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电影与外向型文明

在《三体》中,我非常喜欢这样一句话:只有外向型文明才能生存。


放在浩瀚宇宙中,放在地球上,这句话都是成立的。


要解答这个问题,答案就在光速飞船。


对于研制光速飞船,地球人分为两派,一派认为研制光速飞船需要试验,试验会制造航迹,航迹会引来黑暗森林打击,而且就算研发出光速飞船,大部分人可能也坐不上,那还是干脆不要研制了。


另一派认为,光速飞船必须要研制,当然此时他们也不知道光速飞船是唯一的活路,只是从文明的未来出发,认为光速飞船这样的尖端技术不能不掌握,在宇宙的江湖里没有光速飞船,就只能等着被别人打。


还有一派认为,应该在太阳系制造黑域,研究表明,光粒只要通过黑域,由于黑域内部光速只有16.9千米/秒,光粒的头和尾会产生巨大的碰撞,进而内部瓦解。



仔细观察一下三个派别的心态,一和三都是保守的,不希望对外扩张,只是想自保,而第二则希望对外扩张,有了光速飞船,就算不对外扩张,也保留着可能性。


一和三这种保守的心态,非常类似于《桃花源记》中人的心态,在《桃花源记》中,为了躲避战乱,一部分人跑进了这个偏僻的桃花源,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我们的传统文化是非常向往这种无忧无虑,没有外界打扰的生活的,但如果换一个角度看,这不就是闭关锁国么?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也可以理论为大清不知有工业革命,只知天朝上国,一个国家如果和外界隔绝了,固然是没有人来打扰了,但在经济上,发展一定会落后。



而走光速飞船路线,就是一种对外扩张路线,纵观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最为强盛的汉唐,都是积极对外扩张的外向型文明,外向型文明纵然有弊端,但好处就在于能够吸收各方的优点,加以改造,进而提升自身。


而内向型文明与外界交流少,不知道自身的缺点,难以改进,在社会上同样如此,外向的人往往比内向更吃香。


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如果它不想扩张,只想守着一亩三分地,那他的结局基本注定了;对于一个行业来说,如果不想向外部扩张,只想着在国家内部内卷,也注定没有前途和钱途。




我们常常骂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只想着在国内市场内卷,没有进攻海外的雄心,其实刻意内卷的行业何止互联网,今天特意来聊聊内卷的另一个典型行业--国产电影。


今天忍不住,二刷了《独行月球》,这部片子刚上映时我就看了,今天又看了一次,应该承认两点:片子整体是合格的,但瑕疵很明显,最后沈腾推着核弹献身的一幕,多少有些强行煽情。


也正是这一幕,在网上引起了两极分化,但我认为不应因为细节而否定整体,因为总体来说这部科幻片是及格的,而科幻片代表的是国产电影走向“外向型文明”的努力。



为什么科幻电影具有引领“外向型文明”的能力?


在电影分类中,广义上可以分为重工业电影和非重工业电影。


重工业电影就是科幻片和战争片,非重工业电影就是除了科幻片和战争片外的类型,包括文艺片。


中国电影界和影迷界长期有一股妖风:推崇文艺片。


理由是文艺片反映现实,不是说反映现实的电影不要拍,但过度推崇就是一种病,过度打压重工业电影、看不起重工业电影、认为那就是为了赚钱,更是病得不轻。


这股妖风是怎么来的呢?从欧洲传来的,欧洲是世界文艺电影的祖师爷。至今三大电影节都是为文艺电影准备的,本来欧洲电影和美国电影基本能分庭抗礼,但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时代变了。


由于美国出现了信息技术革命,这种革命蔓延到了电影行业,使得数字技术为电影赋能成为了主流,1993年《侏罗纪公园》的横空出世,宣告了信息技术开始主宰电影。



但欧洲人却在这波潮流中落后了,于是美国拍出的大片越来越多,欧洲电影在重工业领域完全不是对手,就转而到处宣扬,商业片都是为了赚钱,都是不好的,只有文艺片才是好的,是反映现实的。


很不巧,中国上世纪80.90年代,几个大导演先后靠着文艺片在欧洲获奖,便把这股风潮带回了国内,至今都为电影圈和文青们所推崇。


所以你可以看到,中国每一部重工业电影都会遭到文青们极大的恶意,但如果照着文青们脑海里的路线走下去,像欧洲那样走文艺片路线,结果会是怎样呢?


一定是电影行业的集体内向。


文艺片有个巨大的问题:不赚钱。


就算是经典中的经典《肖申克的救赎》,票房也才区区2800万美元,而如果我们看看世界电影票房前100名,我们会发现没有一部文艺片,全是重工业或特效大片。



为什么重工业或特效大片这么赚钱?因为能超越国界,你拍现实类题材,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个问题:人群。


比如,你拍北京人住地下室,可能住大HOUSE的美国人完全无感,美国人拍富兰克林拍的再好,美国之外的人也可能一脸懵逼,富兰克林是谁呀?


这种地域、文化、民族的壁垒,导致文艺片、现实片很难出圈,很难在别的国家获得认同,偶尔有一部爆款,也无法持续输出,因此票房高不了。


而重工业片不同,比如科幻,外星人来侵略地球,我们保卫地球,如此简单的背景设定,全世界都看得懂,也就有了海外扩张票房的可能性。



当你专注于拍文艺片,而美国人专注于拍科幻片,结果就是美国人赚得盆满钵,我们穷的一逼,没钱又只能继续拍更低投入的作品,赚更少的钱,内卷式的恶性循环。


要么干脆搞两个流量明星,割粉丝的韭菜,这一切本质上都是难以突破天花板所带来的“内向型”副作用。


而美国人有了钱,又可以进行下一轮产业升级,没钱的一方被甩得越来越远,任何一个产业规律都是如此。


因此,我们要肯定《独行月球》和《流浪地球》的意义,哪怕他们有瑕疵,但不妨碍他们的榜样作用。


当科幻片能赚钱,资本才会投入,才会有越来越多的科幻片,才能把中国电影带出内向的恶性循环,走出文青式的圈地自萌,走向“外向型文明”。


在冰冷的宇宙中,只有外向型文明才能生存,在残酷的电影市场,同样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5

标签:富兰克林   文艺片   重工业   欧洲   光速   科幻片   美国人   飞船   中国   科幻电影   电影   文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