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廖承志致信蒋经国呼吁统一,宋美龄回的8个字,让人心寒

1981年,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在北京去世之后,治丧委员会曾给宋美龄发出一分邀请,希望宋美龄能来北京参加姐姐的葬礼。

但宋美龄坚守蒋介石定下的“不谈判、不妥协、不接触”三原则,对中共发出的这份葬礼邀请没有做出任何回应。

宋美龄并不是不思念姐姐。据身边侍从人员透露,得知宋庆龄去世界消息后,宋美龄暗地里也曾几度落泪,但还是没有飞到北京,去送姐姐最后一程。

“寥廓海天,不归何待?”

1975年,蒋介石在台湾去世后,蒋经国出任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暨中常会主席,接过了蒋介石手中的权力。

蒋经国上台几年后,中国共产党逐渐调整了对台方针政策,将“解放台湾”改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并大力倡导加强两岸人民往来,通过政治谈判实现国家统一。

中共的这些举措,在岛内和海外产生了空前热烈的反响,对国民党僵化的大陆政策也形成了强大的冲击。

1982年7月,在蒋介石去世七周年之际,蒋经国在台湾发表了一篇悼念蒋介石的文章。

在文章中,蒋经国提到:“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经国也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

中共很快对蒋经国的这篇文章作出了反应。时任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邓颖超,敏锐地捕捉到了蒋经国文章是流露出来的思乡之情。

于是立即召集对台小组开会,建议由蒋经国的儿时好友和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学廖承志,给蒋经国写一封公开信。

这也是邓颖超在向中央汇报之后部署的一个对台工作的大动作。

自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79 年元旦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之后,邓颖超便经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是 80 年代乃至 90 年代全党的重大任务,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的任务,就是调查研究对台方针政策和重大事件,向中央提出建议,是中央的参谋、助手。

这封信到底该怎么写,写些什么内容,廖承志经过苦思冥想,决定以文白兼容的风格,向蒋经国这个老同学晓以大义,陈以利害,动以感情。

在批驳其不切实际幻想的同时,苦口婆心地劝导蒋经国认真形势,认清祖国和平统一乃是历史大势所趋,“寥廓海天,不归何待?”

在这封信中,廖承志将个人私谊和民族感情结合在一起,苦口婆心地告诉蒋经国:“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台湾终必回归祖国,早日解决对各方有利。

台湾同胞可安居乐业,两岸各族人民可解骨肉分离之痛……千秋功罪,系于一念之间。当今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夜长梦多,时不我与。盼弟善为抉择,未雨绸缪。”

蒋、廖两家的渊源

1982年7月25日,廖承志的这封公开信在《人民日报》上公开发表后,引起海内外的极大震动。

中央选择由廖承志执笔写这封信,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廖家和蒋家渊源深厚,黄埔军校成立时,廖承志之父廖仲恺就是军校的党代表,是蒋介石的搭档,两人同为孙中山手下的得力干将。

只是在孙中山去世后,左派的廖仲恺被国民党右派暗杀,廖仲恺的遗孀何香凝和儿子廖承志与蒋介石分道扬镳,走上了光明的道路。

廖承志曾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与同样在这所大学里上过学的蒋经国是同窗好友。由于廖承志比蒋经国稍微年长一些,在中山大学就读时,蒋经国一直以兄长相称。

所以由廖承志以一个兄长的身份和口吻对蒋经国进行劝说,具有很强的亲和力,也更容易为蒋经国所接受。

廖承志在写这封公开信之前,向中央提了一个条件,那就是重新修复蒋家祖坟,以此来争取蒋经国。他的这个提议也遭到了当时一些人的反对,因为在当时,大家都把蒋介石当成了新中国的公敌,凭什么要给他家重修祖坟?

廖承志却不这么看。要说起来,他的父亲也算是间接死在蒋介石之后,但他却对那些反对的人说:“我们不要计较个人恩怨,应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以祖国统一为己任,要向前看!”

在廖承志的坚持下,蒋家祖坟很快便被修缮一新。

1980年12月,廖承志将蒋家祖坟修缮后的照片交给了外甥女陈香梅女士,请她转告蒋经国:“奉化溪口蒋家祖坟已经修葺一新。经国如想派人回来扫墓,我们欢迎!”

陈香梅在随后的台湾之行中向蒋经国当面转达了廖承志的问候和口信。

得到陈香梅捎去照片后,蒋经国的心里是怎么想的,谁也不知道。但中共方面释放出来的善意,一定在他的内心激起了波澜。廖承志正是要利用蒋经国的这种心理,去争取到更大的突破。

在那封震惊天下的公开信中,廖承志引用了鲁迅的一句诗句:“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据说蒋经国看到这两句诗时,也是沉思良久,发出了一声喟然长叹。

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年轻时,和廖承志同在莫斯科求学。冬天莫斯科的天气特别寒冷,廖承志就把他的大衣拿着我,让我盖在簿簿的被子上。这些往事至今想来,仍然历历在目......”。

