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怎样初次统兵?能力配得上他的野心,法军被打造成虎狼之师

1794年7月27日,法国热月党人发动政变,将雅各宾派的首领——罗伯斯庇尔送上了断头台,建立了督政府。由于拿破仑非常受罗伯斯庇尔的弟弟——小罗伯斯庇尔的赏识,因此受到牵连,被开除军籍并送进监狱。拿破仑在监狱里一再写信申诉才被放出来。

罗伯斯庇尔

1795年10月5日,保王党两万多叛乱分子在巴黎发动“葡月叛乱”。督政府领导人巴拉斯根据别人建议,重新启用了拿破仑。拿破仑从仓库拖出几十门大炮,冲着保王党叛乱份子一顿乱轰,使督政府转危为安。于是,拿破仑被破格晋升为少将,并担任巴黎卫戍司令。

此时的督政府已内外交困。政府在财政上已经破产,行政管理更是成为空谈,各地的军火库已经空空如也,军队缺乏车辆、马匹、给养,士兵们连军服都没有,军队士气低落。总之,法国到处都失去了秩序。

趁你病,要你命。在英国政府的挑动下,神圣罗马帝国末代皇帝(奥地利帝国第一位皇帝)弗朗茨二世作为旧制度的捍卫者,裹挟着撒丁王国与俄国、英国结成军事联盟,从德意志地区和北意大利方向,对法兰西共和国形成夹击之势。

巴黎志愿兵开赴前线

为了彻底击败反法联盟,解决国内的财政困难,督政府决定对奥地利展开积极的军事行动。计划在南线意大利方向采取守势,而在北线德意志战场采取攻势。

就在此时,拿破仑·波拿巴将军向督政府提出了经过他深思熟虑的南线作战计划:

首先歼灭奥地利和撒丁王国的联军,夺取富庶的皮埃蒙特和伦巴第地区,然后再把奥军逐出整个意大利,将战线推向奥地利本土。这样,既可解除法国东南部的威胁,又可避开奥地利的主力军团,还可从南面迂回,与北线法军会师进攻奥地利首都维也纳。

最后,拿破仑陈述道:“让我们避开北线!法兰西的男子将在皮埃蒙特和伦巴第成为一往无前的进攻者!共和国军队将从哈布斯堡(指奥地利)人手中解放整个意大利!反抗暴政的刺刀将直捣维也纳的城门!我们将实现连红衣主教黎塞留和路易十四都没完成的伟业!”

在监狱中写申诉信的拿破仑

这个计划立刻受到督政府的重视和赞赏,很快被转给了时任意大利方面军司令的舍雷尔将军。舍雷尔将军显然认为这个计划远远超出了意大利军团的能力,于是,他无礼地回复督政府:“谁制定的方案就应该让谁来前线付诸实施!”

督政府对舍雷尔的无所作为和牢骚满腹早已不满。于是,1796年3月2日,拿破仑接替舍雷尔将军,被戏剧性地正式任命为意大利军团司令。此时,他年仅27岁。

拿破仑早就雄心勃勃,要为自己和法兰西的命运去一显身手。3月21日,拿破仑告别了新婚的妻子约瑟芬,离开巴黎,取道马赛转赴意大利军团驻地尼斯。

与他同行的,或随即前往尼斯的,是他的忠实朋友马尔蒙和朱诺,以及贝尔蒂埃、缪拉、迪罗克等军官。

自此以后,拿破仑开始独立领兵作战,驰骋疆场二十多年,指挥大小五十多次会战,成为人类军事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

督政府时期的拿破仑

而此时此刻,除了书本知识外,拿破仑对如何统率并运用骑兵、步兵、炮兵实施大军团作战毫无经验。但他却下定决心统率意大利军团去建立不世之功,让意大利成为自己荣耀的起点。

拿破仑意志坚毅,秉性又是那样热情奔放,难怪他的一位朋友曾经预言:“他是不会停止前进的;他会一直走下去,要么登上皇帝的宝座,要么登上断头台。”但是,拿破仑的能力配得上他的野心吗?

