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儿童读物惨遭下架拉黑,这些书真的不能给孩子读吗?


原创 千寻麻麻 东西儿童教育 2022-09-05 发表于四川


大家好,我是千妈。


这几天一条新闻悄悄登上了教育热榜:


部分儿童读物被某地教育局列入“禁书榜”,书籍作者都是大家熟悉的“大牌”,易中天、杨红樱、北猫、陈丽华、郭竟雄等。


学校按规定,先是将这些“不适合学生读”的书进行了校内“清理”~


图源:网络


接着又把通知下发给家长,让家长封存这些图书。


图源:网络


几天后,当事作家杨红樱和北猫相继发微博回应,侧面印证了截图内容的真实性。



这件事在家长群引起了热议,大家很疑惑,为什么这些书会被下架。


被“下架”的书中,又以《米小圈系列童书》热议度最高,因为这套书在孩子中的受欢迎程度最高,很多小学生都看过,有的还正在看。


那么,像“米小圈”这样的书,究竟能不能给孩子读呢?


我曾经用一篇文章,回答这个问题。


今天把它再次推送出来,希望能为大家解惑。


【以下为原文内容】


昨天,收到一个读者的留言,新学期给娃准备阅读清单,有点小纠结:



《米小圈上学记》,确实是一套很火的校园畅销书,如果你是小学生家长,多半都听说过或者已经入手。


But,这套孩子们爱不释手的爆红童书,在家长圈却颇受争议。


有人觉得它就是没营养的“快餐品”,对孩子无益,看多了还有副作用。

有人觉得挺好的,描写的都是孩子身边发生的故事,通俗易懂代入感强,是孩子爱上自主阅读的“利器”。


不瞒你们说,千寻也曾是“米小圈”的粉丝,幼儿园大班有段时间,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津津有味地看会米小圈注音版。


周末我们出门玩,坐车无聊时,她也会在平板上搜“米小圈上学记”的音频听,每次都听得哈哈大笑。


曾占据我家书柜一偶的部分米小圈


讲真,看她这么迷,我也有过一丢丢担心。


不过后来事实证明,当时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曾经的米小圈粉,现在成了罗尔德·达尔粉,没止步于“米小圈”,也没有所谓的“毁三观”。


也是在那段时间,我查阅了很多与“孩子阅读进程”和“浅阅读”有关的论文资料,今天就结合我的学习成果和自己的体会,跟大家聊聊:


米小圈这种书,到底能不能给娃看?


#1

孩子为啥入迷?


《米小圈上学记》系列一到四年级共16本,2012年出版上市,在没有任何市场营销的情况下,累计销售150多万册,创造了少儿图书销售一个不小的奇迹。


后来又增加了“漫画成语”和“脑筋急转弯”,变成24册。



说是上学记,其实是一套以米小圈第一人称口吻讲述学校生活趣事的日记体故事书。


一二年级8册注有拼音,稍难的字和成语用彩色Q体字突出显示,简洁有趣的配文漫画为故事增色不少。


三四年级没有注音,故事更长,行距也更紧凑。



千妈花了好几天认真翻看内容,又和家里曾经的“米小圈粉”探讨了一番,总结出这套书让孩子着迷的两个主要原因:


人物形象贴合娃的真实生活,

代入感超强


头顶一撮小短毛的米小圈,活泼调皮,偶尔爱出出风头,又有点小倒霉,时不时就被老师批评,被女同桌欺负,像极了娃班里同学。



还有和米小圈一样活泼的徐豆豆、亲切温柔的莫老师、小财迷姜小牙……每个角色都活灵活现,特别真实,容易引发孩子共鸣。



作者北猫在投身儿童文学创作前是一位资深动画编剧,有着丰富的人物塑造经验。


刻画米小圈时,北猫力求真实,贪吃调皮、爱交朋友,爱耍小聪明,但也有爱心等,让人不由得想起林格伦笔下的淘气包埃米尔。


在北猫看来,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于儿童文学作品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塑造的人物孩子喜欢,作品就成功了一半。


故事情节幽默搞笑,

吐槽式金句和神转折随处可见


幽默是这套书的亮点,书里很多有趣的情节,比如:


给狗起名叫耗子,在小区找狗时大叫着“耗子”,让居委会奶奶误以为是在给灭鼠行动捣乱;

米小圈跟爸爸学蛙泳,在床上练游泳姿势,泳倒是没学会,却学会了呱呱叫……


像下面图里这样的神转折,也是随处可见:



孩子边看边笑,边笑边看,自然是爱不释手。


#2

家长没必要太担心


孩子着迷,家长却有担心:


一方面,作为成人的我们,总希望孩子多读“有用有内涵”的作品,《米小圈上学记》显然达不到这样的教养意义,它只是简单记录了孩子的日常。家长难免担心,这种“没什么用,没营养”的阅读,不是在浪费孩子时间吗?

另一方面,书里的米小圈平时也不怎么爱学习,常跟爸妈斗嘴,时不时还会偷懒,喜欢调皮捣蛋恶搞同学,会不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导向?



在判断这些担心有没有必要前,咱们需要先了解一个概念:


浅阅读文学作品。


浅阅读文学作品与经典儿童文学有很大差异。


浅阅读文学作品不追求“价值、意义”,更侧重娱乐性。


《米小圈上学记》没有把教养目的放在首位,反倒是大量运用经典动漫作品的恶搞模仿或是台词引用,来引起孩子会心一笑,是典型的浅阅读文学作品。



另外,浅阅读创作也不会选择严肃主题,它更关注角色的“日常烦恼”,描述个体的经历和感受。


但正是浅阅读这种娱乐性、非社会性,没那么多政治正确的规范,迎合了孩子的需求,贴合了孩子的心理。


你看书中的米小圈:


成绩平平,不是学霸,当上班长很开心,落选会沮丧,有机会时也想偷懒,常常调皮但偶尔也很有爱心......


