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年尼克松访华,闲谈中问毛主席有何特长,主席笑答:为人民服务

1972年2月21日11时30分,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搭乘的“空军一号”专机在北京机场安全降落,周恩来总理、叶剑英副主席、李先念副总理等中央领导人专门在机场迎接。

此后几天,中美两国经反复协商和谈判,于2月28日发表了震惊中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这表示着一个旧时代的终结和新时代的开启,为中美两国关系在日后的改善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比于中美两国在1972年的“破冰之旅”广受世界瞩目,尼克松还曾在1976年时以普通平民的身份再次访华,不过,第二次访华之旅很少被人提起。在这次访问过程中,尼克松曾在与毛主席交谈时无意间问道:“毛主席,您有什么特长吗?”对于这个问题,毛主席在略思考过后,笑着说出了五个字:“为人民服务”,听完这五个字后,尼克松肃然起敬,他站起身来,向毛主席深深地鞠了一躬,以此表达自己的敬意。

时隔四年,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职下台,卸任美国总统一职,在这一背景下,毛主席仍然邀请尼克松访华,这其中有何考量呢?毛主席在晚年不顾身体原因也要亲自接见尼克松,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尼克松因“水门事件”下台,中美关系停滞不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局势发生巨大变化,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入主白宫后,企图通过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增强对抗苏联的力量,而中苏关系在这一时期十分微妙,甚至恶化。因此,中美两国均有意改善关系。

在这一背景下,中美双方就尼克松访华一事达成了一致,并于1971年7月16日发布公告:

“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

1972年2月21日11时30分,当尼克松从飞机舷梯上缓缓走下,在距离地面还有三四级台阶时,他便已经微笑着伸出了手,周总理见状,也伸出手同他紧紧握在了一起,足足有一分多钟两人才松开。

尼克松对这次访问充满期待,他激动地说:“总理先生,我十分荣幸,终于来到了你们这个伟大的国家。”

周总理笑着回应道:“总统先生,欢迎您访问我们国家。”

说完,周总理便陪着尼克松检阅了由350人组成的海陆空仪仗队,现场欢迎的氛围十分热烈,周总理再次对尼克松感慨道:“总统先生,您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周总理的这句话一语双关,既说明了中美两国长期断交的事实,又展望了未来中美两国关系即将迈向新阶段的时代。

午后,毛主席亲自接见了尼克松,两人就台湾问题、印度支那问题、日本问题等一系列敏感但十分需要原则性的问题展开了坦诚交谈,毛主席在看似诙谐随意的谈吐中,坚定表达了中国的立场,在纵观全局的同时说出幽默机敏又富有哲理的话语,让尼克松敬佩不已。

当天晚上,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行欢迎晚宴,祝酒时,尼克松在谈到中美关系时,还引用了毛主席曾说过的话,他说:

“过去的一些时期我们曾是敌人。今天我们有巨大的分歧。使我们走到一起的,是我们有超过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毛主席说过:‘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现在就是只争朝夕的时候了,是我们两国人民攀登那种可以缔结一个新的、更美好的世界的伟大境界的高峰的时候了。”

8月28日,《上海公报》发表,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双方将逐步为开展在各个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便利,并以不同渠道保持接触。

在结束对中国访问后,尼克松曾将自己的这次外访称作是“改变世界的一周”,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的外交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日本更是急切地要求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尼克松回国后,于当年11月在竞选中胜出,成功连任美国总统,然而,随着美国法院对“水门盗窃案”的深入调查,越来越多的证据浮出水面,甚至还牵涉到了刚刚连任不久的尼克松。

1974年8月9日,在法院弹劾程序和民众舆论的压力下,尼克松正式宣布辞去美国总统一职,随后,时任副总统福特接替总统一职。

美国政坛突然“地震”,也令尼克松此前积极推进与中国关系发展的进程遭到冷遇,福特接棒后,他对于发展和中国的关系持保守态度,这也导致此后一段时间里,中美关系停滞不前,并未取得进一步实质性进展。

而尼克松也陷入了人生中最失意的时刻,在美国“声名狼藉”,被冠以“不甚光彩的前总统”头衔,心怀落寞和疲惫回到了加利福尼亚。

几天后,一封来自中国的信件让他感到了无比的温暖,尼克松打开信后,才惊觉这是周总理寄来的信,周总理在信中表达了对他的良好祝愿,并在信中邀请他再次访华。两个月后,毛主席亲自给他打去了电话,并热情欢迎他来华访问。但出于对国内政治形势的担心,尼克松未能及时访华。

不过,1975年底,尼克松的女儿朱莉和女婿戴维应邀访华,戴维是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的孙子,毛主席还亲自接见了他们,一见面,朱莉便递上了尼克松写给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两封亲笔信。

毛主席则寒暄道:“总统先生的腿怎么样了?”