3月27日,拿破仑抵达尼斯,此时距他离开意大利军团炮兵指挥官的岗位已接近一年。拿破仑重回部队,却发现实际情况比他想象的还要糟糕得多。

意大利军团名册上原有10.6万人,分散部署在从萨沃纳到尼斯120公里的狭长地带上。真正能够动员的作战部队只有37775人,大炮只有20多门。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督政府的不重视,以及低劣到极点的后勤供应,意大利军团实际上处于半饥饿状态。

由于军饷拖欠、物资匮乏、条件恶劣,军中纪律松懈、偷盗成风,反抗和开小差不时发生,士气十分低落。就在拿破仑到来的头天晚上,一个营就因为没有靴子穿,而拒绝执行向另一个地区转移的命令,甚至发生了哗变。

饥寒交迫中的意大利军团士兵

不过眼前的一切,并没有让拿破仑气馁和灰心,拿破仑那如雄鹰一般炯炯发光的双眸,透过眼前的重重困难看到了意大利军团被隐藏在乞丐一样军服下的锐气和勇猛。

“物资缺乏、贫困和艰苦是训练好兵的学校。”拿破仑坚信,只要让意大利军团官兵们恢复纪律和自信,保证他们的基本需求。这些长期在战争中磨练出来的勇士们就能在自己的率领下,取得名垂青史的伟大荣耀。

但是要想实现这一切又谈何容易。意大利军团的原有军官们对于这个新来的司令官并不尊重,更谈不上欢迎。特别是军团里的四位师长马塞纳、奥热罗、拉加尔普和塞吕里耶,他们都早已因勇猛善战而声名赫赫,所以根本瞧不起年龄和资历都远逊于自己的拿破仑。

拿破仑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必须先树立起神圣而不可侵犯的权威。根据流行的一个传说:在一次激烈的争吵中,矮小的拿破仑仰头对身材魁梧的奥热罗说,“将军,你的个子正高出我一头,促是,如果你对我无礼,我就会马上消除这个差别。”

事实更富有戏剧性。根据副官记载,拿破仑仅仅凭几个动作和眼神,就彻底压服了手下那些桀骜不驯的将军们,并树立起自己的权威。

拿破仑检阅意大利军团

抵达尼斯后的第2天,拿破仑马上召集他手下的师长们见面。当时,马塞纳、奥热罗、拉加尔普和塞吕里耶四人并肩向前,脸上的不屑与都视暴露到了极点。瘦弱的拿破仑靠在壁炉旁,他们四人把他包围了,却不脱帽致敬。

于是拿破仑马上摘下帽子行礼,那四人只好模仿着摘了下帽子。但拿破仑却快速把帽子戴了回去并直直地盯着那四人。他们被他的眼神吓住了,竟忘了把帽子再戴回去。

拿破仑接下来整顿部队纪律和改善士兵生活。他解散了那个发生哗变的营,并严厉地惩罚了哗变者。随后,拿破仑从当地的一个银行家那里弄到了钱,把过去长期拖欠的军饷补发了一部分。拿破仑还通过凌厉的手段,改组了后勤部门。部队的肉食配给量增加了一倍,士兵们其他的不满也都正在得到解决,各个军械库都在加紧储运并建立了运输分队。

拿破仑与法军士兵

4月初,增援部队赶到之后,意大利军团的可用之兵增加到了49300人。于是,拿破仑开始了属于他的第一次伟大进军。拿破仑用一段热情奔放的话,深深打动了每位士兵的心:

“士兵们!你们没有衣穿,吃得也不好,政府欠下你们许多东西,可是它什么也不能替你们解决。……我现在就要带你们到世界上最富饶的意大利沃野上去。在那里,富庶的地区和繁华的城市正等着你们支配。你们在那儿将会得到尊敬、荣誉和财富。……”

激昂的演讲和拿破仑为士兵们所做的一切,重振了意大利军团的士气,士兵和军官们都一致认为,只有追随拿破仑才能拥有荣耀的起点。

意大利形势图

然而,拿破仑要想率领意大利军团实现自己的诺言,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在战场上,只有胜利才能让官兵持久地追随自己的统帅;而失败了,只会在史书上留下一个小丑的名字。

在18世纪,意大利皮埃蒙特地区是撒丁王国的领地。该地因为三面都被陡峭高耸的阿尔卑斯山所包围,号称“阿尔卑斯之钥”。对于撒丁王国来说,阿尔卑斯山脉是阻止法国人从西部和南部进入皮埃蒙特的天然城墙。因此,城门的钥匙必须保护好。

虽然这里的高山隘口,一年有3/4的时间覆盖着白雪,军队几乎无法通行,但是为了防止法国人翻过阿尔卑斯山脉,撒丁人还在皮埃蒙特境内构筑了大量坚固的工事,并且配备了足够的武器和弹药。这些要塞位于阿尔卑斯山脉的各个山口前面,使这里的边界堪称不可逾越的天险。

