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那个在镜头前勇敢拥抱毛主席的志愿军女代表,后来怎样了

1952年5月23日,北京中南海怀仁堂。

这一天,毛主席、朱总司令、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怀仁堂后面的大草坪上,亲切接见了从朝鲜战场上载誉归来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文艺工作者归国观光团,及来访的朝鲜人民军访华团。

在代表们向党和国家领导人献花时,一位年轻的女文工团员代表志愿军文艺工作者归国观光团给毛主席献花。

就在这时,一件让在场所有人都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只见她将手中鲜花送给毛主席并握了手后,突然情不自禁地扑到毛主席的怀里,紧紧拥抱着毛主席,并流下激动的泪水。

此时,一直跟在毛主席身边的中南海摄影记者吕厚民见此惊讶不已,作为在毛主席身边工作时间最长的摄影师,他曾无数次亲眼见到过毛主席接见客人的亲切场面,可是却从来没有见过毛主席被一个年轻姑娘拥抱的动人场景。

看着一代伟人毛主席被从朝鲜战场上载誉归来的战斗女英雄拥抱着,吕厚民很是感动。

他们都是新中国的功臣,都在各自的领域为新中国的繁荣安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都安然无恙,怎能不让人感动呢?

感动之余,为了留下这一历史性的感人时刻,吕厚民立即按下相机的快门,拍下了这张让所有中国人看到后都万分感动的传世照片——《中国人民志愿军文艺工作者拥抱毛泽东》。

那么这位在众目睽睽之下,大胆拥抱毛主席的女文工团员是谁呢?

她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唯一荣立一等功的女战士——解秀梅。

9岁参加革命,19岁奔赴朝鲜战场

1932年,解秀梅出生在河北高阳县于堤村一个贫苦农家,她的父母都是勤奋老实的农民,靠着一亩三分地养育着一家几口人,日子虽然过得不富裕,却过得很温馨,也很幸福。

整个村庄也是一片祥和,大人们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小孩们无忧无虑在旁玩耍,日子虽艰苦但平和安乐。

然而,这祥和的一切却因为一群毫无人性、罪恶滔天的土匪强盗的到来而烟消云散。

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寇扫荡了这里的宁和,继之以血腥和恐怖。

日寇的枪和炮并没有让我伟大的中华民族屈服,面对毫无人性可言的日寇,中国人民无所畏惧,英勇无畏,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挡住日寇的入侵,誓要将其赶出中国的土地。

日寇的枪炮不能击溃我中华民族誓死捍卫疆土的意志,只会让其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最终被人民击溃。

当时,面对外敌入侵,不管是谁,是富人,是工人,是农民,还是老年人、青年人、少年,只要心中有国有家的中国人,他们都义无反顾地站出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或明或暗与日寇血战到底,即使是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为了中国,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他们勇而无畏,坚贞不屈。

眼见自己平静祥和的家乡被日寇摧毁,时年9岁的解秀梅没有因为自己年龄小的关系,就退缩,她义无反顾地加入当地游击队,成为了游击队的一名小通讯员。

这就是炎黄子孙,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后代,身上流淌着炎黄血脉的中国人,面对外敌入侵时,永远都是那么的勇敢,那么的无畏。

成为游击队小通讯员后,因为年龄真的还小,游击队没有给她安排很是危险的工作,只是交给她一些比较简单的工作,比如站岗、放哨、送信等。

任务虽然简单,年幼的解秀梅却没有因此而松懈,每次游击队交代的任务,她都是全身心投入其中,次次都出色地完成任务。

在这期间,解秀梅还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机智地把一个汉奸引入游击队的“口袋”,立了一个不小的功劳,因此游击队员称她是小英雄。

当时,解秀梅像往常一样,在队长安排的地方认认真真地站岗放哨,防止日伪军突袭村庄。突然,她看到一个农民打扮的人往她这边走来,因为只有一个人且也不是日伪军打扮的关系,解秀梅没有发出警报。

