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说华为最要紧是“活下去”,永辉陆续关店停业,真没法活?

近日,华为内部论坛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活下去”已经成为华为的最主要纲领。华为还号称,要把寒气传递给每一个人。这让本来就因为疫情收入紧缩的社会人瑟瑟发抖,日子已经艰难了,难道还不是最艰难的时候?


其实早在疫情开始的两年前,就已经有企业家说出疫情必然会带来经济寒冬,会给每个人的生活造成影响。然而最开始大家并没有感觉到。反而感叹,疫情让之前忙碌的生活突然慢了下来,好久没有和家人这样什么也不做的待在一起了。那个时候,虽然也在为莫名出现的病毒恐慌,但人们对于未来还是充满信心的。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高喊着,活下去就是胜利了?其实疫情初期,就有一些中小企业迅速倒闭。据人民法院公告网的数据统计,从2020年1月22日开始,到同年3月末,已经有1000多家企业申请倒闭。受影响最快的是教育培训行业,最大的理由就是——资方撤资导致没有教师可用。尤其是在疫情之间就在勉力支撑的企业,这个时候更是难以为继,不得不强行宣布玩不下去了,不玩了。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其中不乏一些网红名字。比如北京K歌之王。这家企业成立于2015年,在上海、重庆、武汉、北京这几个城市有了分店。它最辉煌的时候,和万达太子王思聪一起上了热搜,因为王思聪在这里一个晚上的消费就高达250万,要知道,它整个公司的注册资金也就200万元人民币。但在疫情的影响下,聚集性娱乐场所长时间关门,没有任何收入,反而在持续投入。最终在律师的建议下选择破产,降低损失。

也许,这一场经济灾难,在那个时候就初见端倪。在波及到全球的灾难面前,倒下去,可能只是迟早的问题。这不,一步一个脚印的华为,都在喊要争取活下去啊!

华为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任正非的正确决策,当然更离不开任正非招徕的人才。其中最突出的佼佼者,要数号称任正非的干儿子李一男。在华为决定从交换机代理商变成交换机生产商,没有人才怎么办,去各大高校招揽。李一男就是在真诚的华为的邀请下,加入了华为。虽然任正非给了信任,也给了空间,但的确也是李一男有那个本事站稳脚跟。他1993年毕业就加入华为,入职2天就从菜鸟变成工程师,半年成为研究部副总经理,四年后,成为华为副总裁之一。这一切,和他对华为的大力付出是分不开的,1993年10月,他的产品就为华为争取到了李嘉诚的13亿合同;坚持研究GSM路线,让华为成为通信领域的霸主,他也用7年时间,让华为的销售额高达200亿。因此,曾经也有一个李一男,半部华为通信史的说法。


华为和李一男,可以说是达成了一次非常完美的相互成就的佳话。李一男恃才傲物,说话直接不客气,尤其是27岁就当华为副总裁,更让他有些飘飘然,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对于下级甚至平级,都不太客气;当然,除了任正非。但这样一尊大佛,赶走是不可能的,不过可以让他去别的岗位磨练一下。于是李一男从研发部门转到推广销售的部门,和数据打交道,与和人打交道是不一样的。在实验室顺风顺水的李一男,到了推广部门却走得并不顺利。这让李一男觉得憋屈,认为是遭到了打压。

2000年,华为净利润达到29亿,成为全国最强电子企业的时候,任正非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是高喊华为的冬天,希望华为能够有足够的危机感。他认为华为就是一艘泰坦尼克,如果只路过员工的热情和盲目自信,最终也只会撞上潜在危机的暗礁。因此,在华为似乎是如日中天的时候,任正非鼓励内部员工自主创业,虽然也是背靠华为这艘大船,但当大船被风浪折损的时候,好歹还有人有些小船。

李一男正好趁机离开这个所谓的“打压”他的华为,创立了港湾科技。李一男分到了一千万的设备,本来承诺不转让华为的技术,不挖走华为的员工,也不独立生产设备;但当他第一年赚到了7个亿的时候,欲望一下子更加膨胀,为了赚更多钱,他的承诺就变得一文不值了,利用之前的人脉窃取华为的研发进度,挖走人才等等。直到李一男把华为的技术透露给了外资,才遭到华为以命换命的打压,华为内部不惜以“惨胜如败”来形容。

李一男的出现,验证了华为分流未知风险的实践;虽然失败了,但也更加证明了,一个正在盈利甚至盈利越来越多的企业,并非就是毫无破绽的。因此任正非一直坚守着两个底层逻辑:向死而生和苦难倒逼。