意大利北部地形条件

北意大利的敌军分成两个军团:撒丁王国军团掩护都灵方向,由2.5万善于山地作战的士兵组成,拥有60门大炮。奥地利军团兵力达4.5万人,大炮140门,由奥地利的博利厄元帅指挥,看守着通往米兰的大路。奥军的一个独立旅驻在上博尔米达河谷中的米里希摩附近,由普罗维拉指挥,用于保障奥地利军团与撒丁军团的结合部。

这两个军团均装备精良、士气高昂,他们依托着坚固的要塞,拥有丰富地物资供应,在总兵力、骑兵和大炮上对法军意大利军团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北意大利的形势图

奥地利的博利厄元帅,这位在“七年战争”时代就已经身经百战、声名显赫的老将,他非常自信自己处于优势的地位。在他看来,拿破仑是一名靠裙带关系上来的“政治将军”。这样一个毫无大规模作战指挥经验的年轻人,指挥一个数万人的军团必定是焦头烂额。

年少的将军、复杂的地形、糟糕的补给和劣势的兵力,这些不利因素加起来,博利厄元帅丝毫不认为拿破仑有任何取胜的机会。

拿破仑为了准备在意大利皮埃蒙特作战,仔细研究过法国元帅阿德里昂·莫里斯于1744—1745年在意大利举行的战役,以及元帅的参谋长为入侵皮埃蒙特所拟定的作战计划。

在意大利军团指挥炮兵部队的一年多时间里,拿破仑亲自考察过阿尔卑斯山滨海地区的地理状况,并仔细研究过当地各个季节的天气状况。

在因“热月政变”而失去军职的1795年夏天,拿破仑还精心拟制和推演了进攻意大利的作战计划。他推断,法军可以赶在奥军支援前,轻而易举地击败撒丁军队,占领皮埃蒙特。之后,再集中力量击败在意大利及来援的奥军,占领曼图亚要塞,为法军进攻维也纳打开通道。

拿破仑的计划图

根据地形勘察的结果,拿破仑另辟蹊径,选择从靠近地中海沿岸阿尔卑斯和亚平宁山脉交界处的卡迪博纳山口突入北意大利。然后,从山口向北可以直指奥撒联军的薄弱部位,切断奥地利军团与撒丁军团的联系,从而使法军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

4月5日,法军顶着沿海巡逻英军舰队的炮火开始翻越卡迪博纳山口。

拿破仑同时代的著名军事家约米尼将军后来在叙述这段历史时,曾用赞赏的口吻写道:“拿破仑从自己第一次指挥的最初几天起,就显示了惊人的勇敢和不顾个人危险的特点。在遭受沿海巡逻的英国舰艇的不停炮击下,他率领司令部越过了一条最危险的道路,即阿尔卑斯山濒海山脉的有名‘天险’。”

4月9日,拿破仑麾下的意大利军团完全越过了卡迪博纳山口。可此时,北意大利的形势却已经发生了变化。督政府因财政困难向热那亚提出借款要求,但遭到拒绝。于是督政府采取了武力恫吓的策略,派一支法国小部队向热那亚以西仅11.2公里的沃尔特里推进。

拿破仑翻越卡迪博纳山口

此举惊动了奥撒联军,误以为法军将进占热那亚。因此,奥撒联军的主力开始大举南下,右路为科利将军指挥的撒丁军团,他们负责往尼斯方向进攻。左路由博利厄元帅率领的奥地利军团,主要任务是歼灭热那亚附近的法军“前卫”,夺回沃尔特里。中路由博利厄元帅的副将阿尔热托指挥,任务主要是占领蒙特诺特,截断萨沃纳的沿海通路和法军的退路。

博利厄元帅虽然是一个屡立战功、赫赫有名的统帅,但他对南方的山地战却是一个地道的门外汉。

战场上的拿破仑

拿破仑后来在回忆这个战役时,曾经指出:乍看起来,敌军这样布防似乎很高明,可是弄清楚地形条件以后,就知道博利厄把自己的兵力分散了,因为中路和左翼之间除山后道路外别无通路。反之,法军的配置则能够在几个小时内迅速集中全部兵力,猛攻敌军各个孤立的部分。奥军中间只要有一部分失败,就必然使其他部分一同退却。

于是,局势的变化和奥撒联军的贸然分兵,就将胜利的机会交到拿破仑手中。拿破仑原本计划往西北方向攻击孤立的普罗维拉那1万奥军。假如能把普罗维拉的部队歼灭,那撒丁军团和奥地利军团的交通线就处于法军控制之下了。现在,阿尔热托指挥下的中路奥军,因为失去两翼的保护而成了法军的盘中餐。