这个看似很普通的“过路人”一看到她先是热情地打招呼,然后与她攀谈起来,平时也有过路人来问路,所以解秀梅起初也没有在意,尽可能地回答他的问题,但是随着谈话时间越来越长,解秀梅渐渐发现这个“过路人”有问题。

这个“过路人”虽然看似是在跟解秀梅问路,但在言语中一直在有意无意、旁敲侧击地询问她村庄里有没有游击队,又是否知道游击队在哪里。

解秀梅年龄虽小,但却很聪明,也很谨慎,她曾经听游击队那些叔叔们说起,日伪军经常假扮村民故意向小朋友套话,想从小朋友口中探听到游击队的下落。

此时,看着这个突然出现的“过路人”,言语间一直想要探听游击队的下落,解秀梅就猜测这个人很有可能就是汉奸假扮的。

为了探求真相,解秀梅灵机一动,决定把他先骗到游击队为防止日伪军偷袭事先设置的陷件中,待抓到她后,让游击队员去查他的底细。

于是,解秀梅就跟这个很有可能是汉奸假扮的“过路人”谎称自己知道游击队在哪里,并答应带他去。“过路人”听后很是高兴,不疑有他,就跟着解秀梅走,结果可想而知,跟着去的他做了游击队的俘虏。

后来,经游击队查证,这个“过路人”果然是汉奸假扮的,解秀梅因此得到了游击队的嘉奖。

解放战争爆发后,解秀梅积极组织本村妇女支前拥军,或是为战士做军服,或是到前线为战士送军粮或是表演,是当地有名的拥军积极分子。

1950年2月,18岁的解秀梅实现了自己年少时许下的参军报国的夙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加入68军202师政治部文工队。

文工队员虽不是最前线部队,但对于军队来说至关重要,他们的工作就是用自己生动的演出向战士们宣扬爱国爱党爱人民精神信念,及激励、鼓舞战士们勇而无畏,为国为民战斗。

参加文工队不久,勤劳刻苦地解秀梅便成为队伍中的骨干力量,多次担当重任为战士演出。

不久,朝鲜战争爆发,解秀梅所在的第68军奉命入朝作战。

当时在朝鲜前线作战的第一批入朝志愿军已经非常疲惫,所以作为第二批入朝的第68军需要抓紧赶往前线,去替换那些在前线已奋战数月的战友。

为了能够在最快时间内赶到朝鲜战场最前线参战,68军开始了连续18天的强行军。

战争不分性别的,军队中不论男女都只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军人。

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像解秀梅这样的女兵也跟男兵一样义无反顾、英勇无畏地踏上了朝鲜战场,为国征战。

此时,解秀梅没有因为自己是女兵,就向上级提特殊待遇,她跟其他男兵一样,不怕累、不怕苦,每天负荷三十多公斤急行军,跋山涉水,不惧风吹雨淋,她不仅没有掉队,还主动帮助身边体弱的战友背挎包和三四公斤重的米袋子。

不仅如此,在急行军过程中,为了激励、鼓舞战友们的斗志,她还经常和文工队员在行军队伍里跑前跑后地打着快板为战友们加油:

“敌机天上团团转,我在地上走得欢,你扰乱得再厉害,不误咱们上前线。”

在文工队员们的鼓舞下,68军战士劲头更足了,脚步也越来越快。

鼓舞战友的同时,只要部队停下休整,战士们在休息的时候,解秀梅却总是仿佛有着用不完的精力,不是忙着给战友烧水烫脚,挑血泡,就是为炊事班拣柴做饭。

解秀梅的种种举动,不但赢得战友们的喜欢和尊敬,也让她被202师政治部评为“行军模范”。

初到朝鲜战场,荣立三等功

到达朝鲜战场后,解秀梅的主要工作就是去前沿阵地慰问演出,因为是去前线,所以危险的事情总是经常在她的身边发生。

有一次,解秀梅和文工队员奉命去前线慰问演出,刚到前线准备演出时,就遭到敌机的轰炸,幸好她和战士们反应快速,迅速撤到防空洞内,才没有造成伤亡,但是因为情况紧急,文工队表演用的乐器没来得及转移,乐器都被敌机炸坏了。

