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普通人想要转型,到底该如何做?


这世道,对于普通人来讲,想做成一件事太难了,但是对于有的人,不仅能轻松跨界,还能每个领域都做到行业天花板。

前天看了冯唐老师的直播,他又出了本新书《了不起》。

这个说话犀利又幽默的人,本来研究医学,成为了妇科肿瘤医学博士,可是,而立之年的他却弃医从商,凭着爱好在新的领域发展,先后成为了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华润医疗集团的创始CEO,中信资本高级董事总经理。

在工作之余,他会写诗,写中长篇小说,出过至少20本书籍,还登上了中国作家富豪榜。

惊叹之余,不禁思忖:普通人想要转型,到底该如何去做才能拿到结果呢?

先来看一看冯唐为何能跨界成功。

首先,他是医学博士。我很俗套地在说“学历”。然而,一方面,学历是一个人学习能力最直接的体现;另一方面,学历是一块敲门砖。他能去麦肯锡这样的世界级领先的咨询公司,至少有一点是因为他拥有博士学历的光环。

其次,他酷爱读书。我们说“术业有专功”,很多人就只看专业领域的书,对于其它非专业领域但是很经典的书却很少涉猎。

而冯唐在上小学的时候,就读了《鲁迅全集》,17岁,他已经有计划地读完了《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老庄孔孟等汉语经典。再后来,他读海明威、狄更斯、奥斯汀等人的英文小说和名家书评。

读书不能太过局限,读书就要读最好的书。读书就是积累经验,如同磨剑。冯唐说:“你可以不屠龙,但不能不磨剑,要时刻准备着时机到来。”

最后,他足够自律。通俗来讲就是对自己“够狠”。他进入麦肯锡的第一年,利用年假时间,每天坚持跑10公里、写3000字,假期休完,他也写完了《万物生长》。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大部分人都太浮躁,很难静下心来坚持做一件事。而对于冯唐,他做成一件事似乎很容易,因为他不仅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还足够自律。

当一个人能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功,他跨界到另一个领域也会有更多的自信,从而也更加有可能取得成功。

成功是有惯性的。一个人学习的方法、做事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是可以迁移的。

正如稻盛和夫讲过一句话:一事做到极致,精神随之升华

你也许会想:作为一枚普通的打工族,既没有冯唐的高学历,也不曾博览群书,更做不到那么自律。如果想要转行,有可能取得成功吗?该如何去做呢?

如果从前面提到的例子,冯唐跨界成功的三点原因来看,这只是“道”的层面,但具体的“术”的层面该是什么呢?

在转行之前,不妨先问一下自己,为什么想转行?

对于职场年轻人来说,有的人想通过更多尝试找到自己真正擅长、喜欢的事情。而有的人因为裁员、业务变动,类似去年K12行业的“大变天”,被迫转行,从而寻找新的机会。

对于职场中年人来说,随着年龄增长、体力下降,职场天花板似乎无法避免。很多人开玩笑说,“35岁之后,不是开网约车就是卖保险了。”这样的玩笑背后,是职场中年人面临转行的真实挑战。

不管什么原因,你想要转行,无非是想要更好的生活。

再来看一下传统转行思路:

首先,确定职业目标。其次,确定职业发展策略。最后,采取实际行动。

传统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就是要“先计划,再行动”。

很多的职业发展教练都是按这种方法教学员进行职业规划的,但是,事实情况是,如果按照这种方法,你仍会感到非常迷茫,你最初渴望的职业将很难实现。

大多数人被教导,在改变职业生涯之前,先要了解自己。可是,我们如何能真正了解自己呢?每个人都是由多个自我组成,这些自我可能会由你的过去决定,也可能会取决于你目前的环境及你对未来的预期。