奥撒联军士兵

4月11日,左路的博利厄元帅在付出一定伤亡后终于夺回了沃尔特里。可是在奥地利军队庆祝胜利的欢呼声中,没有人意识到一个可怕的事实,他们已经把自己的中路部队给甩得太远了。从蒙特诺特方向传来的隆隆炮声仿佛已经敲响了奥撒联军的丧钟。

在左路奥军夺回沃尔特里的同时,中路的阿尔热托已经占领了尼吉诺山下的蒙特诺特。此时,他正挥军猛攻蒙特列则诺高地由法军所掌握的堡垒。守卫堡垒的法军指挥官福尔奈西望着汹涌而来的奥军,对着自己的部下高喊:“朋友们!不胜即死!这里就是考验我们的地方了!”

堡垒里没有旗帜来鼓舞士兵的勇气,也没有大炮来压制敌军的冲锋。但仅凭福尔奈西的这句话,守卫堡垒的法军用排枪和刺刀,英勇顽强抵挡住了敌人的进攻。他们的奋战将中路奥军牢牢地拖在了蒙特诺特,为法军合围奥军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法军在前进

就在这些勇敢的士兵奋战之时,拿破仑已经亲自赶到尼吉诺山南面的桑托里奥,向马塞纳、拉加尔普和奥热罗三位师长面授机宜。

当天晚上,三个师长率领各路法军一起悄悄地向蒙特诺特进发。按照计划,拉加尔普师将翻过尼吉诺山从正面攻击敌人;马塞纳师将沿着蒙特诺特以西的阿尔塔山脊迂回到敌人的右翼;奥热罗师则向敌人的右后方做更深远的迂回。

12日拂晓,随着初升太阳的光芒抹去战场上弥漫的大雾,中路奥军看到了令他们惊骇的情景:上万名法军已经对他们完成了合围。

战场上的奥军士兵

刚开始,训练有素的奥军顶住了法军的正面攻击。但当马塞纳师从奥军的右翼压下来时,奥军就全线崩溃了。在短短几个小时之内,奥军就损失了3000多人,其中近2000人被俘。此外,阿尔热托还丢了4面军旗和12门大炮。

这是意大利军团的第一场胜利,但其意义却远不止于此。凭借着此次胜利,拿破仑控制了奥撒联军的天然联络节点蒙特诺特。他的两个对手之间已经被打进了一个楔子,拿破仑为了进一步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他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彻底切断敌军之间的联系。

远在西面的撒丁军团得知阿尔热托被围,本欲进行援助,无奈两军距离甚远,再加山路崎岖,增援不便,只好坐看友军覆灭。

皮埃蒙特战场

博利厄元帅则对这场战斗毫无所知,直到第二天,阿尔热托溃败的消息才传到沃尔特里。大惊失色的老元帅不得不迅速地把部队调过头来,重新沿着那条难行的老路撤退。

中路奥军在蒙特诺特失利以后,开始退守米里希摩和迭戈,企图在那里固守阵地等待博利厄元帅和科利将军的部队从两翼向中路靠拢,阻止法军向都灵方向和米兰方向发展进攻。

拿破仑丝毫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他兵分两路,亲自指挥奥热罗师进攻米莱西莫,同时命令马塞纳师和拉加尔普师攻占迭戈。

意大利军团在米莱西莫和迭戈的作战行动

4月14日-15日,意大利军团经过在米莱西莫和迭戈浴血奋战和反复争夺,终于大败奥撒联军。敌军损失8000人,其中6000人被俘,包括有2名将军和24名高级军官。法军还缴获了30门大炮、60 箱弹药和15面军旗。

到了16日,丝毫得不到喘息机会来重新掌握部队的博利厄元帅终于从拿破仑暴风骤雨般的打击下逃脱出来。他试图收拢其在亚历山大里亚和托尔托纳两个要塞之间的残部,以求守住波河上渡口。

法军在山地作战

迭戈被法军占领以后,奥军与撒丁军队的联系被彻底切断了。他们被分割成两个互不联系的孤立集团,无法并肩作战,不能携起手来共同对付拿破仑。对于法军来说,来自奥军的威胁暂时不存在了。

现在,拿破仑可以专心致志地在一条线路上作战,着手完成进入皮埃蒙特之初规定的主要目标:击败撒丁军团,迫使撒丁王国退出反对法兰西的战争。因此,他在占领迭戈以后,立即挥师向西指向切瓦。