朱莉惊讶于毛主席的贴心,回答道:“好多了。”

“请转告总统先生,好好养腿,之前不是还说要爬长城吗?”毛主席幽默地回应称。

戴维插话道:“他已经不是总统了。”

毛主席转而说道:“我乐意这样称呼……现在马上写信给你爸爸,就说我想他,这句话,也可以登报。”紧接着,毛主席郑重说道:“我马上邀请他访问中国,我等待着他的到来。”

谈话中,毛主席不断重复对尼克松访华的期待,并在与两人握手告别时,信心满满地说道:“你们还很年轻,欢迎再来中国,十年后它一定是了不起的。”

毛主席诚意满满再邀尼克松访华,规格等同总统

朱莉和戴维二人刚刚离开中国,新华社便于1976年2月6日,正式对外报道了尼克松和夫人将于1976年2月21日访华的消息。

1976年2月21日晚间10时16分,尼克松抵达北京,华国锋、乔冠华等高级官员在机场迎接他,再次访华,中方为他提供给了和4年前一模一样的待遇,第二天,中国政府举行国宴,对他的到来表示欢迎。

宴会结束后的第二天上午,毛主席便亲自接见了尼克松,尽管这时毛主席的健康状况已经严重恶化,说出的话也不甚清晰,但他的思维依然敏捷且深邃。

谈话中,毛主席问道:“你们想要的仅仅只有和平吗?”

这个问题令尼克松有些难以回答,因为他想到了自己第一次访华时,国务卿基辛格给他的建议,里面提到,毛主席和周总理都是十分讲原则的革命家,他们有着坚定的信仰,也看不起只讲利益的西方人。紧接着,尼克松回忆起了曾经和周总理交流时,周总理提到的一句话:“我们要的不只是和平,是要在公平前提下带来的和平。”

想到此,尼克松回答道:“我们应该追求正义与和平。”

听到尼克松的回答后,毛主席笑了起来,这次会谈的氛围十分融洽,谈话一直持续了1小时40分钟,尽管毛主席的身体情况已经不允许进行如此长时间的谈话了,但在整个过程中,毛主席尽量表现得很轻松,像以前一样妙语连珠,十分幽默,现场时不时传出笑声。

谈话快要结束时,尼克松开玩笑似地问道:“主席先生,请问您有什么特长吗?”

由于没想过尼克松会问这个问题,毛主席稍一愣怔后,笑着回应道:“为人民服务。”

说完这句话后,刚刚还在笑着的尼克松听完翻译后,马上端起了自己的茶杯向毛主席碰杯,表示敬意,临走前,尼克松还向毛主席深深地鞠了一躬,他深深地折服于毛主席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作为一国领袖的智慧。

会谈结束后,美国国内各大主流媒体相继报道了毛主席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相关画面和新闻,引起了舆论广泛热议。

尼克松在回到住处后,激动地向接待人员表示:“今天,能就当前重大国际问题与毛主席进行如此长时间的、广泛的交谈,我感到十分愉快。”在兴奋的心情稍稍缓解后,尼克松又再次感叹于毛主席在83岁高龄还能拥有如此明晰敏锐的思想令人惊讶,他称“毛主席就是充满思想活力的伟人。”

此后几天,尼克松及其夫人在中方人员的陪同下先后参观浏览了中国的桂林、广州等地,2月29日,尼克松从广州搭乘专家离开中国,结束了第二次中国之行。

回国后,美国国内关于“尼克松第二次访华”的相关话题持续火爆,甚至有人称,“未来,人们在世界史中回忆起尼克松时,浮现在脑海中第一件事情便是他在对华工作方面作出的努力,而不再是‘水门事件’。”就事实来看,如今,人们在提起尼克松时,确实首先想到的与之相关的词条便是“中美关系”。

