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彭德怀打趣新婚的邓小平:你可真会找老婆呀,脸圆圆的

1939年,刚结婚不久的邓小平带着妻子卓琳来到太行山。

对于二人的婚事,大伙都是乐见其成,纷纷为小两口送上了真挚的祝福。彭德怀在见到卓琳之后一愣,忍不住笑着对邓小平打趣道:“你可真会找老婆呀,脸圆圆的……”

听到这话,邓小平和卓琳对视一眼后,都忍不住笑了起来。虽然他们两人没说什么,但周身散发的甜蜜气息,让在场众人见了都忍不住会心一笑。

不过,别看他们那时情投意合,后来也是有名的恩爱夫妻,可在最开始的时候,卓琳其实是直接拒绝过邓小平的。

卓琳那时为什么拒绝邓小平?他们之间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延河相识

邓小平和卓琳是在延安相识的。

1939年秋,邓小平从前线来延安开会时,对活泼开朗、革命信念坚定的卓琳一见钟情。

邓小平不知道卓琳的想法,便托自己的朋友曾希圣去试探情况。

曾希圣当时问卓琳,说是有一个人想要跟她结婚,问她愿不愿意。

在闲聊中,卓琳得知了那个想要和她结婚的人就是邓小平。那个时候,卓琳并不很了解邓小平,大概知道他是一个干部。曾希圣找了卓琳两次,卓琳都拒绝了。她的理由是,年纪还小,不想成婚。

当身边的一些女性问起时,她还曾给出了另一个理由,说是觉得邓小平有点矮。那些姑娘听后笑作一团,打趣她:“要那么高干嘛,回家劈了当柴烧吗?”

卓琳听到后,笑笑没有说话。

其实,卓琳不想结婚的主要原因,和她的经历有关。卓琳出生在云南富甲一方的工商名绅家庭中,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面有3个哥哥和3个姐姐。

从小,卓琳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哥哥姐姐宠爱的妹妹,每天过得无忧无虑。卓琳圆圆的脸蛋,明亮的眼睛,白里透红的健康肌肤,让人看了就忍不住心生欢喜。不只是家里人宠爱她,其他人见了就算不因为身份,也会下意识地对她有好感。

在这样的环境中,卓琳自由自在地长大,养成了活泼、天真、开朗,不喜欢计较的性格。

在卓琳上中学期间,有一个教音乐的女老师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课堂上,那名老师宣传共产主义思想,教授“耕者有其田”的道理。

因为这位老师的“叛逆”,她很快被人当作反动派带走关押。待卓琳再见到这位老师时,是在她被押赴刑场的路上。当时,那名女老师带着沉重的脚镣,遍体鳞伤鲜血淋漓,但却昂首挺胸,目光坚定地坦然赴死。

这种英勇无畏的姿态,给卓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卓琳之后的求学,以及她后来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伏笔。

1932年,卓琳到北平女子中学学习。那里校风开放,充盈着各种先进的思想。东北沦陷后,有很多学生齐聚北平。在同学的游行和全国声势浩大的救国运动中,卓琳的思想悄然发生了改变,得到升华。

1936年,卓琳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准备科技兴国。她的梦想本来没有问题,但计划赶不上变化,她来不及了。

1937年,卢沟桥事变,卓琳的学业被迫停止。家国有难,卓琳在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决定前往延安参加革命,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到拯救家国的道路上。

其实,在卓琳决定之前,她姐姐劝过她先别去延安。卓琳知道姐姐的好意,但她还是摇了摇头坚定地说:“就是爬,我也要爬到延安;就是死,我也要死在延安!”

当时,卓琳是和其他学生步行去的延安。果然,途中她因为先天性心脏病发作,一步也不能走。但她后来在大家帮助下,被小毛驴驮着到的延安。

到了延安之后,卓琳格外努力。在参加培训后,她去做了危险的地下工作。从一个富家小姐到斗志昂扬的革命者,卓琳为了革命,牺牲了优渥的物质条件,艰难坎坷地才来到延安。

所以,当邓小平托人询问时,会遭到拒绝也并不奇怪。

除此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卓琳之前见到的一些工农干部,都没有读过书,她怕邓小平也是如此。这也不是说看不起,她是怕结婚了之后没有共同话题。

