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9岁抗日娃娃兵上战场被俘,日军问他怎么死,他只说了一句话


文 历史小村花

编辑 小村花

1945年,社会各界人士在云南腾冲县集资修建了一座烈士墓陵,国殇墓园

陵园内篆刻超过十万名烈士的名字,安葬了3168位远征军烈士的遗体,在入园甬道的两边,还有以烈士原型的铜雕像群。

园内还有这样一组特殊的雕像,最让观者悲叹惋惜,忍不住流泪——这是一个整齐有列的部队方阵。

但和大部分远征军战士不同的是,他们的军服并不合身,显得臃肿下垂,身上的战服下摆几乎盖住了膝盖。

稚嫩的脸庞上露出不符合实际年龄的冷峻庄严的神情。

这就是我们的抗日娃娃军,最大不过十四五岁,最小才八九岁。

他们是一群天真稚嫩的孩子,同时也是为国捐躯的抗日少年英雄!

一、小小抗日娃娃兵的起源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日本为了切断国际对中的军事援助,全面封锁海陆交通,将中国包围隔断,妄图将中国军民围困。

面对敌军的垄断手段,中国军队于喜马拉雅山开辟了空中航线,于云南至缅甸开辟了陆地交通线。总的来说,陆路运输比空中运输更为紧要。

随后,日军成立“滇缅公路封锁委员会”,对滇缅公路进行轰炸,总派战机400余架。从此,中国远征军与日军就滇缅公路开启了激烈的争夺战。

随着两军对战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远征军伤亡惨重,不得不临时征派七八千余名的娃娃军加入远征军部队。

这才有了抗日远征娃娃军的诞生。

  1. 滇缅公路,对华物资援助的生命线

日本侵华次年,国民党政府为调动物资和军事援助,于云南征召二十多万民工,在纯人力的情况下,牺牲三千多名工人,耗费工时共计八个月,才把这条物资输送生命线修建完毕。

它就是滇缅公路。

滇缅公路长达1146公里,沿线悬崖陡壁连绵不断,其中还跨越了湍急迅猛的怒江和澜沧江。

这项工程不可谓不浩大,堪称一条鲜血铺就而成的血线。这条生命之路修建完成后,一位外国大使收检时不禁赞叹起它的不可思议:中国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修建一条崎岖险阔的交通线,太神奇了。

与此同时,滇缅公路也是当时唯一一条中外联系运输的交通通道。

滇缅公路竣工后,邻邦提供的援助物资得以大批量地输送到中国境内,打破了敌军对我国的军事封锁计划。

二战期间,滇缅公路在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方国家将滇缅公路的开辟,使用和中断发生的战役,列为二战期间的重大战役。可以这样说,滇缅公路的存在,不仅改变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进程,也促进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二、日军强占滇缅公路

日军侵占越南后,为了隔断中国与国际往来的交通线,日军费了很大功夫,下了不少血本。

日军在越南专门成立了一个用来封锁滇缅公路的委员会,在两年时间内,派出敌机400余架,集中火力轰炸滇缅公路在澜沧江和怒江上的桥梁和公路,横跨澜沧江上的桥总共被轰炸了16次,怒江上方的桥被轰炸了6次,由此切断了缅甸方向的公路运输交通。

中国远征军首次派到缅甸后作战失利,被迫撤退,日本尾随其后进入中国境内,进入滇西。同年,日军出兵攻打位于怒江岸西的松山地区,驻扎在惠通桥附近的松山地区。

撤到怒江东岸的远征军和驻扎到怒江西岸的日军由此形成对峙之势。

日军占据的松山在滇缅公路的控制权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松山地势险峻,地形复杂,丘陵罗布,沟壑纵横,最高峰与江面的垂直差可达1500米,而且松山脚下就是滇缅公路跨越怒江的重要桥梁——惠通桥,滇缅公路顺着松山的地形蜿蜒而成。

