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公”游本昌的“落魄”,是娱乐圈的悲哀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儿破……”

拿把破蒲扇,似醉非醉,走起路来摇摇晃晃,这就是“济公”,

游本昌将济公“疯癫”的形象刻画得深入人心。



济公是游本昌饰演的第80个角色,那个时候的他已经52岁,

在那之前他饰演的都是配角,年过半百一直默默无闻,

“济公”这个角色太过经典,观众常常觉得游本昌就是济公本人。

这些年来,“济公”一直被人模仿但从未被超越,

游本昌从来没有把“济公”当做自己的“专属”。



某次,郭德纲对游本昌说:“我很喜欢济公,我也想演济公,但是您看我这么胖,演得了济公吗?”

游本昌告诉郭德纲:“小子,放心去演吧!佛是无相的!”

然而,作为表演大师的游本昌晚年过得并不顺遂,

妻子患病、变卖家产、赔光家底、晚年出家,

娱乐圈里纸醉金迷,游本昌为何过得如此“落魄”?

游本昌这一生很早就与佛结缘,在他还是襁褓婴儿时,

就有僧人告诉游本昌父母:“这孩子与佛有着不解之缘,不出家的话,活不过13岁。”

起初,游本昌的父母并不信僧人的话,

但游本昌从小体弱多病,这让家人不得不重新考虑起僧人说的话。

6岁时,游本昌被家人送入上海法藏寺,

没想到,与佛结缘后,游本昌的身体越来越好,就连病也不常生。

作为小沙弥,游本昌并没有被严格要求,他生活的自由且快乐,

在寺庙生活,在学校读书学习,课后还可以去看茶馆里看戏。

小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游本昌在看的同时就把台词记下了,

回家后有模有样地表演给父母,逗得家人直乐。

得知游本昌对表演感兴趣,姐姐有空就带他去看戏,

游本昌虽小,却早早看过了卓别林和秀兰邓波,

在往后的几十年里,他们两个也一直影响着游本昌。

转眼,游本昌已经过了13岁,熬过了僧人说“活不过13的年纪”,

人生漫漫,游本昌的人生有无限可能,不可能一辈子在寺庙吃斋念佛,

父母让游本昌还了俗,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去追求心中的梦想。

18岁高中毕业,游本昌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文工团,

为了近一步接近心中的表演梦,在他的优秀的表现下,

第二年,他就被保送进了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正式迈向演艺道路。

毕业后,游本昌被分配到了中央话剧院工作,

本该追梦演艺的游本昌却一直在跑龙套,同一批的演员发展都比他好,

有演技有实力的游本昌为什么一直跑龙套?

在话剧院里,出演角色是需要争取的,能说会道、懂人际交往的自然更讨喜,

而游本昌却不懂这一套,他不愿意跟其他人争抢,

在他看来,只要有实力有演技,就一定有出演主角的机会,

靠“拍马屁”得来的机会终究是不会长久的。

不讨喜的性格让游本昌一直在小角色里徘徊,

晚来的后辈都争抢到了他前面,游本昌依旧不气不馁。

虽然饰演的都是小角色,但每一个小角色都经过了游本昌的深度刻画,

在《大雷雨》里他饰演一个小农奴,只有十几秒的镜头,

为了这十几秒,游本昌将有关农奴的十几个译文版本都看了,

根据农奴的地位、所处的境地,仅仅一个神态就将农奴这个角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老实本分的性格让游本昌整整跑了29年的龙套,

游本昌不着急,旁人看得都着急,大家都说他:“智商可以,情商太低。”

为了登上荧幕,演员经常跟导演们喝酒、打牌、玩乐,

游本昌从来不参与这样的活动,没有关系就没有镜头。

29年演艺生涯里,游本昌出演了79个无名的小角色,

支撑他下去的,仅仅是一颗对表演的充满无限热爱的心,

他将艺术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热爱自己心中的艺术,为它可以付出生命。”

1966年,游本昌33岁,那年全国文娱活动停止,演员都要去“上山下乡”,

从那以后,表演离他就越来越远,每天迎接他的是繁重的农活。

这样的生活让演员们苦不堪言,唯独游本昌整日乐呵,

该干活的时候干活,空闲了就继续专研剧本跟角色,

农忙休息时,游本昌还给大家表演节目。

艰苦的生活中依旧微笑生活,游本昌生动诠释了什么叫作:

“只要心中有表演,哪里都是舞台,只要有人就有观众。”

