怛罗斯之战:大唐和阿拉伯的巅峰对决,五天战事影响了千年格局

大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在中亚城市怛罗斯城附近,大唐和阿拉伯帝国之间发生了一场持续五天的战事,大唐安西军惨遭失败,阿拉伯帝国也遭受了重大伤亡,史称怛罗斯之战。由于双方记载过于简略,导致此战在历史上一直显得扑朔迷离,1000多年来,人们对这场战事的规模、影响更是充满争议、莫衷一是。

01

天宝年间,正是大唐最鼎盛的时期,控制着东到高句丽、西到葱岭(帕米尔高原)的广大地区。为了有效管理这些边疆地区,大唐先后设立了六个都护府,其中安西都护府管理包括今天新疆自治区和中亚部分地方在内的西域地区,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在广袤的西域地区,大大小小的国家有数十个之多,它们虽然习俗文化各不相同,但大多都归附于强大的大唐帝国。

与此同时,国土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也进入了鼎盛时代,扩张的步伐也日益靠近大唐控制的西域地区,两大帝国之间的冲突已经不可避免。实际上,阿拉伯的帝国也先后几次联合一些小国,对大唐的安西四镇进行过试探性的攻击,但都没有取得胜利。另外,兴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也不断把触角伸向西域,威胁或怂恿一些小国背叛大唐、投靠自己,极力扩大自己在西域的影响。

作为宗主国的大唐,当然不希望任何势力染指西域,因为一旦失去对西域的控制,则会直接导致河西走廊失守,吐蕃、突厥、阿拉伯人就能连成一体,成为威胁帝都长安的重大安全隐患。所以,唐王朝必须要牢牢控制西域,正如1000多年后的清王朝在极度衰落的情况下也要拼尽全力保住新疆一样,因为这事关国运与安全。

02

大唐方面指挥怛罗斯之战的是时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他少年时代跟着父亲来到安西,20多岁拜为将军,一直在安西军中服役,因战功屡获晋升,天宝六年(747年)就任安西四镇节度使,成为大唐在西域的最高军政长官。

高仙芝不仅人长得帅气,而且非常勇猛,最擅长千里奔袭、围点打援,是天宝年间大唐最负盛名的大将之一,在西域有着至高无上的荣耀和地位。

天宝六年,以安西副都护和四镇节度副使的身份率军一万,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苦行军,翻达坂、过冰川,向投靠吐蕃的小勃律发动突袭。消灭了驻守在中亚的核心阵地连云堡(位于今阿富汗东北部),为小勃律撑腰壮胆的十万吐蕃兵。取得首战胜利后,接着迅速进兵围困小勃律都城,同时阻断吐蕃救援通道,迫使小勃律王携带王后(吐蕃公主)出城投降。此役令安西军声威大震,拂菻、阿拉伯诸胡七十二国都纷纷投降归附大唐,高仙芝也正是凭此功坐上了四镇节度使的宝座。

此后,高仙芝又多次远征朅师国(位于今巴基斯坦北部奇特拉尔)和大勃律(今克什米尔巴尔蒂斯坦一带),使大唐在西域和中亚取得了绝对的战略优势,高仙芝的声誉也达到了极点,成了当之无愧的山地之王。

当然,随着战功的累积和地位的擢升,志得意满的高仙芝也开始忘乎所以,其贪婪暴虐的个性开始暴露无遗,肆意掠夺和虐待被征服的小国,手下官员也跟着效仿,随意欺压西域小国君臣国民,引发了西域诸胡的强烈不满,一些国家开始明里暗里和吐蕃、阿拉伯等外部势力眉来眼去,只是慑于唐朝驻军的勇猛而不敢轻举妄动。

此时的西域,表面上似乎风平浪静,实际上有些地方的矛盾已经到了临界点,一旦投下一颗火星,便会引起熊熊大火,而高仙芝偏偏就在就在这个时候放了一把火,差点把自己烧死在中亚的茫茫荒原之上,这就是怛罗斯之战。

