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颗!“羲和号”探日成果正式发布,创5个“国际首次”

近日,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探日成果正式发布。本次发布成果以新型卫星技术、太阳科学探测为主,创下五个国际“首次”,对后续开展太阳空间探测任务及提升我国在空间科学领域国际影响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实现平台舱对载荷舱的能源供给以及两舱之间的信息传输,“羲和号”还在轨验证了舱间无线能源传输、舱间激光通信等多项卫星平台新技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测控通信研究团队(MCI)全程参与了太阳探测双超平台试验卫星的无线能源传输任务。

“羲和”探日成果发布会现场

羲和为中国上古神话中太阳女神与制定时历的女神,以太阳母亲的形象为人们所认知。“羲和号”之名取意“效法羲和驭天马,志在长空牧群星”,象征中国对太阳探索的缘起与拓展。该卫星将实现国际首次太阳Hα波段光谱成像的空间探测,填补太阳爆发源区高质量观测数据的空白,提高我国在太阳物理领域研究能力。对我国空间科学探测及卫星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羲和号”卫星示意图

该项目由航天509所抓总提供需求,西电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提供技术研发和生产方案,航天811所进行工程化。

西电空间院MCI团队根据项目需要,设立“科技创新党员先锋岗”,实施“科技创新党员领航行动”,突破传统固连设计思想,克服高振动、低重力环境,研发高效率、高容错、低电磁力无线能源传输设备,提升系统整体效率,降低热损耗,使得卫星实现了姿态指向精度、姿态稳定度指标,比国内现有能力提升1-2个数量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根据地面测控中心获取的“羲和号”在轨实测数据,无线能源传输设备运行正常,整体效率大于80%,达到预期效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无线能源传输系统模型

自2021年10月14日“羲和号”成功发射以来,MCI团队以“羲和号”相应技术为基础,进行了全方位技术改进和升级。在失重环境下,现有技术的线圈耦合器会受到电磁力的影响,使得收发线圈的位置逐渐偏移中心位置,导致装置的功能失效。针对现有技术无法克服电磁力影响的问题,MCI团队创新设计方法,提出在满足线圈损耗小,避免电磁泄漏,支持线圈位置偏移等要求的同时兼具较高的电磁耦合效能的新方案,有效解决了平面耦合器受电磁力影响的问题

“羲和号”无线能源传输设备耦合结构示意图

“效法羲和驭天马,志在长空牧群星”西电人将继续在空间科学领域贡献西电力量,星空逐梦,问鼎苍穹!

延伸阅读: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2013年,是学校为满足国家航天发展重点需求、支持发展空间电子信息优势学科的重大举措。学校特别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包为民担任院长,集中空间测控通信、导航制导、空间探测、空间环境及物理学等领域的团队力量组建而成。学院以空间科学前沿研究为重点,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培养国家航天技术发展急需的创新型人才为根本目标,服务于国家航天科技重大发展需求。

学院建有极端环境下装备效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超限探测陕西省重点实验室,拥有导航探测与制导、嵌入式系统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面向临近空间开发、深空探测、载人航天与探月、二代导航等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前瞻性、基础性、战略性、创新性科学研究工作,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大仪器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装备预研等纵向课题和横向合作项目,参与"觅音计划"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取得了一批显著的科研成果。


关注“西电招生办”,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素材来源:西电空间院、西电招生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8

标签:牧群   空间科学   线圈   电磁   航天   成果   团队   能源   太阳   我国   国家   国际   空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