日军盘踞在松山山上,最远可控约占十公里的怒江江面,最近可控70公里的滇缅公路,远近可达,非常有战略意义,是一个挟持滇西公路的要地。

三、日军将松山层层防御

日军占领松山两年后,在松山修筑了一个秘密防御工事。

因为松山当时漫山参天大树,日军将它们全部砍光,避免远方的视野遮挡,砍掉之后腾出来的空地用来修建堡垒,战壕等军事工事。同时这些碉堡还组成了碉堡群,核心为大堡,周边互通小堡,互为犄角之势,相互防卫。

日军之所以如此大费周章,就是想利用松山的地理位置优势,与龙陵、腾冲两处组建成一个牢固的三角形战略阵地。这样一来,可控范围能达方圆几百里。这就是日军用两年时间在松山铸就“钢铁堡垒”的最终目的。

有远征军的老兵回忆,松山上的日军堡垒非常牢固。

堡垒的外面的结构是由圆木和钢板组成的,用四五层的坚固圆木做顶,圆木外又加了很多层厚钢板,钢板的四周浇筑的混凝土厚度超过一米。

堡内的设施非常齐全。日军在里面储存的水、粮食、枪支弹药完全可供松山上的士兵们使用两年。

松山工事分为三层,上层是用来观测和射击的,中层是起居室,也有娱乐场所,下层则是遮蔽地和弹药储存库。

不仅如此,第三层最底下还有一条暗道,可供日本长官临死逃窜。

这是一种“以守为攻”的战术策略,暗堡的建造与松山易守难攻的地势相结合,使得松山工事的防御进攻的作用力放大了几倍。

方国瑜曾于1946年进入过松山堡垒。

他讲,“松山上的日兵为113联队,此队内每个士兵的作战能力都很强悍,相互之间的合作也默契十足。堡垒建有地下网络用以交通,水电供应也没有问题。

这个堡垒可以承接150mm的榴弹炮的正面命中,堡垒内外坚不可摧。

这些堡垒由日军联队和抓来的1670多个民夫耗费两年修建完成。

为了保证堡垒内部的机密性,竣工后日军将这些参与工事修建农夫以打防疫针的名义全部处死,毁尸灭迹。

二战末,日本如法炮制,用松山堡垒的标准子啊东宁、虎头等要塞接连起工堡垒基地。可见这些堡垒的强大防御度,堪称固若金汤。

日军如此处心积虑,就是想完全掌控住滇缅公路。如此一来,我国抗日的生命之线就被彻底掐断了。

四、松山战役

为打通我们的生命线滇缅公路,国民政府集结了二十万远征军,在滇西地区与日军展开交战,一连进攻腾冲,龙陵、平噶等地接连告捷,也称为“滇西战役”。

这场出征的重中之重就是攻克松山,所以松山战役是滇西战役中极其关键的一战。

松山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它的海拔高达2200米,可以说是一座的天然“桥头堡”,拿不下松山,滇缅公路还会处于日军的掌控下永远不通。

此外松山还可以和龙陵、腾冲等地互为犄角之势,这样一来,龙、腾等地的收复也会前功尽弃。

松山战役刚刚发起的时候,71军担任主攻部队,侦察过后,发现松山的日本驻军连五百人都没有,决定先渡过怒江后牵制松山。

我军渡江成功后,开始集中火力炮轰松山山头。当总攻的命令下达后,数千名士兵呐喊着冲到山上敌人的碉堡。

可是就在离日军堡垒50米的距离,密林处,草丛中的地雷纷纷爆炸,还有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子弹把成团成排的战士们击中。

就这样,原本是青草色的松山,瞬间被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

的确,当天日军的地面守军只有400多人,不过这正是日寇的狡滑之处。他们的其他兵力都藏在堡垒的地下暗道里,趁我军不备,发起偷袭。

激战长达20多天,远征军伤亡惨重。

当时71军的军长钟斌看到自己的战士伤亡惨重,意识到日军的实力不容小觑。

但是,钟斌不惜发动人海战术,并下达死命令:“全体进攻敌寇碉堡,贪生怕死者,全部军法处置!”