03

在大唐空前强盛的时候,阿拉伯帝国也在不断扩张,地处中亚的安国、火寻、戊地、石国、吐火罗等国都先后臣服阿拉伯帝国。帝国的统治者也把眼光盯上富庶的东方大国,其在东方的最高长官向手下大将许诺,谁先踏上大唐的领土,就让谁成为这块大地的总督。于是阿拉伯帝国的将军们争先恐后向东方进攻,先后征服了印度北部和中亚的大片地区,也数次联合联合突骑施和吐蕃向安西四镇发动进攻,但始终未能如愿。

公元750年(唐天宝九年),奴隶出身的阿布·阿拔斯·萨法赫推翻了倭马亚王朝(白衣大食),建立了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阿拔斯的爱将呼罗珊总督艾布·穆斯林成为了帝国东方的最高长官。他勒马东望、踌躇满志,准备随时兵进西域,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两大帝国的正面交锋已经不可避免。

04

在当时的中亚,石国(都城位于今乌孜别克斯坦塔什干附近)地处商贸枢纽,是西域最富庶的国家之一。贪婪残暴的高仙芝为了掠夺其财富,以石国国王“无蕃臣礼”为由,于天宝九年(750年)出兵讨伐。

在这次讨伐中,高仙芝先引诱石国国王那俱车鼻施出城议和,乘机俘虏其及随从,然后纵兵攻破石国都城,劫掠财富、虐杀民众,就连老弱病残幼都不放过。高仙芝掠夺石国“瑟瑟十馀斛,黄金五六橐驼,其馀口马杂货称是,皆入其家”。回军途中,高仙芝又诬蔑突骑施反叛,俘虏突骑施移拨可汗,连同石国国王一同押往长安献俘,被唐玄宗悉数斩杀,而他又多了一项“破九国胡”的战功。

侥幸逃脱掠杀的石国王子,在逃跑途中将高仙芝欺诱虐杀石国君臣百姓之事遍告诸胡,并联合诸胡部落向阿拉伯帝国求助。急于东扩呼罗珊总督艾布·穆斯林决定趁此机会进军西域。

得到消息的高仙芝决定先发制人,对石国诸胡及其盟友阿拉伯帝国来一次奔袭突击。

天宝十年(751年)四月,高仙芝亲率安西军及葛逻禄部、拔汗那部等蕃、汉兵3万,长途奔袭700余里,到达石国边境城市怛罗斯城(今哈萨克斯坦塔拉兹市附近),在这里和前来支援石国的阿拉伯大军正面遭遇。

怛罗斯是石国边境战略要地,因而“常分兵以镇之”。据此不远的地方就是阿拉伯屯兵据点撒马尔罕。而大唐在葱岭以西没有驻军,并且属国又比较分散,仓促之间根本集结不了强大的军队。

从双方战略态势来看,阿拉伯帝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绝对优势。艾布·穆斯林率领的则是刚刚平定布哈拉和粟特的叛乱的得胜之师,正是士气高涨、跃跃欲试的巅峰时刻。

对高仙芝来说,这次远征绝对是一场胜算不大的战争豪赌。

05

经过三个月的长途跋涉,当高仙芝到达怛逻斯城的时候,艾布·穆斯林已经做好了准备。他根本没有给高仙芝任何喘息的机会,即可率领大军与远道而来的唐军展开了决战。

但高仙芝并不怯火,而是凭着先进武器装备和高超的指挥艺术,率领三万疲惫之师不断向阿拉伯大军发起反冲锋,其骁勇善战和强悍战力,让数倍于自己的阿拉伯大军占不到一点便宜,甚至在交战初期还占据了很大的优势。但由于阿拉伯军凭着人数众多和补给充分,死死地顶住了唐军的左冲右突,把高仙芝缠死在怛罗斯城下。

在连日的缠斗中,战场态势逐渐发生了变化,唐军取胜的希望越来越微妙。当战事进行到第五天的时候,对唐军失去信心的葛逻禄番兵突然反叛,从背后向高仙芝发起了进攻。阿拉伯联军乘机向唐军发起了最后冲击,腹背受敌的大唐安西军最终溃不成军,高仙芝只得收拢残兵突围撤退。途中又遇到拔汗那部败兵堵塞道路,副将李嗣业、段秀实斩杀拔汗那部百余名军士后才得以逃脱,回到安西的唐军不过一千多人。

