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干涉统一台湾怎么办?邓小平早已给出答案:美国只有两个选择

毛主席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致使解放军解放台湾战役暂时搁置。尽管当时解放军海军、空军刚刚建立,要渡海登陆作战困难重重,但是知道战争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毛主席对此也颇为惋惜。

随着美军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形势急转直下。严峻的形势,使得毛主席不得不调整国防部署,加强东北国防安全,组建东北边防军,这意味着不得不把解放台湾的时间向后推延。

原中联部副部长王力回忆时说:“毛泽东同我讲过,这是我党七大后所犯的第一个大的历史错误。当时,蒋介石在台湾立足未稳,美国人也从台湾撤走了第七舰队,本来是解放台湾的最好时机,但是我们丧失了时机。我们只看到胡宗南在西南还有大军,于是二野分兵去了西南,三野又要守备大城市和扫清残敌,所以没有把二野三野集中起来解放台湾,而是以劣势兵力在金门打了败仗。这样蒋介石在台湾的棋下活了。在大陆,蒋介石输了,我们赢了;在台湾,我们输了,蒋介石赢了。这是一个大的历史错误,是不能挽回的错误。”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毛主席认为是时候解决台湾问题了,可台海局势又起波澜,美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台湾问题的干涉。1954年11月,美国和台湾当局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并在东南沿海集结了多艘航空母舰、巡洋舰、驱逐舰等,再次直接阻止解放军解放台湾。

毛主席深知,以武力方式解放台湾,面对两百多公里宽的台湾海峡,如果没有强大的海军、空军支持是不行的,尤其美国还介入其中。时间进入60年代后,党中央、毛主席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对解决台湾提出了新的政策和原则。

彭德怀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1965年7月20日,在阔别祖国16年后,李宗仁和夫人郭德洁冲破重重险阻,毅然回到祖国大陆,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人的热烈欢迎。7月26日,毛主席在中南海游泳池旁接见了李宗仁。

谈话中,李宗仁对台湾问题悬而未决忧心忡忡,希望自己能做些什么。毛主席安慰李宗仁说:“德邻先生,不要急,台湾总有一天会回到祖国来的,这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掀开了新的一页。

2月28日,《中美联合公报》在上海发表。《公报》中,中国政府明确向美国指出,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用什么方式解决应该由中国自己来决定。美国则表示:“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很遗憾,毛主席和蒋介石生前都没能够看到国共和谈重开和再次合作局面的出现。毛主席逝世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很快便把台湾问题提到党中央的议事日程。尼克松访华后,中美两国在一些领域有了合作,但合作都不深入。

尼克松访华

“水门事件”爆发后,尼克松黯然下台,刚刚破冰的中美关系再次波澜云诡。与此同时,美苏关系并没有出现美国政府所期待“缓和”,到了70年代末,苏联更是把战略触角伸向南亚、中东等地,这让美国方面压力重重。

在这一背景下,美国认为必须尽快改善对华关系。1977年2月8日,刚担任美国总统的卡特在白宫会见了中国驻美国联络处主任黄镇。一见面,卡特就向黄镇表示美国新一届政府对华政策的目标是“关系正常化。”

卡特还特意指出:“《上海公报》的原则过去是,今后也将是两国关系的基石。”黄镇则说:“《上海公报》发表以后,福特总统也访问过中国,基辛格博士每年去一次中国,有时两次,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福特、基辛格先生多次长谈,就世界形势、两国关系阐述了中方的立场和观点,增进了彼此的了解。”

卡特一听,直接说:“我们的总统可以访问中国,也希望你们国家的领导人来美国。不知道我可否能接待你们的国家领导人访问美国?”卡特的这番话,为后来邓小平访美埋下了伏笔。

美国方面态度的转变,邓小平敏锐地捕捉到这些新动向。在邓小平认为,随着美苏竞争加剧,美国为了本身利益,对华政策进行调整是可以预见的。

邓小平

在这个大背景下,中美高层都有进一步接触的想法,而这对承受苏联巨大压力、改革开放刚起步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也有利于中美建交。但是,邓小平对中美建交定下了一个前提,美国政府必须接受中方的三个原则:美同台湾当局断交、终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从台湾撤出美国军队。

这三个原则简称:断交、废约和撤军。邓小平还向美国明确指出,对于台湾问题美国只有两个选择:一是避而不谈,因为这是中国内政;二是开战,中国以武力的方式来收复台湾,完成祖国的统一。

邓小平还针对美国舆论认为“中国很弱很穷,装备又落后,所以中国无足轻重”、“中国现在有求于美国,美国无求于中国”等说法进行了反驳,他说:“中国是很穷,但有一个长处,就是中国本身的生存能力比较强,还有就是穷日子过惯了……以为中国有求于人的判断,会产生错误的决策。”

当时卡特政府的外交政策展开依赖两个重要的助手:国务卿万斯和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1977年8月22日,卡特派万斯访华,就中美关系正常化进行磋商,这是一次试探性行为。

出发前,卡特和万斯、布热津斯基多次商谈,主要内容是美国可以接受中方提出的“断交、废约和撤军”,但也提出了条件:美方提出可以继续对台湾出售一些防御性武器。美方还可以公开声明,大陆解决台湾问题要以和平方式,而北京不得对此反驳。