她想,结婚一定要找一个心意相合的,一起为革命事业奋斗的战友。


结为伉俪

卓琳的忧虑,其实也不足为奇。

当年在延安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据说,一个女知识分子和一个工农干部结了婚。那天,两人在延河边看月亮。女同志羞涩地说:“你看,天上的月亮好漂亮啊。”那工农干部一头雾水地抬头,实在看不出月亮和往日有什么不同,困惑地表示:“有什么漂亮的?我看不出来。”

卓琳也是担心自己结婚后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不过,她的担忧在见到并接触邓小平之后,逐渐消散。

邓小平得知自己被拒绝后,并没有气馁,他托人给卓琳带话,约她出来见面。卓

琳后来回忆时提到了这段经历,她说,邓小平“第一次谈他的情况,第二次谈他的希望。”

通过聊天,卓琳觉得邓小平还不错,是个知识分子。而且他同样革命意念坚定,两人有着共同的理想和追求。邓小平的诚恳,打动了卓琳。

不久后,23岁的卓琳和35岁的邓小平结婚了。两人结婚没多久,卓琳就跟着邓小平回到了条件更加艰苦的太行。大伙见了小两口后十分热情。

彭德怀第一次见到卓琳时,还忍不住打趣邓小平。他笑着对邓小平说:“哎呀,邓小平你真会找老婆啊,小脸圆圆的,跟兄妹一样。”

听到这话,大家都笑了笑。

因为邓小平和彭德怀等人都比卓琳年龄要大,所以在生活中,他们经常会下意识地照顾卓琳,给她兄长般的疼爱。

而邓小平身为卓琳的丈夫,更是对她照顾有加,不仅会帮她滴眼药水,有空时,还会拿着装满水的茶缸帮卓琳冲洗头发。这样幸福安逸的时光,在那个时代是少有的。

两人成婚没多久,邓小平就迅速赶往前线,卓琳则留守在麻田八路军总部担任妇女训练班班长。两人只有到八路军总部开会时,才能见上一面。

卓琳十分思念丈夫,有一次忍不住对邓小平说:“回去了以后可以跟我写信吗?”

邓小平笑着问:“写什么?”

卓琳想了想说:“就写你每天干了什么?还写写……”

她还没说完,邓小平就十分痛快地点点头说:“要的,我让秘书写个稿子,印上十几份,每月寄给你一份!”

卓琳顿时哽住了,无奈地摆摆手:“算了吧!”

邓小平不会浪漫,滴眼药水和洗头大概就是他为数不多可以称作浪漫的表现。

不久,卓琳为了缓解思念和实现自己的革命抱负,自请调到了危险的前线129师部从事秘书工作。这时的两人虽然在一起工作,但是因为工作繁忙,也少有闲下来的时候。

在工作期间,活泼爱说话的卓琳,逐渐适应了习惯沉默寡言的邓小平。

一天,卓琳跟邓小平说:“你的性格是不爱说话,我的性格是爱说话。我不能随便与别人说话,说错了影响不好,我只好跟你说话了。说错了你可以批评,我可以改正。”

邓小平还是笑着,点点头说:“要得。”

是了,邓小平本来就不爱说话,遇到工作忙得时候更是如此。

夫妇二人在上海工作期间,卓琳怀孕,但那时邓小平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于是卓琳就一边工作,一边接下了照顾自己和邓小平的任务。


相濡以沫

由于工作繁忙以及工作的危险性,在抗战期间,卓琳生下孩子后,不能将其带在身边抚养。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一家人才终于得以团聚。

解放战争期间,邓小平要跟着军队进军西南,出于安全考虑,他决定把卓琳和孩子们留在后方。卓琳并不同意,她直接找到邓小平,跟他“理论”。

她说:“我也是共产党员,这次我要跟着你去,你砍我的头我都得跟着你。”

她还说:“你们老是把我们‘丢’了,不行。这次,我一定要跟着你去!”