关于第一点,华为对标的是微软和比尔盖茨。盖茨总是说,微软距离死亡只有180天。任正非就说,华为明天就可能死亡。这不是简单的危言耸听,而是把企业的情况、行业的发展状况和整体经济的态势分析给所有员工听,让他们自己对于当前的经济形势有一个判断。同时也清楚地知道,如果员工自己懈怠下去,不仅仅是公司会淘汰他,而是在残酷的经济环境中,他除了在华为站稳脚跟,努力跟上企业的发展外,再没有更好的选择了。这样的意识培养下,或许在华为真的挡不住风浪的那一天,华为的员工能够具备比其他企业员工更强的生存能力。

再说说苦难倒逼。任正非认为,苦难为让企业成长得更强大。这和人的成长差不多,苦难会给人以打击,但是浴火重生,就会变成凤凰。而苦难,除了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克服的困难,更要适应时代的变迁。如今看来,仅从人为因素层面来看,华为是不至于喊出未来三年活下去的口号的。反而是整个大环境的恶化,让小人物捉襟见肘,即使看似很拿得出手的华为,也显得有些凝重。

有人说,这是华为一贯的忧患意识。任正非说得凶,不见得华为就真的这么胆战心惊。但不要忘了,也不是所有企业都做到了华为的地步,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进入如同华为这样的世界排名靠前的企业。因此,身在大环境恶化局中的每一个人,都不得不捏紧荷包过日子。不说别的,永辉这样老百姓生活不可或缺的生鲜供应超市,从2020年起,竟然在持续关店。

永辉走下坡路,当然也有它自身的问题。在永辉高速发展时,犹如一匹马力强劲的战车,各个地方都有门店,其商品种类丰富多样,价格适中,非常贴近广大市民的生活标准。因此,即使和人人乐、沃尔玛等超市并排开店,永辉的客流量都是最大的。然而随着网络平台生鲜战线低价挤占市场,更少走路,更便宜的购买方式,瞬间抓住了年青一代顾客的钱包;但这个时候问题还不大,永辉也随之开发了永辉生活等网上送菜渠道,只要购满一定金额,永辉骑士送货上门,还不收取任何运费。只是这条线没有开放多久,就不幸遇到了隔绝人流的疫情。

线下超市不敢聚集,网上买菜也无法及时送达。这条原本可以让永辉跟上年轻人步伐的生鲜外卖线,就这样不明不白地夭折了。牵一发而动全身,永辉在疫情三年时间内关闭了388家门店,最高市值1064亿,如今只剩310亿左右。


老百姓每天都要进出的超市都开始萧条,别的产业更是被紧缩的资金裹住了前进的步伐。比如经营高端建材的商家,生意好的时候,流水一年下来至少几千万,那时候,住着别墅的客户们手头也宽松。然而当这部分舍得花钱的客户消费紧缩之后,高端建材商家的生意可谓是一落千丈。这时候他们只有两种结果,倒闭和卖车卖房支撑,撑不住了再倒闭。还有一些之前的生产过程中,过于顺利导致毫无危机意识,结果只有三个月左右的现金流,三个月时间一到,疫情还没结束,它先结束了。其他像开饭店的,卖小吃的,做奶茶的,几乎都经历了命悬一线的危机,很多小商贩倒下去了,一些新的不信邪的小商贩又站了起来,如此周而复始。

消费紧缩还在于居民的储蓄力度空前提高了。有数据显示。中国人在2022年上半年,储蓄金额就多达10万亿人民币。而在疫情之前,全年的储蓄总值不超过7.5万亿。可以看出来,老百姓手里的钱不敢花了,出行打车的人数都少了,旅游受疫情影响也少了,连逛商场的人都减少了近三分之二。据说各种APP的用户人数,唯一有所增长的是招聘平台BOSS直聘,曾经增长率达到了100%。


因此,房子有得住就行了,投资也不选房子了,毕竟不动产的特点就是难以变现。甚至价值全由市场说了算。号称重庆最贵楼盘的来福士,今年二手房源的成交价,几乎只有新开盘时的一半。最重要的是,就算你想亏着卖,却不一定有人亏着买。因此,房住不炒的政策,竟然意外地达到了贯彻实施。除了房产开始过冬,其他金融行业更是千疮百孔,惨不忍睹,有一个打油诗来形容:风投前年投消费,去年投芯片,今年投简历;找投资的人,先找A轮,再找B轮,最后找工作;分析师前面看宏观,去年看板块,今年看大门;开发商前年跑政策,去年跑投资,今年跑路。种种调侃,既是对现实的嘲讽,也是对无奈的概括。

无论是从政府工作报告“稳字当头、稳重求进”等字眼,还是大企业的敏锐直觉,还是普通人不知不觉紧缩的荷包。无一不再说着同一件事;未来几年,要做好拼命活下去的准备。其实如今提升个人能力都有点晚了,不如看到时候市场需要什么,站在风口上飞一飞;不想飞也想办法增加自己抵御风暴的能力,比如,想想储蓄的那10万亿,有多少是你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1

标签:华为   小商贩   生鲜   大船   疫情   要紧   老百姓   员工   超市   经济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