就是在这样的错误指挥下,一个个有勇有谋,骁勇善战的远征军兵将们在狙击战术精良、火力凶猛、工事坚固、日军的面前只能以卵击石,做了很多没有必要的牺牲。

随即,得知消息的蒋介石改派何绍周军长率领第八军进攻松山。。

但是随着战役的进行,8军也惨遭重创。

因此,远征军连续两次损失惨重,死伤无数。

当时蒋介石人在重庆,闻此雷霆大发,当即下令何绍周“以智取胜!”

何绍周军长此时幡然醒悟,他总结两次的惨败经验,与军谋长商讨之后,协商一致:挖坑攻山!既然强攻对日军固若金汤的暗堡没有用,那么就用坑道法爆破制敌——即挖地道到堡垒地下,引爆炸药,一举歼灭日军堡垒。

五、战况紧急,8000多名抗日娃娃兵被迫参战

虽然战术已经想好,但是现在远征军已经兵力匮乏,日军兵力也损失惨重,为了弥补兵力,日军让妇孺老弱加入战斗。

我国远征军也不得不招纳了8000多名抗日娃娃兵。

但是他们不是被强迫的,这些娃娃兵大多是没有父母的孤儿。

当时的抗日已经进入关键时期,局势动荡,福利院等国家社会性组织纷纷倒闭。军队不得不承担起收容孤儿的社会责任。

与此同时共产党也在力所能及的收留这些流浪的孩子,早在长征时期就有不少娃娃兵加入红军。威名远扬的红25军的一线士兵年龄均不超16岁,最小的孩子只有13岁。

滇西战役开始前,大概有8000左右的娃娃兵来到前线。最初这些孩子只是做一些后勤工作,可当时战势愈加危急,娃娃们同样要扛起比自己还高的枪。

有一段时间,一张合影照片引发了讨论,里面是三名远征军娃娃的合影。经过多方资料查阅后,只知道这三名小娃娃军属于新一军。

那么让这些娃娃军参加松山战役之后会发生什么呢?

五、地道战

何绍周的挖坑计划是受到在在冀中平原的时候八路军地道战的启发。他说,“既然日军挖空了整个松山,那我们就可以挖坑道摧毁他们。”

日军无法在近距离作战时发挥他们的优势。

这时候需要一支队伍掩护地下挖坑战士,方便他们尽快挖好战壕。7月26日,第8军组织一线作战士兵同工兵团一同开挖战壕,逼近日军阵地。

我们的娃娃军因为力气太小,没有被安排去挖坑道。他们身形小巧敏捷更适合在正面战场上承担侧面掩护的任务。

指挥部决定让一些老战士带领娃娃兵们,由侧面迂回主战场,帮助挖掘战壕的战友们争取更多时间。

负责吸引日军注意力的娃娃军们损失惨重,好多在战场上跑着跑着就倒下了,目睹这些的老兵们顾不上痛惜,只能强忍泪水继续作战。

当时美国战地记者罗斯曾经采访过71军,在一线战士中看到一个男娃娃觉得很意外。他用一颗糖成功采访了小娃娃,用不太流利的中文问道,“你的名字叫什么?今年多大了?”

小男孩认真的回答:“我的名字叫张全胜,今年九岁。

几天后,小战士张全胜随部队上战场,和以前一样遭到日军的猛烈射击,主攻部队71军遭重创,张全胜成了日本人的俘虏。

日军看着这么小的小战士新鲜,便问他,“你想要怎么死?”

张全胜听了之后,挺胸抬头,大声说:“我已经死了,但中国永远都在!”

听到这番回复后,负责讯审的日军和在场的所有人都被震惊了。

他们没想到这么小的小不点对死亡无所畏惧,还可以讲出这么坚强勇毅的话。

最终,年仅9岁的张全胜壮烈牺牲了。

美国记者罗斯这篇报道的最后还有一段描写,他不解地问远征军指挥官:“这么小的孩子,为什么派他们上战场呢?”指挥官不无动容地说,“如果这些孩子不参战的话,中国就没有未来了。”

在战场上冲锋的娃娃兵,小小的身体上扛着超过自己身高的步枪,视死如归,无所畏惧,这一刻他们是抗日杀敌的少年英雄!

