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米!2.2米!今年的水稻长得好高,您看到了吗?好希望能看到您在禾下乘凉……

策划:窦楠楠 剪辑:青梅工作室 冯茹云

又到一年水稻成熟期

多地惊现“巨型”水稻

湖南长沙:2.2米!

今年

长沙长沙县路口镇明月村的

“隆平稻作公园”里

栽种了近十亩巨型稻

5月份播的种

9月份现在已齐穗了

巨型稻有2米2高

将进入成熟期了

在这里,稻谷的品种多达数百种

稻株长得比人还高

稻米的颜色可以有七种以上

它的香味也可以被定制

如今,巨型稻试验田里的稻株

已经超过普通成人伸直手臂的高度

隆平稻作公园工作人员激动地说:

我们以此向袁老致敬!

您的“禾下乘凉梦”成真了!

浙江淳安县:2.2米!

金秋九月

走进淳安县汾口镇稻立方水稻基地内

金灿灿的稻田映入眼帘

“巨型稻”已经成熟

在基地内“鹤立鸡群”格外显眼

“巨型稻”是由袁隆平团队

与中科院夏新界研究员团队

共同研发的一种新型水稻

具有产量高,耐盐碱的特点

可种植在河岸滩涂,盐碱地中

此次成功种植对于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提升粮食产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2022年5月

300亩“巨型稻”

在淳安县汾口镇正式插秧

目前已经成熟

植株可达2.2米

高度一般是常规稻的两倍

同时这也是“巨型稻”在浙江省

首次大面积试种成功

预计亩产可达1500一2000斤

中国水稻为什么这么牛?

为什么大家如此想念袁爷爷?

近日#中国水稻为什么这么牛#

和#为什么大家如此想念袁爷爷#

两个话题引起热烈讨论

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一批农业科学家

让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将杂种优势

应用于水稻生产的国家

截止2021年

可冠名“超级水稻”的品种共135个

从事水稻育种相关研究的科学家

接近2万人

庞大的队伍造就了中国水稻研究

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开发

到品种培育再到产业化

处于世界比较好的位置

国之重器

一个人养活了几代人

他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半个世纪

为解决人民粮食问题作出卓越贡献

耄耋之年

他仍下田搞研究

只为“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他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是“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

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

——共和国勋章颁奖词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2004年《感动中国》致辞

他不是魔术师

却能创造“奇迹”

还记得在2019年

第四届国际海水稻论坛上

袁老及其团队所创造的

四个水稻产量“奇迹”引爆全网:

奇迹一:

“盐碱地,亩产800公斤!”

奇迹二:

“山东东营,平均产量超过600公斤!”

奇迹三:

“台州遇到台风,产量还有670公斤!”

奇迹四:

“海水稻,产量300公斤,可以养活1亿人!”

很多网友说:“袁老是奇迹的创造者

他才是真正的奇迹”

尽管我们已经不用再为吃不饱饭发愁

袁老以及他的团队

仍在为高产努力

曾经有记者问

什么样的初心

让袁老投身水稻育种事业

袁老痛心地说:

“大家吃不饱饭,我亲眼见过”

为了让人民不再经受食不果腹之苦

他开始了漫长的攻坚之路

在湖南安江农校做教师的袁隆平,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稻子

1964年

他开始研究杂交水稻

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

实用高产水稻品种“南优2号”

1976年

杂交水稻的成果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

平均增产20%以上

之后的南优2号、超级稻

每公顷的产量

从3吨提高到18吨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惠及全球40多个国家

他也因此获得了

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袁隆平(右一)与助手李必湖(左二)在安江农校试验田(来源:隆平高科)

1976年,全国粮食总量达到28631万吨

比1965年增长47.2%

从1976年到1987年

中国的杂交水稻累计增产1亿吨以上

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6000多万人

后来,记者再问袁老:

会不会害怕那样的场景出现

袁老长舒一口气回答说:

“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可爱老人

宝藏“梗王”

除了沉迷于水稻研究

袁隆平还喜欢拉小提琴、下象棋

和家里人共同表演小节目

有空就去打个排球、游个泳

不仅热爱生活,而且幽默风趣

在同一家理发店理发16年

剪完头发后还会俏皮地打趣:

“哇,我又年轻了”

还有一次采访

被问到为何不带博士生

袁老实名吐槽:

“现在的博士生我不带了

辛苦得很,麻烦得很呢

那是要死脑细胞的”

后来记者又问他团队中的精英好不好管

袁老又是皱眉

又是挠头的表情着实是亮了

简直是个“行走的表情包”

还有一次上台领奖

发表获奖感言

他一本正经地回答:

“我的奖实在太多了

我不在乎这些东西”

网友直呼:原来袁老也会“凡尔赛”!

不仅如此

看到网上的年轻人说自己90后

他也接梗道:“原来自己是‘80后’

现在是‘90后’了”

网友们感慨到:

“拥有这样的人生态度

我终于明白袁老为什么能做出这么大成就”

为人低调

远离光环

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初步研究

以1961年为始,一直到1975年

走过了从无到有的阶段

人人知他是稻田的守护神

他却说自己就是个种了一辈子稻的老农民

多年风吹日晒,早出晚归

晒得皮肤黝黑,个子瘦瘦小小

穿着一件旧衬衣

袁隆平在思考时喜欢挠头(来源:潇湘晨报)

其实,袁老父母都是知识分子

他的祖父曾任海南文昌县县长

父亲袁兴烈毕业于

国立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中文系

母亲华静自幼在英国教会学校读书

如果没有把毕生

献给研究杂交水稻这条道路

他原本可以优渥

清闲地度过这一生

但因目睹人民的饥苦

他毅然选择在田间地头忙碌几十载

这样一个踏实肯干的老人

做出过突出贡献

却从没有为自己争取什么

国家要给他官职,他拒绝了

说自己本不需要

国家要给他奖金

他不是捐给慈善机构,就是分给同事

他身上的衬衫35块一件

开着10万元的车

戴着普通的手表

乘飞机也只坐普通舱

十几年都住在简单朴素的大院子里

剪发也十年如一日在同一家小店

为了照顾店主生意

袁隆平理应20元的普通男发

每次都塞给店主100元

店主不收还会假意威胁:

“你不收,我就不来了”

国家为他在青岛市李沧区

准备了一栋独立院落

他把它拿来搞科研

客厅变成公共办公室和会议厅

房间里都是科研器械

完全没有住宅气息

在袁老的潜移默化下

他的家人也很低调

他有3个特别珍爱的孙女

记者采访他们时

她们梳着娃娃头

打扮朴素、落落大方

说话亲和质朴

有爷爷做榜样,她们也会用功学习

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袁隆平的三个孙女:袁友晴、袁友清、袁友明

2021年3月10日

袁隆平在三亚杂交稻研究基地摔了一跤

引发身体不适

4月7日,转到长沙医院治疗

5月,正是水稻郁郁葱葱

散发淡淡香甜味的季节

22日刚过午饭时间

这位老人安静地睡去了

离开了这个世界

有网友感人评论:

“我中午把饭乖乖吃完了

中午之后

人们都吃饱饭后,他才舍得离开”

最后

我们一起回顾这位老人功勋的一生

他是拯救世间最多生命的神农

也是默默守护人民的勇士

不朽功勋

镌刻国家发展史册

光辉榜样

照亮民族复兴征程

今天是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杂交水稻专家

袁隆平诞辰92周年

让我们一起缅怀袁隆平院士!

来源:共青团中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8

标签:淳安县   水稻   农校   盐碱地   亩产   成熟期   中国   店主   粮食   产量   品种   团队   奇迹   网友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