6月,三名女护 士兵被日军围困,便在狭小的阁楼里呆了三天,以为成功脱险便走了出来。谁知道还有更惊心动魄的一幕在等着他们,再次面临日军的围追堵截,她们能成功脱困吗?


1939年6月,新四军在扬中的根据地势力发展迅速,引起了日军的高度重视。随之而来的就是日军对根据地的扫荡与进攻。他们想一举将新四军在扬中的势力消灭殆尽。

可日军来进行扫荡的时候,扬中的新四军早已转战苏北,开辟新的革 命根据地。在扬中一带只留下身一些受重伤无法上战场的伤员在此处养伤,而时任扬中卫生队的队长彭克带着两个女卫生员史凌和李亚云在此处照顾。


在得到日军要来进行扫荡的时候,她们选择将几十名新四军重伤员安置在老百姓家里。然后自己按照当地女性的穿戴装扮起自己,换上老百姓的衣服,头上戴着方巾,腰间系着围裙,再把自己的脸抹黑,俨然一副农村的普通妇女。

没多久,日军就来了,他们挨家挨户进行搜索。老百姓开始慌了,于是便开始进行逃跑。没办法彭克带着两名卫生员也只能跟着大部队逃跑。在 逃亡的途中,她们遇到当地游击队司令的妹妹。


司令的妹妹在了解情况后,将她们安置在自己家一个位置偏僻的房子里,日军一般很少会来这进行搜索。她们三人就在这家房子的阁楼里呆着,不敢进行四处走动。阁楼面积有些狭小,仅容得下三人,她们蜷曲着身子。房间密不透风,还夹杂着一股子霉味,就这样三人为了躲避日军,在这里呆了三天。


“没事了,日本鬼子都走了,你们可以出来了。”司令妹妹说完,彭克带着两个卫生员从阁楼里走了出来。辞别了司令的妹妹,走到街上看着在河边钓鱼的乡亲们,她们放心了,然后就朝着来路进行返回。

谁知她们刚走到村头,就遇到突然掉头的鬼子,而且还开着汽艇飞奔而来。日军来了一个回马枪,让大家有些措手不及。


刚才还在河边钓鱼的百姓一哄而散,赶紧往回跑。就这样刚刚还热闹的河边,就剩下彭克和两名卫生员。看着飞驰而来的日军潜艇和空旷无人的河边。她们三人赶紧跑,看到河边有几间茅草屋,她们就进了其中蕞大的一间。


此时天空的黑幕已经拉下,她们进入房间,只看到堂屋的竹篮里躺着的几个月大的婴儿。可能是受到了惊吓,婴儿瞬间哇哇大哭起来。彭克上前将婴儿抱在怀中,婴儿不仅停止了哭泣,还笑了起来。彭克让卫生员史玲抱着孩子上了床,还将床上那黑乎乎的窗帘放了下来。让另一名卫生员李亚运坐在了灶台边,还用一个箩筐将她盖住。


安排好一切,彭克躲在灶台后面,可以通过身后墙壁的窗户看看外边的动静。而她身上只有5发子 弹,还要照顾好屋内的两个队员和一个婴儿。如果发生枪击,必 须保证弹无虚发。孩子睡着了,夜静了,黑咕隆咚的,只剩下砰砰的心跳,显得异常恐惧。

年纪较小的李亚云明显有些害怕,身子不断地在筐子下面抖动着,还时不时发出声响。彭克见状,急忙小声对两姐妹说:“日本鬼子马上就要来了,我们不能发出任何声音。否则将日军引过来,我们只有死路一条。”


彭克见屋内安静下来,自己开始思索着。如果日军进来,自己怎么做才能尽力保证大家的安 全。一枪解决一个敌人,她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到,但她不想就此将几个人的生命交出去,所以神经一直保持着高度紧张,以防意外发生。


这时一束光射向茅草房,领队的一个日本兵拿着手电筒来回照着,随之而来的是十几个鬼子端着枪不断地朝着茅草屋走来。

彭克等人在隐蔽的地方,尽量把身体躲得很低,灶台之后躲避的他们,没有被日军发现,躲过了日军的一波搜索。等那十几个日本兵走远了,她们以为可以松一口气了。


但接着又来了两三个日本兵,这次他们来到茅草屋门口,向里面看了看,黑暗的夜很是安静,没有发现异常,就赶紧去追前面那一队日本兵去了。而还没等彭克她们起身呢,日本鬼子又出现了。


这次来的是七八个鬼子,其中两个鬼子拿着刺 刀在屋内转悠,剩余的鬼子在门口警戒。在屋内转悠的两个鬼子,看见屋内的家具就用刺 刀乱戳,彭克见状紧张 ji了。她将枪上了子弹,等到鬼子刺 刀伸过来就开枪,但只要屋内枪响,屋外的几个鬼子就会被引过来,到时候自己肯定保护不了几个人的生命安 全。


一个鬼子朝灶台走过来,彭克已经将枪准备好。日本鬼子走到灶台,举起刺 刀就想往下戳,就在这时,门口的鬼子叫他们,然后屋内的两个鬼子就走了出去。没一会儿,几个鬼子就走远了。彭克三人仍然不敢出来。

后来再来日本鬼子,基本就在门口停留一下,向里面张望一下,没有发现异常就走了。短短十多分钟,来到茅草屋的就有二十多人,里面的三个人就像度日如年,心弦紧绷,等到日本终于走了,确定真的安 全了,他们才从动身起来,却早已发现衣被早已湿透。


趁着日军没有再来,她们需要赶紧走。当彭克将婴儿放进篮子里的时候,婴儿马上就大声哭喊起来。等到彭克将孩子哄睡了,她们将婴儿放进篮子,轻轻地掩上门就走了。刚出门进碰到了司令的妹妹找来了,他们已经做好了木筏,就在四处找人呢。


就这样,经过一 夜的折腾,彭克带着自己的两个队员终于离开扬中去苏北找新四军的大队伍去了。临走时还不忘交代司令的妹妹去照看那个茅草屋中的婴儿。

后来彭克收到来自扬中的信,原来那个婴儿的父母被日军冲散了,他们以为孩子会死在日军的刀枪之下。等日军走后,他们当天就回到家中,看到安然无恙的婴儿,妈妈激动不已,知道是新四军的卫生队员救了自己的孩子,十分感激。


但彭克三人又何尝不感激那个孩子,日军来了,他睡着了。安安静静的,也正是他的配合,彭克她们蕞终也才能躲过这一劫。相互成就,默契配合也不过如此了。


可能在抗 日战争时期,正是这么多的军民合作,才有了共 产 党力量的发展壮大,才有了抗

日战争的胜利。而这种合作的军民关系,如今也得以延续发展,才有了我们如今的蒸蒸日上。

#沐希书阁##头条创作挑战赛#@沐紫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日军   扬中   婴儿   卫生员   茅草屋   灶台   女兵   日本   司令   鬼子   屋内   艰难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