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游纪行 再赏旧风光 4.白堤漫步

4.白堤漫步

上午拜谒了岳庙,瞻仰、浏览了庙中的许多陈列和展览,拙荆还在岳庙中西南角的丝绸摊点上购买了一些丝绸制品,体力未免透支,以致午饭后不得不长睡了个午觉。醒来后竟然已经下午3点多了。

本想下午去游灵隐寺,看来时间不足,只好主动改变计划。好在我俩并非跟团旅游,我行我素,颇为自由自在,于是当即决定,步行游览白堤去也。

从香格里拉饭店东门出来,稍往东行便看见了北山路南的西泠桥。正是西泠桥将位于西湖北部的孤山与湖岸沟通了起来,使得孤山不再孤独。过了西泠桥,但见湖中晚荷,静影沉璧;西下夕阳,浮光耀金。目阅清凉,身沐温暖;水天一色,景美神迷!与妻携手,沿着孤山路缓缓曲行,先南后东,迤逦向前,观不尽湖光山色,只觉得美不胜收,竟一时无语来描摹眼中所见了。忽然之间我被湖中唯一的一朵莲花惊呆了,她在接近中秋末梢的季节里,在偌大的浩浩荡荡西湖水中的接天莲叶中,一支独秀,昂首怒放,岸然傲开,为“万绿丛中一点红”做出了形象的真实解说。而家乡的荷塘,在这样的时节应该是仅仅剩下了满池的败叶了吧?

晚荷当然是最易惹人爱恋的。眼前情景,使我想起8月29日我因天津南开大学马蹄湖秋荷花开而感赋的一首普通话五律来,诗曰:

“金风雕碧叶,犹有玉环开。人赞泥难染,我崇香到衰。知时寒巧避,蕴藕早藏埃。心性通灵鹫,唯莲佛作台!”

赏了会子荷花,继续东行。过了秋瑾墓,就来到了孤山南麓。

孤山之美,美在湖山辉映;孤山之胜,胜在文化渊源。孤山在宋理宗时就兴建了四圣延祥观和西太乙宫,清康熙年间辟为行宫,雍正时改建为圣因寺。我国七大藏书阁惟一尚存的文澜阁也在孤山。与孤山结缘的历史名人有苏小小、苏东坡、欧阳修、林和靖、秋瑾、俞曲园、吴昌硕等人,所以,孤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文化名山”。

行文至此,忽然读到寒烟滴翠在红袖添香所发的红帖《词坛佳话——一剪梅》,其中提到的俞樾正是俞曲园。清代著名学者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是当代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先生的祖父。现在孤山南麓的俞曲园纪念馆就是由俞樾的故居俞楼改建而成的。

孤山路西端路北就是头天吃晚饭的楼外楼了。往东,是著名的西泠印社。再往东,经过中山公园、浙江省博物馆、西湖美术馆、浙江书画院,就来到了白堤西南端的著名景点平湖秋月。平湖秋月在孤山路南,东临锦带桥。世人尽知断桥,而少知白堤还有锦带桥,殊不知锦带桥才是白堤上极佳的观景点,站在桥上,近可眺平湖秋月的露台,远可览孤山的绿树楼阁。清人许承祖在《西湖渔唱》中有一首专咏锦带桥的诗:

“波光山色半模糊,锦带桥平入画图。约略前身是渔父,一竿双桨占西湖。”

明代人王叔杲有《十景塘》诗曰:
  “横截平湖十里天,锦桥春接六桥烟。芳林花发霞千树,断岸光分月两川。几度觞飞堤外景,一清棹发镜中船。奇观妆点知谁力?应有歌声被管弦。”
  断桥离苏堤六桥稍远,锦带桥离西泠、六桥均近,所以说“锦桥春接六桥烟”。

当时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不知不觉地过了锦带桥,缓步走上了苏堤。只见一步一景、步移景转,远山近水、花红柳绿,无不赏心悦目。当其时也,因距离国庆黄金周尚有四日,所以堤上游人并不太多。忽听坐在堤旁的一位杭州老汉笑言,趁着这两天游人不太多我正好到处游逛,一到黄金周,我就闭门家中坐,哪里也不去啦。因为一到黄金周,白堤上就会人满为患,挤都挤不动啦!

不知不觉走完了1公里的白堤,来到了断桥之上。未到断桥之时,我始终错误地认为断桥是个半截子桥,待到来在了断桥之上,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它也和任何一座桥梁一样,就是一座完完整整的桥梁啊,是可以从桥的这一头儿大摇大摆地走到桥的另一头儿的!站在断桥桥头,四下寻觅,除了来往的游人,当然没能看见青蛇、白蛇和许仙!和妻子嘲笑了自己一番之后,当下得普通话七绝一首,诗曰:

胜日白堤觅断桥,

断桥不断柳丝摇。

游人笑谓蛇仙杳,

也莫“冤家”跪讨饶。

注:莫,北方方言,意为没有,相当于广东话的“冇”(mǎo)。用“莫”不用“没”,盖因格律平仄要求之故尔。

2006年10月15日星期日原作

2022年8月31日 星期三修改订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8

标签:灵隐寺   苏堤   平湖   岳庙   西湖   纪行   断桥   头儿   游人   黄金周   风光   著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