敌机飞走后,看着满地狼藉,解秀梅和文工队员没有害怕,没了乐器她们就把碗筷、脸盆当乐器,边敲边唱,战士见后,除了敬佩她们巾帼不让须眉,也被她们的勇而无畏深深鼓舞。

在战火纷飞的阵地上,解秀梅除了做好战地宣传外,她还经常在空闲的时候到前线手术所去抢救和护理伤病员。

她曾经冒着生命危险去炮火连天的阵地上背回一个又一个受伤的战士,她也曾不顾人个人安危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去山上为前线缺少粮食的战士们挖野菜。

说到挖野菜,解秀梅还因为这个荣立了一次三等功,当时她初到朝鲜战场便得知前线战士缺吃的,为此她经常利用轮休的时间,上山挖野菜,后来她统共挖了140多公斤的野菜,为缓解前线将士的吃饭问题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为此她荣立了一次三等功。

1951年11月下旬,解秀梅到前线手术所护理伤员时,发现手术所人手少,实在忙不过来,很多伤员来到这里都需要排队等待救治。

于是,解秀梅就向师政治部提出申请,要求暂时留在手术所帮忙,很快师政治部同意了她的请求。在手术所工作期间,她全身心投入伤员护理工作中。

因为当时的朝鲜天气寒冷的缘故,每当有伤员被抬到手术所时,她总是在第一时间跑出来,然后急忙把伤员的鞋子、袜子脱下来,用双手紧捂伤员冰冷的脚,或是把伤员的脚放在自己的怀里,用自己的体温来给伤员提供些许的温暖。

每每见此,伤员们都很是感动,即使天气再寒冷,他们的心也是火热的。

有一天,一位二十五六岁的英雄战士被从前线抬到手术所,刚到手术所时,他的双腿被冻得僵直,人也陷入昏迷。

此时,赶来帮助救治的解秀梅眼见双手已经无法为英雄战士提供温度,她想也没有想,就将战士的双脚放在自己的怀中,用自己体温捂热英雄战士的双脚。

此时,全屋的战士都被解秀梅的行为感动了,有的甚至直接哭出了声。

英雄不是不会流浪,只是未到动容时。那位战士醒来后,见到仍在用自己的体温为他取暖的解秀梅时,原本在战场上不惧死亡的英雄也不禁感动得泪流满面。

后来,这位英雄战士在解秀梅的悉心照顾下,身体逐渐康复,并在不久后再次走上前线。

不顾敌机轰炸,舍身救伤员

英雄为什么是英雄?

那是因为他们总是会抛弃自己的个人利益,不顾自己的自身安危,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和安危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同时也把他人的安危牢牢置于自己的安危之上。

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他人,他们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这就是英雄。

解秀梅就是这样的一个英雄。

1951年11月30日下午,解秀梅像往常一样,在轮休的时候上山为手术所的食堂拾柴火。

突然,正当解秀梅聚精会神地拾取地上的柴火时,远处传来了震耳欲聋的飞机引擎声,往天上看去只见6架敌机从远处飞来,很快便到达手术所的上空,疯狂地向手术所所在的村庄进行轰炸和扫射。