怛罗斯之战就这样以大唐的惨败而结束了。

06

战后四年安史之乱爆发,高仙芝在潼关被宦官监军边令诚所杀,艾布·穆斯林也在不久后因功高震主被阿拔斯诛杀。两国在西域也没有再发生过军事冲突,似乎一如原来一样,就像根本没有发生过那场大战。

两国的史家们也似乎有意忽略了这场战事,史书上也只是寥寥数笔,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猜想。比如,两国在这场战事中到底投入了多少兵力,至今仍然成谜。

按照新旧《唐书》及《资治通鉴》记载,参加怛罗斯之战的唐军总数为3万人(其中大唐安西军2万、番兵1万),战后撤回数千人,番、汉兵士损失两万多人。阿拉伯后世文献认为唐军总兵力为6-7万,死亡35000多人,被俘20000多人。关于阿拉伯参战兵力,两国史书都没有明确记载,通常的说法是最初参战兵力20万,后增加到30万,关于战死人数一说7万、一说3万。

这些数字有些是可信的,有些则可能是由于种种原因而被夸大的。后世的学者们综合诸多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基本认可的说法是:按照中国各种史料相互印证,按照唐朝安西都护府设置、兵力配置、后勤保障以及同期往来公文与书信,基本可以确定参加怛罗斯之战的唐兵总数为3万人左右阿拉伯方面所说的参战兵力6-7万,死亡、被俘虏5万多人,存在有意夸大的成分。综合同时期阿拉伯帝国在呼罗珊地区能调动的兵力、战争动员、后勤保障等诸多因素进行分析推断,阿拉伯方面参战总兵力最多不超过9万,20-30万是绝对不可能的。

按照这个说法,怛罗斯之战双方投入的总兵力约为14万,其中大唐3万、阿拉伯9万。凭借当时大唐军事装备的优势和安西军强悍的战斗力,高仙芝也只能在这个兵力对比下坚持5天,如果阿拉伯方面真的投入20-30万人,就算安西军武器再精良、高仙芝指挥再高超,也绝不可能坚持五天之久,更不可能给对方造成重大伤亡,可能在交战的第一天就已经溃败了。

07

关于这场战事还有一个诡异之处,就是这场战事似乎对两国没有产生任何影响,大唐依然牢牢控制着西域,阿拉伯帝国的势力也始终没有越过葱岭。两国的外交及贸易一如既往,战后几年间,阿拔斯派遣到大唐的使臣多达17批次,最多的一年竟然有四批次。

有人据此认为,这不过是大唐和阿拉伯之间一次小规模的边境冲突,对后世的影响微乎其微。在我看来,恐怕没那么简单。

首先,这场战事虽然以阿拉伯帝国的胜利结束,但阿拉伯帝国的战损要比大唐大得多。高仙芝以区区三万远征之兵,在远离国土700余公里的战场上,给三倍于己的阿拉伯兵精兵予以重创,唐军的先进装备和强悍战力,让阿拉伯帝国彻底断了觊觎葱岭以东的野心,客观上阻止了其东扩之路。

其次,这场战事也终止了大唐在西域的扩张,虽然此后继任安西都护的封常清依然在西域征讨不服,但也始终没有向西扩张,随着四年后安史之乱的爆发,大唐在西域开始收缩知道最终退出。

再次,也正是这场战事,让大唐和阿拉伯达成某种默契,基本形成了两国默认的战略界线,这也是后世中国历代基本遵守国土边界,直到今天也大致如此。

最后,这次战事也基本确定了华夏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地域分界,虽然在唐以后西域逐渐伊斯兰化,但汉文化也始终没有退出,这一地区成了两种文化包容发展的沃土,造就了今天我国西北特色鲜明的多样文化。

所以,这场战事虽然看起来并不起眼,但他对中亚地区1000多年来的地缘政治和文化版图却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因此,影响世界格局的并不一定是一场大战。有时候,在你眼里毫不起眼的一次小冲突,却可能对世界格局产生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赐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罗斯   阿拉伯   大唐   战事   吐蕃   安西   天宝   穆斯林   西域   帝国   格局   千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