宋美龄的回信

当然,想靠一封信便改变海峡两岸长达几十年的对抗状态,显然不现实。尤其是对于一些长期敌视中国共产党的国民党人来说,一时也难以接受中共对台政策的转变。

考虑到这些,蒋经国并没有给廖承志回信,而是将这封信转给了在美国的母亲、时为国民党中常委的宋美龄,请她以长辈的名义,给廖承志写一封回信。

令人失望的是,作为长辈的宋美龄,在给廖承志的回信中充满了一种戾气。

虽然也回顾了与廖仲恺夫妇当年的友谊,但却对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污蔑和批判,还以长辈口吻教训“承志世侄”早早回头是岸:“经国主政,负有对我中华民国赓续之职责,故其一再声言‘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乃是表达我中华民国、中华民族及中国国民党浩然正气使之然也”。

在这封信中,宋美龄还反劝廖承志“敝帚自珍,幡然来归,以承父志”,并警告说:“倘执迷不醒,他日光复大陆,则诸君仍可冉冉超生,若愿欣赏雪窦风光,亦决不必削发,以净余劫,回头是岸,愿扪心自问。”

“敝帚自珍,幡然来归”出自《光武帝纪》,意思是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它反映的是宋美龄依旧对“反攻大陆”抱有不实的幻想,也让充满善意的祖国大陆人民感到心寒。

国民党败逃台湾之后,宋美龄一直幻想着国民党有朝一日能够东山再起。虽然她也知道,所谓的“反攻大陆”只是一个画饼,但仍然顽固抵制大陆方面的统战工作,至死都还存在着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虽然宋美龄的回信上的“敝帚自珍,幡然来归”8个字让人心寒,但中共方面仍然没有放弃对她的统战工作。每年新年,邓颖超都会给宋美龄寄上一份新年贺卡,祝愿她在新的一年身体健康。

1984年邓颖超80大寿时,一向从来不回礼的宋美龄,居然从美国托人给邓颖超送来了一只水晶兔作为生日礼物,并且捎信给邓颖超说: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周夫人应该是属兔的吧?”

收到宋美龄送的这只水晶兔子后,邓颖超非常高兴,给这只水晶兔取名为“友谊兔”,让手下的工作人员妥为保管。如今这只水晶兔子,被珍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之中。

见宋美龄愿意与大陆互动,1988年,邓颖超又给宋美龄写了封信,呼吁“与夫人共谋我国家民族之统一”。邓颖超在信中说道:“令姊孙夫人生前,极为思念夫人,亟盼生前能与夫人一晤;然未能如愿,终成遗憾。


回首当年,国难方殷,夫人致力全民抗战,促成国内团结,争取国际援助,弘扬抗日民气,救助难童伤兵,厥功至伟......环顾当今世界,风云迭起,台湾前途令人不安。

亟盼夫人与当政诸公,力维安定祥和局势,并早定大计,推动国家早日统一。只要国共两党为国家民族计,推诚相见,以平等之态度共商国是,问题均不难解决。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与夫人救国之途虽殊,爱国之心则同。深愿与夫人共谋我国家民族之统一,俾我中华腾飞于世界。”

可惜的是,邓颖超的这封信,依然没有打动顽固的宋美龄。她历数国民党的“惨痛”教训,声称自己不可能被大陆“统战”。

与北京的接触

宋美龄的态度,左右不了台湾人民的意愿。蒋经国在大陆发出的强有力统一声音和台湾岛内的呼声夹击之下,也不得不考虑起台湾今后将往何处去的问题。

蒋经国明显不同于父亲的一点,是他看到蒋介石将太多财力、物力、精力用在“反攻大陆”的政治神话上,给台湾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他上台后,不再执迷于“反攻大陆”,而是知道那个政治神话不过是个幻想,根本无法实现。

台湾与大陆的隔断,必将断送国民党在台湾的生命力和法统合理性,所以只有“统一”这一条路,才是台湾人民的光明大道。

廖承志的公开信发表三年之后,蒋经国派自己曾经的随从参谋沈诚,以香港商人的名义来到北京,与大陆领导层进行了秘密接触。

沈诚先后三次往返于香港和北京之间,并得到了中共最高领导人的接见。国家主席杨尚昆的,还写了一封给蒋经国的亲笔信,托沈诚带给蒋经国。

蒋经国在对这封信进行了反复研究之后,感觉中共对于和平统一充满了诚意,于是产生了与大陆进行谈判的想法。

与此同时,蒋经国命令时任国民党中央秘书长的马树礼召集有关部门,研讨开放大陆探亲的方案。

马树礼提出要对赴大陆探亲的人数加以限制,让蒋经国很不满意,又命李焕拿出一个新的开放大陆探亲案。

李焕向蒋经国提出,把开放探亲看作是调整大陆政策的第一步,随之将开放观光、贸易、体育交流与文化交流。蒋经国对此深表赞同。

但当时台湾以“行政院长”俞国华为代表的一些人主张只开放探亲,不对大陆政策进行调整,而是维持两岸的敌对状态。

蒋经国最后只好采取折中方案,正式下令设立大陆工作指导小组,解除台湾民众赴港澳观光限制,允许民众除现役军人和公职人员外,均可申请到大陆探亲,逐渐开放大陆非政治性出版物的进口和翻印,放宽对两岸通邮和经贸往来的限制。

