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娃”,请当心!数字时代不要忽略孩子的数据安全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捞月亮的猫

网上晒娃已成为许多家长的日常习惯,尤其暑假、开学,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上,多了很多萌娃的萌照分享。但同时也引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儿童隐私保护,晒娃不当会泄露家庭重要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在拐卖、儿童色情等犯罪上,酿成悲剧。

上面这点相信大部分父母已有认识,也采取一定的保护规避措施,不过随着科技发展,罪犯的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更新,令人防不胜防。除了显性的违法侵害,“不恰当地晒娃”还可能会引发孩子遭受网络欺凌、“数字剥削”、自我认知错位、成年后人际交往困难等更深层的隐性问题。

《晒娃请三思——数字时代的儿童隐私保护》 (美)莉亚·普朗科特 上海人民出版社

法学教授普朗科特在《晒娃请三思——数字时代的儿童隐私保护》一书中,从法律、教育、心理与伦理学角度,结合社会现象,为我们分析了晒娃背后各种未被大众充分意识的隐忧,并围绕国家、社会和家长三个领域探讨构建较完善的儿童隐私保护机制。

针对不同语境下的晒娃,普朗科特提出三种“叙事脚本”:商业晒娃、日常活动和基于善举的网络社群(即病孩和困难家庭众筹等)。这里主要讨论前两种较常见的场景。

商业晒娃,泛指现在社交平台上出现的以商业盈利为目的的亲子账户与图文视频。这类作品的火爆将孩子打造为“小网红”,也为父母和平台带来可观的流量收益。面对更新压力、带货品牌方的要求,父母会让孩子持续进行拍摄表演,这一过程中,孩子可能会被迫超负荷工作。有些家长为博取点击,甚至对孩子进行抛掷、超量吃播等危险性表演。这些情形下,孩子变相成为“网络童工”,受到劳动剥削和身心伤害,但因为发生在父母等合法监护人的“默许”下,不易受到法律监管,观众也很难察觉镜头后的真实情形,从而成为一种社会隐忧。

普朗科特还指出,孩子过早成名,容易诱发自我认知错位,分不清镜头里的“人设”与真实自我的界限。长大后,他们或许会因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而与社会格格不入,产生抑郁、社交焦虑等心理问题。这点在许多童星身上已可见一斑。

商业晒娃毕竟还属少数行为,对大部分家长而言,第二种场景“日常活动”,即在生活中随手晒娃更为普遍适用。这类晒娃出发点在于分享,父母将孩子的成长片段作为自己的生活日常分享出来,当中固然有记录珍贵回忆的意义,但更多还是为满足大人的心理需求。

经济学上有个名词叫“宜家效应”,就是人对一样事物投入的劳动越多,就越容易对其产生依恋,越希望别人看到和认同自己的劳动付出。同样,父母在育儿这件事上付出大量心血,自然希望被更多的人了解,认可自己的育儿成果,因此父母们才如此热衷晒娃。

但作为被“晒”的主体——孩子,他们真的乐意吗?或许拍摄前他们被告知过,也同意了,但未成年人并没有足够心智和经验去判断自己暴露在公众下可能要承担的后果。例如,某些父母出于“好玩”,拍下孩子摔跤、搞怪、大哭等“丑照”,又或者让小男孩戴假发、穿裙子扮女孩,结果照片传到幼儿园或学校,使孩子成为同学们取笑的对象,甚至受到校园欺凌。

所以,很多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出于一种自我声誉保护本能,会拒绝父母拍照发朋友圈。不过,之前被分享出去的照片却难以删除,就算事后删除也会因别人的转发、下载而留下痕迹。我们现在都有种习惯,认识一个陌生人会先在网上搜索他的资料,将来孩子进入社会,求职、面试、交友的时候,别人也很容易能搜到他小时候父母发布的“丑照”或隐私,并以此作为判断他个人的考量依据。互联网是有记忆的,普通人很难实现技术上的数据永久删除,父母发布的信息会对孩子未来的人生产生长尾效应。

另外,日常晒娃虽不涉及盈利,但底层逻辑依然是用孩子的数据换取家长的社交平台服务。我们又如何确保平台运营商会妥善保管孩子的数据?虽然国家多次立法保护未成年人隐私安全,可大多数运营商在如何使用数据资源这点上对公众仍是不透明的,隐私被泄露、出卖的情况频发。

那是否就不能晒娃?难道分享自己孩子的美好有错吗?普朗科特并没有全盘否定晒娃,她提出,全社会应合力打造良性的数字空间,让父母安全晒娃,更让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书中从国家、企业、学校和家庭几个维度,对建立较全面的儿童隐私保护体系,进行了详尽而富建设性的论述和构想,给予我们不少启发。

书中提出,在政府层面更多是立法监管,对企业、学校、教育机构、政府部门本身收集与使用未成年人数据做更严密的监控和限制,警惕社交平台、父母、老师等监护人对孩子的劳动剥削,禁止“网络童工”现象发生。可考虑在适当情形下,立法允许使用“擦除数据权”,强制企业或个人永久删除侵害未成年人的数据信息。

互联网企业则应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价值观导向。除了保护用户隐私,对以未成年人为主题的账户和视频图文,进行严格审核和创作引导,若发现有伤害未成年人权益的作品,立即下架和举报账户。

对家长而言,首先应意识到孩子的数据是一项宝贵资源,不能轻易泄露和交换。孩子作为个体,无论年纪多小,都拥有主体权和自主性,拍摄发布前先应征得孩子的同意,解释清楚用途用意,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和声誉。同时也要问问自己,分享这些信息到底是为了自己还是孩子?对孩子将来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晒娃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背后涉及的儿童隐私保护问题之所以如此复杂,是因为互联网在人类历史中才出现数十年,数字化社会这种新生态还在急剧变化着,我们还未有足够的经验去预判和应对它带来的各种新问题和变化。需要国家、社会、个人全面配合,以集体的力量去探索出一处能让孩子健康成长的“数字化空间”,助力他们更好地迎接将来的人生机遇。

(责编:张玉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孩子   数据   可能会   未成年人   当心   社交   日常   家长   父母   儿童   数字   社会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