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暴涨,马云和刘强东慌了?


拼多多业绩的超预期,背后是无数家庭“消费降级”的超预期?



01

拼多多逆势暴涨


这一年多以来,混得最惨的股票,大多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中概股。(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


2020年疫情发生,中国率先走出疫情,复工复产,那一年中概股走出了轰轰烈烈的行情。


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从8030涨到20893,涨幅达160%。期间翻倍牛股遍地都是,涨超10倍的超级牛股也不胜枚举。



最牛的当属蔚来,乘着新能源的东风,涨了23倍。


水满则溢,月盈则亏,涨了一年多的中概股由盛转衰,开始了长达一年多的暴跌。


272只在美上市的中概股,2021年以来合计有244只股票股价出现下跌,占比约九成。


这里面又有178股累计跌幅超过50%!占比约为三分之二。


其中31股累计跌幅超过90%,股价几乎跌空!


拼多多、贝壳、滴滴出行、爱奇艺、阿里、腾讯.....无一幸免。



这种以国家为单位的股票下跌,近三十年只出现两个,一个是中概股,另一个是俄罗斯。


然而跌跌不休的趋势,在最近似乎出现了反弹的势头,逆势反转的第一股,是谁也想不到的


——拼多多。


没有人预料到,拼多多的财报会这么好看。


第二季度收入31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6%;经营利润87亿元。


业绩大超预期!几乎是外界预期的3倍!



因为业绩太出众,拼多多在财报的末尾总结得小心翼翼:


“在Q2中,由于竞争依然激烈,我们很好地利用了用户参与度保持竞争优势,但我们不确定这种情势是否会持续下去。”


也是因为业绩亮眼,财报发布的当天,29日拼多多股价大涨,一度涨超25%。



目前涨势还在延续,从上一个底部到现在为止,股价已经飙升50%!



02

消费降级?


对于这次拼多多的逆势上涨,外界的猜测也很多。


最引人瞩目的一个评论是:


拼多多的暴涨,背后是无数家庭的“消费降级”。


当你步入社会的时候就会知道,你拼不了爹,拼不了妈,你能拼的只有拼多多。


拼多多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更容易”地找到“更便宜”的商品。



这不是什么“消费呈现恢复”的信号,而是在大家都没钱了的时候,就又想起了拼多多。


以前大家随便买买买的时候,上京东和天猫的多,现在紧衣缩食、货比三家的时候,跑去拼多多的人就多了。


这种说法是有一定支撑的。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0432亿元,同比下降0.7%。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189251亿元,下降0.1%。



看看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不是负增长,就是低于GDP平均增速,消费降级的原动力是存在的。


7月15日,中国经济“半年报”出炉。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2.5%。其中,二季度GDP同比增长0.4%。


虽然GDP还在增长但是失业问题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了。


今年6月份,统计局公布的16-24岁城镇青年失业率为19.3%,处于今年以来较高水平。



青年人就业压力大的问题仍较突出,那么自然会从以前追求品质的消费转为追求性价比。


当然,这是比较好听的说法,直白点叫“更爱买便宜货了”。


在前几年,当天猫独立、淘宝打假、京东向“多、快、好”而不是“省”的方向发力的时候,不得不说,原有低端供给和低端消费的需求被“消费升级”的主流话语所忽视了。


可是,中国是一个三大差别仍在、多层次结构并存的不均质市场,即便是“消费升级”,不同消费群体所体现出来的消费形态也存在巨大差异。


换句话说,低端市场的供需并不因主流电商的集体升级而消失。


原本的下沉市场并没有真正实现“消费升级”,加上如今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就业压力增大,大家口袋里没以前那么多钱了。


故而下沉市场,也就扩容了。


那么拼多多的生意,相对于淘宝、京东也就更好做了。



03

刘强东和马云慌了?


