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为何被灭十族,仅仅是因为他反对朱棣吗?

1401年,朱棣率大军一路攻城略地,势如破竹,直抵南京城。此时建文帝已下落不明,接手南京问鼎中原,眼看就要大获全胜的时候,首席宰相姚广孝来向朱棣进言:南京城破之后有一人不能杀,杀了他,明朝读书的种子就断了。能让这位黑衣宰相如此器重的人物,到底是谁呢?此人就是明代大儒方孝孺。

自从朱元璋登基以来,对待文人一般都是非常忌惮的。不管是盛名在外的“吴中四杰”还是胡惟庸刘伯温这些朝中元老,乃至是宋濂这样的皇家教师,朱元璋收拾起来都是丝毫不手软的。面对如此高压的文化政策,当时的文人大多选择了隐退。因此在建文帝上位之后,整个朝堂的文治之风非常低迷。但是,有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此人就是方孝孺。方孝孺小时候就非常聪慧机警,被人称赞为“小韩愈”。别看老朱对其他文人下手狠辣,但是对于这位方孝孺却给出了高度评价,认为他一定可以辅助太子朱标成就一番事业。但是不久朱标病逝,方孝孺也就留在了皇宫,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太学“讲师”。而他看到死气沉沉的大明王朝,非常痛心,于是开始著书立说,教书育人。每天给众儒学生员讲学,毫不倦怠。

后来,朱元璋决定传位皇太孙朱允炆,还是选择方孝孺做朱允炆的老师。但是在确定人选之前,还是让他继续教诲别的儒生,直到42岁,才正式启用他做朱允炆的家教。就这样,做了十几年普通学者的方孝孺,在不惑之年才真正为皇帝服务。不过,这十几年对方孝孺并不完全是坏事,宦海沉浮的岁月使他积累了丰富的从政经验,并且教育了一大批文人书生,不仅桃李满天下,而且后世对他评价非常高,认为他堪比宋朝程颐朱熹。

也正是在方孝孺的带动作用下,明朝的文治之风慢慢回暖,一种温文儒雅的读书风气慢慢流行。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所以姚广孝才会在南京城即将攻破的情况下,劝诫朱棣:你劝降方孝孺,他一定不会投降,因为他这个人忠君爱国。但是你一定不能杀他,因为他一旦死了,全国读书的种子就断了。朱棣当即答应。而到了靖难之役时,方孝孺文长而武短的弱点就暴露出来了,虽然他才华出众,但是没有战争经验,而且谋略和姚广孝相差甚远,因此不久就被抓获。面对朝堂之上的朱棣,方孝孺立而不跪,坚决不为朱棣编写诏书。即便朱棣以死相挟,他也是誓死不从,怒骂朱棣的篡位之举,拿起笔来写下“燕贼篡位”四个大字,扔给朱棣。

面对此情此景,朱棣彻底被激怒了。狂吼道:你不怕我灭你九族吗?方孝孺面不改色:灭我十族又何妨。于是,恼羞成怒的朱棣下令:将方孝孺的门生也算一族,全部诛杀。到此,明代初年最负盛名的大儒方孝孺,用一种最悲壮,最惨烈的方式离开了大明王朝。这不禁让后人唏嘘不已。

其实,不仅仅明朝文人对他评价很好,即便是清朝的大学士,《明史》的编撰者张廷玉也评价他:方孝孺,工文章,醇深雄迈。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足可见他的文学有、造诣之深。虽然也有人评价这位悲剧人物过于愚忠,但是我始终坚信:信念不容更改,原则不能变通,气节和大义才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一直传承于今时今世的最宝贵财富。而这一财富,在方孝孺的身上有着最为突出的表现,仅仅凭这一点,他也足以流芳百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8

标签:大儒   大明   明朝   王朝   文治   南京   宰相   盛名   文人   评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