蒋经国的这番举动,迅速得到了大陆方面的回应。

1987 年 10 月,国务院发表谈话表示对台湾的开放对大陆探亲以及解除戒严表示欢迎,同时保证来大陆探亲的台胞来去自由,并在全国多个地方相继建立了台胞接待站,公布了对台胞来大陆的接待办法。海峡两岸持续了 38 年的隔绝状态,就此被被打破。

蒋经国的“怕”

蒋经国对于台湾的未来发展,有着非常清楚的思路。他认识到要想台湾稳定,就不能回避与大陆接触的问题。他的解除戒严、开放党禁,包括直选所谓的“总统”,都围绕着稳定台湾的宗旨作出的决定。

只是在选人上犯了一个大错,扶植了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李登辉来接班,这才导致台湾的“台独”分裂势力在他死后死灰复燃,愈演愈烈。

可惜的是,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突然因病在台北去世,他亲自推动的两岸谈判,也不得不随之中止。 

邓小平曾通过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转告蒋经国:北京绝不派官员或军队到台湾;不干预台湾的政治或“人事”问题。

统一之后的现状“可以维持一百年”,两岸关系将是“你不吃掉我,我也不吃掉你,你不要烦我,我也不烦你,各行其是”的性质。

可蒋经国并不认为这些“条件”在岛内已经凝聚成为共识,因此认为两岸统一谈判的时机尚未完全来到,或者说,他有点怕当年的老同学邓小平。

人民网曾发表过一篇名为《蒋经国晚年为何不敢与老朋友邓小平和谈》的文章,文章指出,就在蒋经国准备与大陆谈判的1987年,台湾军方仍在当年十月。

于台湾新竹陆军湖口基地实施了一场大规模的实兵演习,这也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最大的一次公开军事演习。

当时台湾军方考虑到蒋经国的健康状况,准备等演习前夕再决定蒋经国是否出席这次演习,但蒋经国却对这次演习非常重视,早早就将视察这次演习排进了自己的行程。

蒋经国一直认为,国民党必须维持一支能反制中共武力解放台湾的武装力量。

虽然在这次演习前,蒋经国就已经宣布开放民众前往大陆探视等政策,大陆方面亦不断透过各种途径,表达了愿意和台湾坐下来谈判以和平方式统一中国的诚意,但蒋经国依旧坚持认为,台湾应当保有一定的国防武力,以对抗中共突如其来的武力攻击。

蒋经国当然知道以邓小平领导的大陆,愿意以和平方式和和平手段完成统一大业。但是多年的对抗,仍然让他的心中对大陆有些不信任和疑虑。

蒋经国一直认为,像两岸谈判这样的大事,要设想得周全一些才行。但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他再拖下去了。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突然咯血去世。他去世得非常突然,在去世之前,蒋经国正准备在国民党的十三届全会上商讨他的对大陆政策的调整和改变计划。由于他的突然去世,这个计划最终也没有得到继续实施。

蒋经国虽未能在生前实现两岸的和平谈判,但他重启了两岸交流合作的大门,这也算是他留给台湾的一份重要遗产了。

听到经国逝世的消息,邓小平立刻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邓小平表示,当蒋经国依然健在时,“中国的统一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困难和复杂。

国民党和共产党过去有过两次合作的经验。我不相信国共之间不会有第三次的合作。可惜,经国死得太早了。”

再也没有回到台湾的宋美龄

蒋经国去世后,90多岁的宋美龄有意在台湾安度晚年,但让她没想到的是,台湾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李登辉上台后,将宋美龄塑造成“蒋家王朝最后的代言人,专制独裁时代的活化石”,将台湾民众对李登辉政府的不满,全部转嫁到了宋美龄身上。

在此情况下,宋美龄只好离开了台湾,选择在美国渡过自己的余生。在美国居住的十余年里,她曾居住过的士林官邸门前,不时有民众打着标语进行示威,要求没收宋美龄的这栋官邸。

“台独”势力崛起后,政治环境对宋美龄更不利,台湾“外交部”甚至要求宋美龄入台必须使用外交护照,而不能用以前的特别通行证。

1994年宋美龄回台最后一次看望了身患癌症的孔令伟,并在参加孔令伟的葬礼后飞回纽约,从此再也没有再回台湾。

2003年10月23日,宋美龄在美国去世。据说去世前很长一段时间,宋美龄都重复着说着同样一句话:“我的姐妹们死了,我的兄弟们死了,我不知道上帝为什么把我留下。”

也许到了这个时候,她才后悔了,后悔当年大陆方面向台湾释放善意的时候,她作出的那些决定,以及她说过的那些恶毒的话语。

参考资料:

人民网《蒋经国晚年为何不敢与老朋友邓小平和谈》

中新网:《蒋经国与苏联时老领导邓小平“和解”失之交臂》

中国经济网:《廖承志的公开信与蒋经国的旷世之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5

标签:莫斯科   蒋经国   祖坟   台湾   心寒   蒋介石   国民党   两岸   夫人   中共   大陆   廖承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