看到敌机正在轰炸村庄,想起手术所还有很多伤员,解秀梅急忙扔下手中的柴火,不顾自身的安危冒着炮火迅速朝手术所跑去,协助伤员撤离。

在大家的努力下,手术所的轻伤员都被安全转移了出来。

然而,正当解秀梅往安全地带撤离时,她猛然想起了身负重伤的605团的排长李永华,因为行动不便,而大家都忙着撤离,很有可能他还躺在病床上。

想起这些,解秀梅不敢耽搁,顾不上头顶随时可能落下的炸弹,往病房方向跑去。

到了病房后,李永华果然还躺在病床上,她二话不说,不等李永华说什么,她就迅速把李永华背在身上,朝着门外跑去。

可是,还没等解秀梅往外跑几步,只听“嘭!”“嘭!”两声巨响,病房屋顶就落下了两颗汽油弹,瞬间点燃了病房,顿时火光冲天,解秀梅和李永华的衣服也不幸被溅起的火焰点燃。

见衣服被点燃,解秀梅赶紧放下李永华,先是自己往地上滚了几圈扑灭火焰,然后迅速脱下自己的棉衣扑灭李永华身上的火。

火被扑灭后,解秀梅再次背起李永华朝着防空洞方向跑去。此时,天上的敌机也发现了解秀梅和李永华,敌机疯狂地向他们俯冲扫射,子弹“嗖嗖”地在他们的耳边响起。

生死关头,解秀梅没有一丝恐惧,眼神坚定地背着李永华向前快速跑去,双手也把背上的李永华越抓越紧。

然而,解秀梅毕竟是一个女战士,身上背着的是身强体壮的男战士。

纵使她从未想过要放下李永华,但体力上的劣势终究使她难以支持下去,越跑越觉得身上沉重,两脚发软,眼睛发黑,步伐越来越慢。

然而,无论体力如何不支,解秀梅却始终咬着牙坚持。

在这一刻因为心中有想要保护战友的那份坚定的信念,她冲破了自己的身体极限,全然不知那份沉重,只顾着朝着前方跑去,心中想的只有是背上李永华的安危。

此时,李永华也知解秀梅的体力已到达极限,身边的子弹声、爆炸声却是从未间断,他不忍解秀梅跟着自己丧命,便朝着她大声说道:

“快点放下我!你快去隐蔽,别为我一个伤员让你也受伤!”

让她赶紧放下自己,赶紧去躲避。

“我是共青团员,决不能让你再负伤。”解秀梅坚定地说道,坚决不愿放下李永华。

话音未落,一颗炸弹就从他们的头顶落了下来,炮弹落下那一刻,解秀梅没有丝毫犹豫,用尽平生最快的速度,迅速把李永华放下,转身扑在他身上,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李永华。

就在她扑倒在李永华身上时,炸弹就在他们的身边爆炸了。

瞬间炸弹爆炸击起的弹片、石头、泥土漫天飞扬,扑在李永华身上的解秀梅,她的棉衣裤多处被弹片、石头击破,身上有多处伤痕,胳膊也被炸伤。

起身后,解秀梅丝毫不顾身上的伤势,赶紧去看身下李永华的伤势,见李永华没有被伤着,她高兴地说道:“真险,幸亏你没再受伤。”

说完,她便再次背起李永华,再次快步往防空洞跑去。

最终,在解秀梅不顾自身生死的情况下,李永华最终安全撤离。

解秀梅这次舍生忘死的营救行动,在战友们的宣传下,迅速在整个朝鲜战场传播开来,战士们都被解秀梅的英雄事迹深深震撼,大为感动。

之后,68军报请志愿军总部为她记了一等功,党组织批准她火线入党。

由此,解秀梅成为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154名一等功臣中唯一的女战士。

1952年,解秀梅被选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文艺工作者归国观光团成员,回国接受人民的检阅。5月23日,解秀梅在中南海见到了伟人毛主席,并有幸被选为给毛主席送花的代表。

当她走到毛主席跟前时,她激动地说:

“毛主席,您好!我代表志愿军向您献花,我们想您,全体志愿军都想念你。”

毛主席听后,先是接过她手中的鲜花,然后紧紧握住她的手,微笑地说:“我也想念你们,祖国不会忘记你们,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