重新回到演员岗位的时候,游本昌已经四十多岁了,

是金子总会发光,游本昌终于遇到了他的伯乐,

1984年,游本昌受邀参演春晚,卓别林的哑剧对他影响深远,

他将哑剧搬上了春晚舞台,在全国观众面前表演了《沐浴》,

四分钟的表演浓缩了游本昌几十年的演技,生动精湛的表演赢得了满堂彩。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演好这出戏游本昌付出良多,

在排练《沐浴》时,游本昌突然晕倒,

等大家把他送到医院才知道,游本昌是营养不良,

躺在病床上的游本昌一刻也闲不下来,睁眼的第一件事就是表演。

他在《沐浴》中的表演吸引了导演张戈的注意,

张戈一个电话打到了游本昌家里,他告诉游本昌妻子,

他想邀请游本昌去试镜“济公”,听到消息的游本昌激动不已,

这是他52年以来遇到的第一个主角。

然而,还没等游本昌高兴,一个消息就将游本昌的热情浇灭,

报纸上刊登了有关《济公》选角的消息,上面称“严开顺将要出演济公”,

严开顺是游本昌的徒弟,曾饰演过《阿Q正传》里的“阿Q”,

虽然是游本昌的徒弟,但严开顺的名气却更胜与游本昌,

师徒之情让游本昌对“济公”一角犹豫了。

得知此事,张戈开导游本昌:“我看了你表演的哑剧,我觉得你就是最合适的人选,这不会影响你们的师生情谊的。”

人生中第80个角色,游本昌终于等来了他的主角,

决定拍摄后,游本昌直接就进组了,连片酬都没谈,导演给多少就是多少,

前6集的片酬是120一集,因为演出效果特别好,

最后导演给他涨到了150,整部剧的片酬只有几千,

与现在动辄上亿的片酬相比,简直天壤之别。

别人拍戏仅仅是拍戏,游本昌则是全身心地将自己融入到了“济公”的角色里,

济公“破烂、疯癫”的形象就是游本昌跟剧组商量的结果,

他一直在思考:“济公究竟应该是怎么样的形象?”



那天,他偶然看到一尊济公雕像,游本昌当即拿定了主意:“这就是济公!”

雕像上的济公骨瘦嶙峋,衣着破烂却笑容满面,自由潇洒,

在跟导演沟通完想法后,那个拿着破蒲扇,疯癫破烂的济公就出现在了大众眼前。

那时的剧本讲究“精雕细琢”,12集的剧拍了8个月,

这8个月里,游本昌每天只睡4个小时,所有的时间都在构思角色,

尝试了很多方法,游本昌就是找不到济公的感觉,



直到一次偶然,正在休息的游本昌被喊起来开工,

脚上不合脚的鞋子跑起来“踢踢踏踏”,破烂的衣服随风摆动,

那一刻,游本昌找到了济公“风摆荷叶,脚踩棉花”的感觉。

游本昌饰演的济公,看遍世态炎凉而后无忧无虑,

为了表现出这种“看破红尘”的感觉,游本昌结合多年的表演经验,

表演出了最为经典的“半张脸笑半张脸哭”,一张脸表现两张完全不同的表情。

济公是个酒肉和尚,剧中的他时常大口饮酒大口吃肉,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游本昌常常拿着肉大口大口的啃,看得人口水直流。

大家觉得肉香,却不知道因为天热,肉早就臭了,

游本昌却将臭掉的肉吃出了“珍馐”之味,足见其演技之高超,

这一段表演被各大表演院校放进了教科书里,至今仍被后人学习模仿。

济公疯癫少不了要挨打,剧里的济公有法力不会疼,

剧外的游本昌却是实打实的挨打,游本昌的身上只有一层薄薄的护垫,

群演不敢用劲,为了镜头效果逼真,导演下令要真打。

为了让游本昌少受皮肉之苦,导演要求大家要一次通过,

群演想方设法用劲,可还是拍了好几次才过,游本昌就结结实实挨了几顿的打,

游本昌当场就站不起来了,好长一段时间走路都是一瘸一拐的。

52岁高龄要实打实的面对那些高难度动作,那个时候压根没有什么“替身”,

身上摔的青一块紫一块是常有的事,不过这些在游本昌看来都是应该的,

是一个演员最基本的东西:“我的原则不高,及格作品就行,只要演出来不挨骂就行。”



