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航6小时,航天员陈冬与地球合了个影,太空出舱难在哪里?

昨天一张航天员陈冬与地球的合影登上热搜,成为最引人注目的话题。但你肯定不知道,为了这张照片,他们付出了多少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自6月5号,神舟十四号从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顺利出征,他们已在茫茫太空中度过3个月,飞行任务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此次出舱任务,是太空任务中的必要内容,也是对航天员们的检验。出舱任务看似简单,实际上困难重重,航天员的准备、科研人员的通力配合、一次次枯燥的设备检查、宇宙中暗藏的风险...让我带大家看看中国的航天员们如何做到头顶星空,脚踏苍穹。

“我已出舱,感觉良好”

2022年9月1号下午18时26分,航天员陈冬打开问天实验舱气闸舱舱门,进行首次出舱活动。出舱后,摄像机拍下陈冬与地球的一张合影,记录下这充满纪念意义的一刻。陈冬在太空中向地面控制人员报告:“我已出舱,感觉良好。”

本次出舱任务,三名航天员分工明确,陈冬、刘洋出舱执行任务,蔡旭哲留守舱内协助二人。经过长达6小时的工作,三人顺利完成了问天实验舱的扩展泵组安装、机械臂调整测试、实验舱全景相机抬升、舱外自主应急返回能力验证等多项舱外作业任务。出舱活动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此次飞行任务的阶段性胜利,检验了航天员的技术素养,推动了太空探索事业的发展。

航天员为何要进行外出作业

很多朋友好奇,航天员飞出舱门,跑到茫茫太空中是为了什么呢?可以肯定的是,出舱可不是为了拍照打卡,更不是为了欣赏风景,而是有许多研究工作要进行,而且每一次出舱都有其独特的意义。

通俗来讲舱外活动又称“太空行走”,主要有以下几种用途。

  1. 出舱进行航天器的维修和维护工作。航天器是一种尖端精密的设备,任何小的纰漏或疏忽都可能导致极大的安全隐患。在人类航天史上,因为小问题而出现大事故的情况,时有发生。于是航天员化身修理工,出舱进行维修作业很有必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患未然,始终是航天员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1. 出舱进行太空组装和扩建空间站。众所周知航天员想在太空中生存,必须依托空间站,作为一个重要的物资补给和生活基地,空间站的地位不言而喻。但随着航天技术的进步,空间站也在与时俱进,衍化出更多的功能区域。想要拓展更多的空间,航天员必须手动完成对空间站的组装和扩建工作,就像是给你一栋房子,装修要靠自己。
  2. 出舱完成既定的科研任务。航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每一次的出舱任务,都是新的挑战和探索。

本次太空作业,两名航天员先要执行机械臂、工具台的安装任务,机械臂在失重环境下能为宇航员提供极大的助力,加速操作进程。紧接着他们要完成舱外全景相机的位置抬升任务,这是为了让地面人员拥有更好的舱外视觉,也为拍摄地球表面和太空环境提供条件。此次出舱时间短,任务重,好在我们的航天员不负众望,顺利完成多项作业。

出舱等于游戏里的噩梦难度

若给航天员工作排难度等级,出舱任务绝对算是噩梦难度。首先是航天员在太空中处于一个无重力环境,没有马路也没有人行横道,压根没地方可以走。失重状态下,想维持平衡都是很困难的,航天员只能依靠手来扶住航天器的某些部位,通过借力的方式,完成太空行走。

其次是舱外的环境十分恶劣,航天员必须要依靠复杂安全的出舱系统来克服环境影响,保障人身安全。在进行太空作业时,经常要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这便要求航天员的身体控制能力过硬。在移动过程中,必须缓慢谨慎,不能快速移动,以免出现无法停止的旋转和撞击伤害。

“出舱一分钟,准备N小时”