法军意大利军团在进军

切瓦位于塔纳罗河的上游,是从南部山区通往皮埃蒙特平原的重要门户,科利将军率领撒丁军团的1.5万人防守在此。通过法军和撒丁军团19日在圣米舍耳和22日在芒多维的激烈鏖战,科利将军向都灵方向败逃了。战败的撒丁军团损失了3000人、8门大炮和十面军旗,还有1500人被俘虏,俘虏之中有3名将军。

攻占切瓦和芒多维在军事上和心理上都给了撒丁王国以沉重打击。拿破仑乘胜追击,挥师北上,继续发展进逼都灵的有利态势。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撒丁王国被迫宣布退出战争,派代表到都灵南面的凯拉斯科城,同拿破仑进行单独媾和谈判。

意大利军团给皮埃蒙特强大压力

在与撒丁王国代表谈判的时候,拿破仑又展现出他作为卓越政治家的一面。

当时谈判陷入了僵局,于是拿破仑看了看表,说道:“先生们,我奉告诸位。两点钟发动总攻击的命令已经下达了。如果傍晚以前还不能保证将科尼要塞交到我手中,那么总攻击是一分一秒也不会推迟的。我可以吃败仗,但是任何人也绝不会见到我由于过分自信和懈怠而失去一分一秒。”

于是,28日当天,拿破仑与撒丁王国代表签订了凯拉斯科停战合约。

只用两周,拿破仑就实现了其意大利征服计划的头一部分。法军获得了巨大的战果:阿尔卑斯山脉中皮埃蒙特的各个要塞陷落了,奥军被痛击了,能够提供六七万军队,并有重要政治影响力的撒丁王国屈服了。

谈判中的拿破仑

拿破仑挥军杀入意大利之后,督政府五次通过决议(4月21日-22日、4月24日—26日),表彰意大利方面军为共和国所作出的贡献,并且每个决议都是为了新的胜利而做出的。

按照凯拉斯科的停战约定,撒丁国王派列维尔伯爵前往巴黎,商谈最后和约的条件。1796年5月15日和约签订。根据这一个和约,亚历山大里亚和科尼两座要塞被交给法国的意大利方面军,苏札、勃鲁涅托、厄克集耳等要塞被拆毁,阿尔卑斯山山口全部向法国开放。

这等于撒丁国王向共和国无条件投降,因为除都灵和巴尔要塞以外,撒丁王国再没有其他设防的力量了。

拿破仑检阅部队

拿破仑在凯拉斯科城里向欢呼的士兵们发表了精彩的演说:

“士兵们!你们在十五天里赢得六次胜利,缴获二十一面军旗和五十五门大炮,征服了皮埃蒙特最富庶的地方。你们捉住了一万五千名俘虏,你们毙伤了一万多名敌人。

无论是吃的还是穿的,你们几乎什么都没有,但在你们面前却没有任何克服不了的困难。你们没有大炮却总打胜仗,你们没有桥梁却能渡河,你们没有靴子却能急行军。你们在宿营时不仅没有白兰地,有时甚至连面包也没有。世界上只有共和国的军队,只有自由的战士才能忍受你们所经历的艰难困苦。

但是,士兵们!同更伟大的事业相比,这还仅仅是个开始。你们还没有征服米兰,还没有征服都灵。祖国期望你们继续赢得荣誉,祖国相信你们不会辜负它的重托。在你们面前,还有许多战斗等着你们去参加,还有许多城市等着你们去征服,还有许多河流等着你们去跨过。

我深信,你们凭着对祖国的耿耿忠心,一定会发扬法兰西的光荣,一定会迫使敌人同我们签订荣耀的和约。在不远的将来,当你们凯旋,返回家园时,你们可以非常自豪地说:我曾经参加过征服意大利的战争!”

拿破仑得到部下的拥戴

皮埃蒙持的作战证明,拿破仑具有指挥战役军团和驾驭一场战争的足够才能。他对敌情的正确判断,对主要突击方向的选择,以及亲临前线的作战指挥,对于取得胜利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

拿破仑不仅善于将战役的各个阶段巧妙地衔接在一起,而且善于将战略与政治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使它们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赢得整个战争发挥着实际的作用。此时,他年仅27岁,却可以与历史上的杰出统帅相媲美了。

至此,意大利军团的官兵将誓死追随拿破仑,哪怕是拿破仑下令攻打天堂的大门,他们也将义无返顾地跟随着意大利军团的旗帜前进。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兵道争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8

标签:拿破仑   都灵   山口   奥地利   王国   虎狼   作战   意大利   元帅   野心   军团   将军   能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