此时,望着敬爱的毛主席,解秀梅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一下子扑倒毛主席怀里,泪流满面。在场的其他人见此,也无不为之动容,热泪盈眶。

10月25日,回到朝鲜战场的解秀梅,在平壤受到金日成的接见,并被授予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和三级国旗勋章。

转业回乡, 甘当无名英雄

1953年,朝鲜停战后不久,在志愿军第202师师部,解秀梅与相恋多年的志愿军某部教导员李志华结为伉俪,成为了一对让人很是羡慕的革命伴侣。

同年,解秀梅与丈夫李志华随军一同回到国内。

回国后,在党组织的安排下,解秀梅进入解放军某兵团所设的速成中学学习。

2年后,解秀梅从速成学校毕业,回到部队。

1956年,解秀梅转业到徐州市鼓楼区,任区共青团委书记。

在区共青团书记任上,解秀梅保持着在军队中勤劳刻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恪尽职守,多次被评为市、地区、省劳动模范和积极分子。

1970年,因为她的丈夫李志华所在部队调到山东省临沂县驻防的关系,解秀梅遂向组织申请调到临沂县工作,后经组织同意,她被调到临沂县棉八厂担任党委副书记。

1976年,李志华转业到石家庄地区交通局任副局长,解秀梅再次申请调到石家庄工作,任石家庄华兴印刷厂副厂长。

然而,仅仅只是过去2年,因为战争带来的后遗症,再加上在那场动荡中承受了太多的压力,且工作期间又操劳过度,种种因素下解秀梅不幸得了脑血栓,不得已只得病退。

此后十余年间,解秀梅隐姓埋名,从不向别人提起自己当年的、功绩,一直默默无闻地生活在石家庄,过着与普通人无二的平凡生活,在家相夫教子,日子过得很温馨,也很幸福。

对于解秀梅而言,她不在乎名利,只要国家安定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她就高兴了,就满足了,之后的岁月她只想和自己家人平静且幸福地度过,除此便再无所求。

绚烂至极,归于平淡。这是需要有一颗朴实、赤诚,恬淡的坚心,和莫大的勇气,才能做到的,而解秀梅她做到了。

解秀梅再次出现在众人的面前时,已过去十六年,此时早已是物是人非,谁也不曾想到英雄晚年的遭遇会如此曲折,如此坎坷。

1994年,为纪念即将到来的反法西斯胜利五十周年,《解放军生活》杂志社编辑尚方准备以此为契机,追访百部爱国主义影片的主人公原型。

之后,尚方便邀请在《英雄儿女》中扮演王芳(以解秀梅为原型)的演员刘尚娴一起去寻找解秀梅。

就在这个时候,解秀梅晚年坎坷的生活曝光在了世人面前。

此时,尚方等人找到解秀梅时,她已经因多发性脑梗塞昏睡在石家庄市第二医院的病床上,且更让落泪的是,在长达6个月的治疗中,解秀梅一家已经掏空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欠债3万多元,因此解秀梅的治疗陷入了困境。

英雄的遭遇传开后,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就对解秀梅的事迹进行了深入的报道。

节目一经播出,瞬间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之后,不断有人前来医院探望。他们之中有教授、企业家,也有工人、农民,每一个人都是满怀着对英雄的敬意和爱戴,来到病床前看望解秀梅。

党没有忘记解秀梅,人民也没有忘记解秀梅。

之后,在党和人民的帮助下,解秀梅一家还清了欠款,且之后的治疗费用也有了着落。

全国各地的名医们在听说了英雄的病情后,纷至沓来为解秀梅会诊。

然而,由于解秀梅的病情实在太过严重,纵使专家们全力救治也终究是无力回天。

1996年1月30日,解秀梅与世长辞,告别了她为之献身的、她无限热爱的祖国和人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志愿军   敌机   朝鲜   过路人   伤员   游击队   前线   战士   勇敢   镜头   手术   英雄   代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