也就是你有“可能的自我”,你不可能通过自我的反省来发现“可能的自我”,而过多的反省甚至会造成你无法果断采取行动。

当你在职业转型期,很多人也喜欢去找一些信得过的人当参谋。职业教练会给你一些问题,去让你问身边熟悉你的人,然而,你是否会了发现,最了解你的人反而最有可能阻碍你。

当然,他们的本意是很想帮助你,给你支持,但他们也会拼命保护你想摆脱的旧身份。

所以最佳的途径是,跳出我们平时生活的圈子,去接触新的朋友、新的交际网络和专业群体。

当你有了一些资源和准备之后,很多人又会陷入另一个误区,就是想要一步到位,而事实上欲速则不达,持续的时间可能会很久,并且呈现出的状态也是进两步退一步,而不是一条直线往上升的。

所以,最佳的转变职业生涯的方法就是“立即行动”,而不是犹犹豫豫,在各种的情绪中内耗。

《转行》这本书告诉了我们,要先行动,再计划,是颠覆了你以往的认知呢?

这本书中还告诉我们一些非传统性的策略。

别拿自己太当真

不要再寻找你真正的自我了。把重点放在你想尝试发现的那些多种可能的自己上。

自省确实重要,但我们会拿它作为实验真相的挡箭牌;思考我们是谁没有探索我们是否真正是想象中的自己来得重要。

在现实中行动让我们有机会通过我们的行为认清自己,也让我们在学习中调整期望值。相反,停滞不前则会隐藏真实的自己。

和矛盾共处

给自己一个过渡期,在坚持和放弃中转换。与矛盾共处比下一个不成熟的决定要强。

职业转换成功前的几年必定充满各种困难、挫折、疑或和不确定性。重塑职业生涯最艰巨的任务之一,便是当你到搞不定时依然坚持你的路线。

从旧到新的转换需要时间,想走捷径往往事与愿违。

积少成多,不要一次到位

运用小步快跑的策略,让每一个小小的胜利积累起来,引领你实现更大的变化,接受曲线救国的方式。

量变促成质变,小步骤引发大变化,所以不要在寻找所谓的答案和捷径上浪费时间、精力和金钱,时间的推移,它将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几乎没有人能一次成功。

不要墨守成规,我们需要许多小步骤,而非一大步。从平凡的行动和小步骤中学到的会告诉你下一步采取什么行动。

实验新角色

从小处着手。以做副业和临时任务的方式思考,而不要急着做决定。认真去做,但不要过早承诺,逐步确定你独一无二的长期价值和偏好。

找到你想成为的那种人

别太计较你想做什么工作,而是去找到你想成为的那种人和能为你的转换提供帮助的人。

但别指望在你现有的社交圈里找到他们。跳出你的小圈子,向外拓展,找出你的榜样。

不要坐等灾难来临

大多数职业转换历时3~5年。你应该把各种事情当作信号,利用生活教给你的各种东西去改编,重新审视你的故事,如同你为不同的工作去改写简历和求职信一样。

你的故事也要以不同的方式说给不同的人听。但不要只说给客气的听众,而要试着说给那些有怀疑眼光的人听。

退一步,但别太久

如果前进受阻,不能深人思考时,花点时间从焦躁的状态中撤出来,想想你为何、如何改变。

即便是乡间一日游也能让你远离你熟悉的人和地方。但时间别太久,否则状态不容易找回来。只有通过与现实世界的互动和积极地投人,才能让我们发现自己。

抓住机会

改变瞬间发生,而后又是新的开始。机遇之窗开了又关。我们有时可以接受巨大的变化,有时又觉得小小的改变都难以容忍,注意常规习惯的潜在影响。

即便摇摆不定,问题多多,在不同身份间切换,我们还是在进步。不要让没有解答的问题束缚住你,哪怕做出暂时的承诺也要继续前进。

在这个微创业、跳槽转型、斜杠青年越来越多的时代,如果按传统方法,你会瞻前顾后,患得患失,裹足不前,不妨先试后转。



往期精彩(点击即可查看):
一位被裁员工的留言,引发我的三点思考

北漂青年的时空交集:确认过眼神,就是你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术业   可能会   职业生涯   普通人   步骤   学历   自我   领域   时间   职业   方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