由于8000名娃娃兵们出色的战场表现,何军长“暗度陈仓”的策略开始有了成效。日军没有察觉到远征军们在偷偷挖坑道。

经过远征军工兵八个日夜的不停挖掘,在松山主山峰脚下挖出两个大战壕,还有一条地下坑道直通日军堡垒。

8月2日,远征军利用战壕发起进攻,战势迅速扭转。

此时,只剩下松山主峰尚未攻下,残余日寇龟缩堡内,让远征军的冲锋屡屡失败。

然而战机不可怠,何军长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对策。这时副师长王景渊提出,炸毁主峰。

8月19日晚,我军往坑道内搬运了十吨TNT炸药,爆炸时间定于次日上午。

爆炸当天的清晨,远征军继续向主战场发起进攻,目的吸引尽可能多的敌人,争取一次性歼灭。

可就在这时,日军的一只军犬开始狂吠起来,并窜向地下坑道的方向。牵着军犬的日本兵连忙呼应其他士兵前来查看情况。

可这时候远征军的坑道工作已经全部完成,远征军们正在着手最后安装引爆和点火。

面对这个突发情况,工兵排长林振泽杀掉了军犬,可是受到击打的狗开始嗷嗷直叫,一下子引起了日军守备队的注意。当时碉堡内的机关枪朝外疯狂扫射。正当林振泽开始组织反击的时候,无线电报机响了,师长告诉他引爆时间到了,命令他立即撤出坑道。

林振泽命令战友们紧急撤退,但他也害怕引爆的引线如果被切断了,五十天的时间就白白浪费了。于是,林振泽选择独自断后。

这时的林振泽看了一下表,还有十分钟就到引爆时间了,他已经做好了英勇就义的准备。到了爆炸时间点,林振泽手动点燃炸药线。

伴随着三声地动山摇的轰隆声过后,日军碉堡不攻自破,堡垒碎片和日军的残骸一起在空中乱飞。

碉堡内的残余的日兵发起最后的反抗,最终被全部击毙。

松山战役告捷。

这场战役中,中国远征军先后投入兵力两万多名,与日寇交战几百次。远征军部队伤亡7763名,其中还包括1200多名娃娃兵。日军113联队死亡1250人,也就是说,牺牲六名中国士兵才消灭了一个日本兵。

松山战役的胜利在于我国打通滇缅公路,收回控制权;激发全国军民抗战热情,为胜利大反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战争胜利后,罗斯采访当时12岁的小战士陈友礼:“战争结束后,你最想做什么?

陈友礼一脸天真的回答:“我想回家继续当个放牛娃。”

这张照片里,小小的陈有礼穿着肥硕的远征军军服,身上挂了满满当当的行军装备,还对着镜头竖起了大拇指,眼神纯真,面带微笑,一点都没有面对死亡的恐惧。大家纷纷给这张照片取名为“微笑的娃娃兵”。

照片里的陈有礼后来又参加了朝鲜战争,战争胜利后,历经十年戎马的陈有礼作为“抗战英雄”荣归故乡。

如今的陈有礼已经是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生活美满,子孙兴旺。

可敬的娃娃兵们和无数英烈的牺牲,才换来了我们如今的和平年代,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一切,这样才能让英雄的灵魂得以安眠!

所以我军为了开辟滇缅公路,最重要的战略位置就是松山。但此时日本人手里的松山军事防御非常紧密,只有攻克松山,才能重新拿回滇缅公路的主权,于是松山战役正式开启。

面对日军层层布设的军事防御工程,我国进攻显得异常艰辛,不仅伤亡惨重,而且进展缓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日军   怒江   松山   娃娃   远征军   日本   堡垒   中国   战役   战场   公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