剧里有段剧情是:济公用脏手抓馒头,

脏手把馒头抓出了5个黑手印,老板看馒头脏了就让济公拿走。

在游本昌看来,济公是不会吃白食的,在跟导演强烈建议后,

导演又补上了济公给老板扔铜板的镜头,这样的一个举动,让济公的形象更加丰满。

《济公》上映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大反响,那段时间社会上的犯罪率都低了很多,

远在异国他乡的游子看到《济公》,再度勾起了浓厚的思乡情,

《济公》也承载着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走向海外。

《济公》让游本昌火遍大江南北,这是他以前不敢想象的,

他感叹道:“一场戏,一夜之间,超过了我以前所有的观众。”



受观众热捧的同时,也有很多导演跟剧本找到游本昌,

游本昌对剧本、制作并不算挑剔,只要达到及格水准就行,

可这样的剧本寥寥无几,大家都是冲着游本昌的热度去的,

拿来的剧本大多粗制滥造,制作也非常的商业化。

游本昌将这些邀请全部都拒绝了,得知此事,上面的领导亲自来劝,

但游本昌就是“较真”,认定的事情谁说都不好使,

游本昌得罪了不少人,很多人都默默“拉黑”了他。

1991年,终于有合适的剧找到他,《济公游记》邀请他再度饰演济公,

游本昌接下了剧本,可就在这个时候,妻子诊断出了癌症。

“妻子陪我吃了那么多年的苦,若是为了前途抛弃她,那不是一个男人该做的事情。”

游本昌毁约,带着妻子远赴国外治病,在他4年的悉心照顾下,

妻子终于康复,而他也失去了所有的商业价值。

但游本昌依旧乐观:“我时刻准备着,有的演员发胖了,有的衰老了,但我没有放松。”

《济公》播出时,有个小孩问游本昌:“《济公》太短了,可以再播长一点吗?”

这句话一直留在了游本昌心里,多年前没有拍成的《济公游记》也是他心中的遗憾。

2000年,游本昌自己投资拍摄了《游先生哑然一笑》为自己圆梦,

然而,这样一部好剧却并不受外界所看好,没有电视台愿意接下这档剧。

游本昌并没有失去信心,他再度投资拍摄了中国大陆第一部武侠电视剧《了凡》,

没想到这部剧还是扑了,两部剧赔光了游本昌的所有资产,

大家不理解,游本昌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精力投资这两部剧,

游本昌只是淡然到:“哑剧是为自己而拍,《了凡》是为观众而拍,只要有一个人从中受到启发,我就满足了。”

身边的人都在劝游本昌:“年纪大了就不要再折腾,留点钱好好养老不好吗?”

这一次,游本昌再次做了个震惊众人的决定,他再次出家。

在寺庙度过了两年的僧人生活后,游本昌还俗了,

还俗的第一件事就是卖掉家里的房产,一切都是为了筹备话剧《弘一法师》。

一切从零开始,招人带团队,高龄的他带着演员一遍遍排练,

花费百万的话剧观众还没有演员多,无论外界说什么,游本昌依旧坚持。

努力终会有回报,第三年《弘一法师》终于得到认可,

话剧被邀请到国外演出,极大的弘扬了中华文化,

2017年那一年,84岁的游本昌带着团队在外演出了130场。

游本昌真正做到了用艺术延续生命,

2020年,他获得了终身成就奖,这个奖就是对他表演事业最大的肯定。

如今,游本昌已经89岁高龄,他在网上鼓励年轻人要勇敢“追梦”,

并且身体力行的表示,自己依旧在坚持创作,

游本昌所坚持的,正是这个时代所缺乏的。

游本昌这一生与其他演员相比成名太晚,

因为不懂人际交往,他坐了很久的冷板凳,半辈子都埋没在小角色里。

他对艺术有追求有坚持,对家人负责,

永远对艺术有着无限的热枕,可晚年的他几度面临破产威胁,

《弘一法师》火了,可话剧的受众太过小众,绝大部分人对此并没有很深的了解,

在广大观众心里,自《济公》以后,游本昌就鲜少再出现在大众视野。

在影视剧里没有了生存位置,也许是他选择话剧的另一种无奈,

娱乐圈的商业性,让越来越多有才华的艺术家没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这是娱乐圈的悲哀,也是观众的悲哀,

游本昌的艺术精神,值得所有从艺人员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济公   大口   哑剧   僧人   落魄   话剧   剧本   娱乐圈   悲哀   导演   观众   演员   角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