确实谈不上“正能量”,可仔细想想,这不就是普通孩子的真实写照嘛?真实的孩子就是这样,会跟爸妈抬扛,会偷懒,也会调皮捣蛋。



至于部分家长担心的“会不会教坏孩子”,千妈的看法是:


如果我们都用成人的视角去判断儿童阅读,那孩子恐怕要无书可读了。


要说不好的影响,名著里一样有很多待商榷的细节,《水浒传》里燕青身上的刺青,李逵的手起刀落……也没见当年读了的我们,三观崩坏啊。


“看什么”只是很小一方面,需要和“做什么”、“想什么”形成合力,才会影响一个人的三观,而且这个过程不是静态的,是动态的,三观是会随着人的阅历增长发生变化的。


所以,很多担心大可不必,我们要对孩子的成长有信心,对自己的家庭教育有信心!


#3

"浅阅读"有它存在的价值


消除担心后,咱们再来说说,“米小圈”这样的浅阅读文学作品,对孩子有什么价值。


实际上,在儿童文学界,“什么叫做好”的标准一直很难被界定:


一方面,儿童文学是文学的,要有文学价值;

另一方面,儿童文学又是儿童的,孩子的技能、心理状态、需求和阅读方式与成人不同,这就导致很多成人青睐的书籍,往往是孩子觉得无趣不想读的。


平心而论,能“放下身段”的浅阅读文本在儿童本位上做得更到位,更适合早期培养阅读兴趣,这就是“浅阅读”的价值。


国外一样有很多“浅阅读”文本,用于孩子早期阅读兴趣的培养,比如《神探狗狗》、《小屁孩日记》等。



其实很多今天我们奉为经典的名著,在当时权威看来也往往是“肤浅的娱乐”,比如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就是对于当时主流骑士文学的一次“恶搞”。



而且,我们还要注意到一点:


经典只是内容本身是深的,孩子的阅读效果不见得深。


如果孩子阅读能力没到位,读那些似懂非懂的作品一样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这样的效果还不如给他们看浅阅读,对故事涉及人物、情节还能有个较为清晰的印象,而不是勉为其难的看完就算!


因此千妈觉得,受限于孩子本身的经验和能力,“浅阅读”有时是需要的,特别是对学龄前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


#4

家长更该关注"怎么读"


事实上,在孩子阅读早期,家长更该关注的,不是如何将浅阅读拒之门外,而是“怎么读”。


常给孩子读绘本的爸妈就有体会,真要细究,很多经典获奖作品“导向”也有问题。


比如凯迪克银奖作品《菲菲生气了》,菲菲生气后,独自一人跑去了树林。



如果我们把这个发生在美国绘本作家脑海里的故事,放到咱们的环境里,菲菲独自跑出去的做法不值得借鉴。


但阅读从来都是有选择性地吸收。


我们完全可以跟孩子讨论:

“你觉得菲菲为什么要跑出去呢?”


孩子可能会说:

“菲菲需要静一静。”


接着就可以讨论,独自跑出去会不会有危险,如果你想要静静,会怎么做?引导孩子思考如何管理情绪。


举这个例子,是想说:


看问题的角度,“取精华”的能力,才是我们要引导孩子去做的!


说回《米小圈上学记》这套书,一样有不少亮点可取。


比如,观察米小圈里不同角色的特点以及烘托这些特点的细节,对孩子写作文时刻画人物很有帮助;


比如,《脑筋急转弯》这册内容,对跳出惯常思维有益处;



还可以用来引导孩子写日记。


因为《米小圈上学记》本身就是日记体形式,在书的结尾,作者北猫还传授了写日记的魔法:


动笔前先思考几个问题,写完的日记要勤加修改,大声朗读自己的日记等,如此一来,日记的面貌往往变得非同凡响……



EASTWEST


最后,千妈想说:


“浅阅读”不是洪水猛兽,我们大可不必过度反应。


如果孩子某天自己想看《米小圈上学记》这类流行读物,或者在同学影响下想看,不用强烈反对,更不要强力制止。


对还没有深度阅读能力的孩子来说,用几本轻松有趣的书,帮他打开自主阅读的大门,也是不错的。


我记得作家彼德·亨利说过:


儿童文学天生就是一种拥有包容性的文学,当它面临时代变迁所带来变化的时候,总是能够从周围汲取营养,使自己获得演进,从而更好地发展下来。


只要不是恶趣味的劣质品,正常的浅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我们大可以用一种更从容的态度去面对。


要相信孩子,经历了浅显的过程,才能建立起独立判断,懂得阅读要有所选择,而当他们见识过真正的美好,也必然会爱上一个更为恢弘的书中世界!


资源提取

我结合自己的陪读经历,整理出了一份帮孩子打开自主阅读大门的“优质浅阅读书单”,都是千寻和绘本馆其它小朋友读过并喜欢的。需要的爸妈点亮“赞和在看”,公号微信对话框回复 书单 ,就可以获取。



参考文献:

《论轻小说与儿童文学--分歧、影响与思考》

《浅阅读与传统儿童文学的差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儿童读物   儿童文学   文学作品   菲菲   调皮   畅销   担心   家长   真实   儿童   孩子   日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