黄华

万斯抵达北京后,他与中国外交部长黄华先后谈了四次。在正式会谈中,万斯说:“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一个基础,既不会损害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景,又可使非正式接触继续下去,则总统准备使美中关系正常化。”

万斯还说:“根据《上海公报》承认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我们准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的合法政府,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将‘逐渐消失’(Lapes),而不是‘废除’(Abrogate)。”万斯一再强调,中国不要重申用武力解放台湾。

从中美双方后来的解密资料来看,万斯这次带到中国的方案就是让中国保证不用武力解放台湾,并要求中国公开承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而不能采取别的方式。这种赤裸裸干涉中国内政的方案,遭到黄华的严厉批评,他当面指出美国这是“口惠而实不至。”

鉴于双方会谈中出现重大分歧,邓小平决定接见万斯,这是一次破例,可见他对中美关系的重视程度。两人寒暄过后,言归正传,邓小平神情严肃地说:“美国的立场从《上海公报》后退了。”

邓小平提到了1975年福特总统访华,福特向我们明确地表示:“如果他1976年竞选成功的话,将按照日本方式实现与中国的关系正常化。”以此来对比,如今卡特提出的方案,明显后退了。

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

邓小平再次明确表明中国立场,“如果要解决,干干脆脆就是三条,废约、撤军、断交。为了照顾现实,我们还可以允许保持美台间非官方的民间往来。至于台湾同大陆统一的问题,还是让中国人自己来解决。”

邓小平继续说:“中国人是有能力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奉劝美国朋友不必为此替我们担忧。而从全球战略来说,你们下决心解决了台湾问题,你们的战略态势只会更好。”

万斯在邓小平这里碰了一个大钉子,原先准备好的联合声明也就无法拿出来,只能匆匆打道回府。据万斯随行人员回忆时说:“邓小平尽管彬彬有礼,但对万斯的建议很冷淡。当万斯一提出将在台湾的美国大使馆换成类似联络处的建议,邓小平便不再继续讨论有关正常化的任何一步措施。”

万斯访华虽然就中美关系正常化达成协议,但卡特政府进一步了解到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坚定立场。当年邓小平接见了美联社董事会代表团,还专门提到万斯访华,“万斯访华有一个成果,就是万斯来了,是你们美国现政府第一次派高级官员来中国。至于其他方面,你们的报道不确实,他没有带来什么东西,也没有取得什么新的成果。中美关系正常化不仅没有前进,万斯带来的方案比福特、基辛格时代还后退。”

邓小平说话很直接,这让卡特政府不得不重新审视对华的政策,以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1978年4月,卡特总统公开宣布:美国政府承认一个中国的概念,同中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符合美国的最大利益。

卡特

在这段时间里,邓小平也多次接见来华的美国客人,几乎每一次谈话都提到关于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问题,他希望美国政府、总统卡特对中美关系正常化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步伐走得更快一些。

当然邓小平也多次明确表示“在台湾问题上决不让步”,“台湾问题的重点还是政治。我理所当然地希望台湾问题早一点解决。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条件,我们没有任何松动的余地,在这样的问题上不能有别的考虑。”

1978年1月7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国会议员团,在谈及台湾问题时,他说:“解决台湾问题就是两只手准备,两种方式都不能排除。力争用和平方式。用右手大概要力量大点。实在不行,还得用左手,即军事手段。我们在这方面不可能有什么灵活性。要说灵活性,就是我们可以等。

邓小平这番话再次向美国声明,中国对待台湾问题没有妥协的余地,美国在这个问题上只有两个选择,要么闭嘴别谈,要么打。1978年5月20日,卡特派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访华,邓小平接见了他。

布热津斯基一见到邓小平,便说:“卡特总统认为,中国在维持世界均势中发挥中心作用,一个强大的、独立的中国,同邻国和平相处的中国,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中,将是和平的力量,将对解决世界的问题起建设性的作用。”

布热津斯基

布热津斯基还说:“总统还让我给你带话,美国已经下定决心,准备与你们积极讨论美中双方的关系问题……美国愿意接受中国提出的建交三原则……”邓小平微微一笑,表示只要美国有诚意,事情就好办。

在会谈中,邓小平对原则问题寸步不让,这让布热津斯基印象深刻,他后来说:“别看邓小平身材矮小,胆识可大呢,他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他机智老练,思维敏捷,谈笑风生,气派很大,开门见山……更重要的是,他的胸怀和魄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也是这次会面,中美双方决定:中国外交部部长黄华与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主任伍德科克,自7月5日起开始商谈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换句话来说,布热津斯基的北京之行,打开了中美建交谈判的大门。

1978年12月13日,中美谈判进入最关键的时刻。邓小平决定亲自跟伍德科克会谈,双方就中美关系正常化先后进行了4次会谈。会谈的成果主要是:建交联合公报草案、1979年1月1日双方发表建交公报和有关声明、3月1日互派大使和建立大使馆、邓小平1979年访美等。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双方同时发表建交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即《中美建交公报》)。根据公报规定,中美两国政府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并承诺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和其他非官方关系。

邓小平访美

中美建交,这意味着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走到了一起,对当时国际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79年1月28日至2月5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正式访美,这又是中美两国交往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台湾   美国   尼克松   卡特   美国政府   中美   中美关系   台湾问题   公报   中国   答案   两个   邓小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