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有一个神奇的国宝,英法联军抢不走,烧不毁,至今仍然还在

1860年,一场大火连续烧了三天三夜,号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化为了一片焦土,到处都是残垣断壁。其中收藏的奇珍异宝也被侵略者们掠夺一空,大部分宝物早已不知所踪。但是,却有一件神奇的国宝伫立在这片废墟之中,仿佛默默注视着这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1644年,清军入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由于清朝的统治者都是满族人,他们一直生活在关外,过着游牧的生活,早已经习惯了关外凉爽的气候,入关之外,非常不适应北京城干燥炎热的气候。

1679年(康熙十八年),由于御膳房的太监用火不善,导致紫禁城发生大火。为了防火,皇宫内又建起了高耸的防火墙,使得本来就偪仄的皇宫显得更加的闷热。每逢夏季,康熙帝就会因为炎热浑身起疹子。苦不堪言之下,康熙帝决定在外面修建一座行宫,供夏季避暑、处理政务使用。

在这种情况下,从康熙末年开始,圆明园陆陆续续修建了超过了200余年。在这期间,乾隆帝是对圆明园花费心思最多的帝王。他在登基的第二年就亲自主持了圆明园的第二次扩建,更是打造出了“圆明园四十景”。

圆明园中珍藏着无数的奇珍瑰宝,如历朝历代的书画典籍、金银珠宝、历史文物等等,每一件都堪称国宝。与其说这是一座行宫,不如说这是一座集齐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精华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英法联军在天津登陆,没有遭遇到任何的抵抗。随后联军直逼北京城,咸丰皇帝吓破了胆,以北狩为名带着后宫逃往了承德避暑山庄,只留下几万守兵龟缩在城墙内,郊外则任由侵略军劫掠。10月16日,英法联军攻进了圆明园,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浩劫开始了。面对琳琅满目的珍宝,侵略者开始了疯狂的劫掠,能拿走的全部拿走,拿不走的全部毁掉。

当英法联军将圆明园洗劫一空后,为了毁灭证据,英国大臣额尔金下令焚烧圆明园。大火一直持续了三天三夜,整个北京城都被笼罩在这片烟云中。就这样,这座人类艺术史上的瑰宝化为了灰烬。

但是在圆明园中,却有一件宝物既没有被带走,也没有被烧毁,它就是位于颐和园万寿山佛香阁西侧的宝云阁。宝云阁全身上下由青铜所铸,外形为仿木结构的样式,通高7.55米,重约207吨。

但是没想到的是,灾难会再一次降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宝云阁自然又不可避免地遭到了新一轮的洗劫。这次,连宝云阁的十扇铜制门窗和一张2吨重的供桌也没有幸免于难。

历经多次洗劫后,宝云阁也早已失去了往日的神采,空荡荡的,看起来就像一座亭子。从那以后开始,宝云阁就有了“铜亭”的民间叫法。变身铜亭的宝云阁也在静静地等候着,期待着有复苏的那一天。

时间总是转瞬即逝的。

1945年日本投降,宝云阁内的那张被日军抢夺走的铜铸供桌,从天津被追回,放回到了原处。1993年,遗失90多年的十扇铜窗,由美国人格林伯格无偿捐赠回国,也回到了属于它们原来的地方。随后,经多方努力修复,才最终恢复了宝云阁外形的完整,但是他里面所陈设的国宝至今仍下来不明。

宝云阁是幸运的,这件国宝,作为目前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古铜亭,又一次在世人面前绽放出了它的风采。但是圆明园的宏伟,自它被毁后,我们只能从记载的文字中去想象!

宝云阁也仅仅是个例,我们还有很多价值连城的宝物流散在世界各地,它们都在大洋彼岸等待着有一天能再次回到祖国的怀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圆明园就是历史的一面镜子,他的残垣断壁永远在提醒着每一个中国人:落后就要挨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英法   圆明园   联军   国宝   北京城   供桌   残垣断壁   关外   宝物   大火   神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