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在尼克松访华半年后,毛主席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尼克松发表声明悼念,声明写道:

“毛泽东主席逝世了,终年82岁,结束了他毕生的长征。他是一位具有非凡勇气和思想坚定的人,他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几天……我对于他不仅对本国人民的问题,而且对世界形势的客观现实都有深刻的了解这一点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我们在那时建立的新关系应当归功于他的这种高瞻远瞩。在今年2月2日(应为23日)我最后见到他时,他再次表现出了这种高瞻远瞩的眼光。”

同年11月,美国举行总统大选,时任总统福特被看好能够连任赢得大选,但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败给了民主党候选人卡特。有分析认为,福特的失败与前总统尼克松访华有关。而卡特上台后,也一改福特此前的保守态度,积极促进与中国的关系发展,并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于1978年12月16日正式发表了《中美建交公报》,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正式开始,这也为尼克松第二次访华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毛主席两次邀请尼克松访华,背后是一盘外交棋局

毛主席为何两次邀请尼克松访华呢?这背后其实是他晚年布下的最后一步大棋。

1969年,毛主席在谈到中国的对外关系时,曾说道:“缓和一点好,我们现在孤立了,没有人理我们。”

为了促成转机的到来,毛主席和周总理纵观国际大局,提出了邀请尼克松访华,直接使得中国的外交局面乃至全球局势出现历史性转向,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的外交棋局满盘皆活。

70年代以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受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操纵,被蒋介石集团霸占已久。1971年,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法权利”的相关议题被提上了26届联合国大会的议事日程。

不过,要想顺利重返联合国仍然面临着种种困难,当时,美国想要么继续将中国挡在联合国大门之外,如果挡不住的话,最好能实现“两个中国”,既维持中国台湾地区在联合国的普通席位,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身份,很显然,美国的提案遭到了我国的强烈反对。

但这一年7月9日,时任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来华,在北京只待了48小时,但与周总理会谈时间却超过17个小时,这次会谈,主要是为尼克松访华敲定日期和进行预备性会谈。7月16日,中美双方发表了尼克松总统将于1972年5月前访华的报道。

尼克松访华的相关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重返联合国之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会议中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和17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的提案,与此同时,“蒋介石集团代表也立即驱逐出去。”26日,中方正式收到联合国发来的通知,被非法剥夺了20多年的席位终于得以恢复。

基辛格曾苦笑着感叹:

“我的话应验了,光是中美接近就会使国际形势产生革命性的变化---连我自己对此也认识不足。但我没想到事情会来得这么快。”

中美关系是一把钥匙,牵一发便可全身,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都迎刃而解了。尼克松访华后,这一点,很快便以推倒多米诺骨牌之势显现了出来。

随着中国重返联合国,尼克松访华,毛主席在晚年布下的这盘棋局已经被完全盘活。

1972年9月25日至30日,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发布一个月后,时任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应周总理之邀访华,并于9月29日发表了《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之间多年来的不正常状态,在这一过程中,中美关系的缓和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是最不容忽视的存在力量。

而英国早在1950年1月就宣布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它也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但在此后,中英两国其实一直处于“半建交”的状态。

而自从70年代开始,中美关系缓和,尼克松访华后,英国便很快作出了表态,积极促进中英建交,1972年3月13日,中英签署建交公报。此后,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先后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中国终于彻底打破了多年来的外交封锁,站到了国际外交舞台上,这意味着,毛主席晚年在该布局的地方已经完成了布局。

结语

1972年第一次访华时,尼克松是作为美国总统的身份来的,具有极大的政治意义,他在与毛主席的交谈中感受到了一国领袖深刻的思想内核和政治思想高度,敬佩于毛主席伟大的战略部署。

1976年第二次访华时,尼克松是作为一名美国“平民”的身份来的,是作为朋友来华访问的,这次会晤,他感受到了毛主席的人格魅力,深深折服于他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和信念。

为人民服务这短短五个字,毛主席用尽一生去践行,他的个人品质和伟大远见令人致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1

标签:尼克松   基辛格   福特   中美   联合国   中美关系   美国   为人民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   特长   总统   主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