航天员在执行出舱活动前,需要经历地下的“魔鬼训练”和太空中繁琐的准备工作。

在地球上进行的“魔鬼训练”包括基础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培训、出舱程序及任务训练等等。航天员在太空中做出的动作,都是在地球上千锤百炼过,唯有一次次的重复才能为顺利完成任务添加筹码。可以这么说,经过训练后能进行太空作业的航天员都是无所不能的“六边形战士”。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来看看航天员有多么的不容易。如出舱模拟器是一个将实物与计算机相结合而成的系统,为了模拟出航天员在太空中所处的环境和设备的使用状态,给航天员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其中包括身体触觉、视听觉、舱外压力密度等等。同时还能给航天员出各种各样的难题,训练他们应对危机的处置能力。

再看航天员如何在地面上训练太空行走。为了给他们提供一个逼真的失重环境,航天科研训练中心特地打造了一个中性浮力水槽,这个水槽是亚洲最大的太空行走训练场所。

水槽里面有个同比布置的核心舱模型,航天员进行训练前会穿上特制的带有铅块的训练服。这个训练服的重量控制精准,让他们入水后浮不上来也潜不到水底。通过中性的浮力训练,让航天员体验在失重环境下身体的运动姿势。航天员们还能通过水中的核心舱模型,练习出舱活动中的操作步骤及多个复杂的单项训练。

这个训练过程枯燥乏味,异常艰辛。训练服加了铅块重达200公斤,一次要在水下训练好几个小时,几乎每天都要重复,对航天员的身体素质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而且男女宇航员训练标准一致,没有任何捷径,正是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他们不断挑战自我,刷新自己的极限,为能在太空中行走打下基础。

说完了地面,我们接着看太空中要进行的出舱准备工作。

出舱前,航天员要准备好相关工具,如安全绳、电动螺丝刀、固定器等,必须确保工具都能正常使用。接着是穿舱外航天服。这个航天服大有来头,为了将人体与恶劣的太空环境隔绝开,它的制作工艺极其复杂,需要兼备多种用途,保温、隔热、防撞击、防辐射、温度调节、压力调节系统等等。

然后便是航天员最重要的一项准备工作——排出氮气。如果不事先排出氮气,航天员直接穿航天服出舱,会患上减压病,严重的话会危及航天员生命。空间站中的气压比标准气压略低,舱外航天服气压仅有正常大气压的一半,若想在这种气压下工作,航天员必须吸纯氧来把体内的氮气排除干净,等排氮成功后,航天员便具备了出舱条件。

出舱活动危险重重

航天员出舱的风险很大,可以说他们是冒着生命危险进行一场壮举。

外太空环境极度恶劣,如果没有航天服的保护,人会在短短40秒内窒息而亡。出舱活动便意味着将自己暴露在强烈宇宙辐射、失重、陨石撞击、冷热交替带来的巨幅温差之中,对航天员来说,是严苛且致命的生存考验。

强烈的宇宙辐射是来自天体散发出来的能量,比如太阳或其它恒星带来的剧烈杀伤,倘若直接照到人体,会破坏细胞,甚至引发癌症。一些小的陨石撞击速度堪比子弹,假如撞到航天员,那带来的伤害也不可估量。空间站内是恒温环境,而太空的平均气温是零下270℃左右,如果没有航天服的保护,航天员瞬间会被冻成“冰棍”。

由此可见,航天员想要成功执行一次出舱任务,需要克服多少艰难险阻,伟大毋庸置疑。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工”,航天员们亦是如此。每一次顺利完成的任务背后,都是航天员辛勤训练、航天科研人员密切协同合作的结晶。

中国人对太空的探索永无止境,可上九天揽月的梦想在代代航天人的奋斗中,变为现实。相信在未来,中国航天能在宇宙中再创佳绩,我们的征途才刚刚起步!

作者:两横一竖 校稿编辑:川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航天员   空出   航天器   氮气   作业   水槽   空间站   航天   太空   顺利   地球   小时   环境   陈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