自此,邓小平和卓琳历经风风雨雨,从未分开。二人相互扶持,互相包容,鲜少对对方提要求。不过,在1952年时,邓小平却一反常态地对卓琳提了一个要求。

那时,邓小平被调到中央,担任财政院副总理等要职。出于多种因素考虑,他和卓琳商量,希望她不要到外面工作,不要出风头。

不得不说,两人在一些事情上很有默契。邓小平平日里沉默寡言,虽然对卓琳十分照顾,但从来不会跟她炫耀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而卓琳爱说话,却从来没有因为邓小平身居要职而将其当做谈资。

对于这个要求,卓琳自然欣然接受。她本来就不是一个爱出风头的人,邓小平没说之前,她已经谢绝了北京很多单位抛来的橄榄枝。看到邓小平的工作越发繁重,她要做邓小平的秘书,帮他减轻肩上的担子。

据卓琳回忆,那时在一众中央领导人中,数邓小平看的文件最多。

而看完的文件,需要专门整理。

卓琳说:“他的文件看完了,要送到中央办公厅机要室存档,我就负责把那些文件登记。登记以后,我再骑三轮车送到中央办公厅……那时候就数他的文件最全。所以当时中央存档的文件,都以我整理送去的为准。”

邓小平也在回忆时也感慨,那是他最忙的时候。

即使忙碌,邓小平也只有两个秘书,除了他本来的秘书,剩下的就是卓琳。

也是因此,卓琳肩上的担子很重,除了要照顾邓小平的工作,还要照顾他的起居和孩子们。事情堆在一起,就显得格外地多。

不过,卓琳将这些事处理、平衡地很好。邓小平一年四季穿什么衣服,盖什么被子,什么时候吃什么药等等,这些她都记得一清二楚。邓小平忙碌了一天回到家,需要休息她会叮嘱孩子们,谁也不准吵。

对于这些,卓琳曾在跟人聊天的时候偶然提及:“我的任务就是把家管好,把孩子管好,不让他操心,让他专心致志地干好工作。”

也是因此,有人笑着说卓琳是邓小平的“后勤部长”。

卓琳除了照顾邓小平的工作生活,对孩子们的教育也很上心。这一点,她和邓小平配合得十分默契。

邓小平对卓琳十分信任,很多事情都会交给卓琳去管。如果有些事情他认为不太合适,就会用一句话或者半句话点拨卓琳。而卓琳也是很快就心领神会。

对于教育孩子,卓琳有自己的方法。她把对科学的追求,融入到了孩子们的教育中去。平常的时候,她经常给孩子们讲一些科学常识。

除此之外,卓琳注重从小培养孩子们的能力。在孩子们上小学的时候,卓琳几乎每周都要举办“家庭论坛”,卓琳自己出题目,引导孩子们思考。

在周末休息的时候,卓琳会带着孩子们做一些有趣的活动,他们有时候去郊游,有时候种地,还会叫女孩子们织毛衣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一步步培养他们树立良好的劳动观念。

和卓琳预想的一样,孩子们长大成人后,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踏踏实实做人。

而随着孩子们一个接一个长大,她和邓小平也随之老去。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离开人世,享年93岁。卓琳泪流满面,颤抖着按照邓小平的遗愿,将骨灰一点点撒入大海。也是那年,卓琳罕见地向中央提了一个要求。

邓小平在死前,一直为香港回归苦心筹谋。但就在香港即将回归的那一年,他终究是没能亲眼看到香港回归。为了完成邓小平的心愿,卓琳请求代替他参加香港回归盛典,替他了却遗愿。

在香港回归大典上,卓琳眼含热泪,欣慰地说:“老爷子,香港回归了,你含笑九泉吧!”

值得一提的是,卓琳去世之前捐献了眼角膜,并嘱咐子女,将自己的骨灰洒向大海。

2009年,卓琳因病在北京去世,终年93岁。


小结

在北京邓家的院子里有两颗大松树,姿态和龙非常像。有人说,这象征了属相同为龙的邓小平和卓琳。虽然知道这只是一种象征,但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极为相似。

那两棵大树互相依偎着,它们的根系在泥土中交错生长,枝叶在空中相连,像极了风雨同舟,携手同行了58个春秋的邓小平和卓琳。

早在他们从延安去往太行的时候,他们一生,就注定了要结伴前行。那时,他们奔向了太行,也奔向了期望中的未来。一路走来,他们同甘苦,共患难。即使去世,他们也选择了同一个归处。

卓琳和邓小平的爱情,起于延河,终于大海。延河水见证了他们的相遇相爱,大海则让他们再度重逢。

对于邓小平和卓琳相濡以沫的感情,大家又有怎样的感想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北平   中央办公厅   太行   延河   延安   月亮   工农   新婚   说话   文件   工作   邓小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