拼多多在大环境不好的今天,逆势上扬,可能最慌的就是刘强东和马云两个人了。


淘宝和京东,本质上和拼多多属于竞争关系。


特别是在互联网流量见顶,社会消费品零售数据在走下坡路的情况下,拼多多每多1块钱的收入,可能就是从这两家的“碗里”抢过来的。


但是如果一定要说是因为大家消费降级,导致原本在京东、淘宝上买东西的消费者,跑来了拼多多,造成二季度业绩大超预期,其实有点站不住脚。


阿里2023年第一财季(阿里财季不是自然季,折合过来是2022年第二自然季)营收2,055.6亿元,上年同期2,057.4亿元;至少业绩只是略微下滑,近乎忽略不计。



中国商业业务实现营收1419.35亿元,同比也只减少1%。


京东集团上半年净收入5073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二季度净收入2676亿元,同比增长5.4%。京东的业务不降反增,甚至超预期。



假设真的大量家庭消费降级,都去了拼多多,那么阿里和京东的数据应该会较为明显反映出来。


那么消费降级的说法,就站不住脚。


其实拼多多这回的业绩超预期,个人认为有三大原因:


一是,“拼多多模式”的红利延续。


拼多多之所以能在电商“二巨头”格局形成之时异军突起,本质上还是商业模式的成功。他们做成了线上的“沃尔玛”。



二者的区别是一个在线上,一个在线下,打“下沉市场”的商业模式,拼多多近乎是复制了沃尔玛。


沃尔玛一开始就是把超市开在偏远小镇,而这些小城镇的消费能力决定了沃尔玛的低价基因,加上场地租金和人工便宜,宽敞的停车场,发达的道路网和极高的汽车普及率,是它后来能够在全美国各地小镇上不断开店的最根本的原因。(有点类似于如今的互联网普及)


区域性规模优势+低价格+用户粘性,这三点支撑起沃尔玛庞大的商业帝国。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更小规模连锁便利店的崛起,逼迫沃尔玛走上开设巨型单体店的发展道路。但巨型店的规模效应依然让它保持了低价的传统。


拼多多的优势,同样在于它瞄准了三四线及以下的城市、乡镇人群,通过低价把他们锁定。


另一方面,借助微信,利用拼团、帮人砍价的方式,鼓励买家在社交网络分享产品信息,把用户黏在一起,从一个人买,变成一群人都要买。



所以,即便是经济下行周期,拼多多的韧性也更强,用户的粘性也更强,至少社会零售的宏观情况有所反弹,拼多多一定会是复苏最早的电商平台。


二是拼多多策略的成功。


拼多多的底色,已经不再是人们印象中的那个靠低价,以量换价,全是假冒伪劣产品的平台了。


第一,拼多多的农产品策略成功了。农业一直是拼多多投入的重点,过去几个季度在财报和电话会议中,拼多多管理层反复强调多多买菜业务在公司战略上的重要性。这次的交易服务收入增长,也体现出了多多买菜在财务上的贡献。


多多买菜的收入,被囊括在拼多多的交易服务收入中,此外这项收入还包括支付手续费、电商佣金。二季度,拼多多交易服务的收入为 62 亿元,同比增长 107%。


而农业这一块,一直是阿里、京东所忽视的。要知道,农产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刚需,也是受疫情影响最小的品类。


第二,拼多多的营销策略成功了。


拼多多的营销策略还是很接近年轻化的,尤其是在b站这类年轻人聚集的地方,大量投送广告。


现在还不知道拼多多百亿补贴的人都很少了。各种几分钱红包,砍一刀红包广告到处都是。



而淘宝,你多久没看到淘宝的拉新广告了?淘宝现在有些保守了。市场就这么大,人家拼,你不拼,市场就是人家的。


三是更多线下消费转移到线上。这也是受疫情的影响,大家在线下消费的场景,正在明显减少,来看几组数字。


呷哺呷哺上半年关店 37 家,收入同比减少近 30 %。


奈雪的茶上半年净亏损 2.49 亿元,门店经营利润腰斩。


海底捞上半年营收 167.6 亿元,净亏损 2.67 亿元.......



其实很多消费不会凭空消失,尤其是在吃这一块,虽然疫情的出现把线下实体店打得七零八落,但一定会有相当比例转换到线上场景。


那么拥有前面几项优势的拼多多,必然也能吸引到更多的“转换顾客”。


拼多多在今年的 618 活动中表现抢眼,分析拼多多上增长迅猛的品类会发现,日化、农产品、小家电、美妆等品类在拼多多上都取得了不错的增长。



其实这部分的增长,都是从原本在线下的市场上“抢来的”。


所以,拼多多的业绩逆势爆发,根本不是什么偶然因素,而是他们在寒冬中的生存能力更强一些。


整个环境在大变,它的竞争对手都只是小变,或者不变,那绝对是拼不过它们的。


其实想想也是,京东和淘宝,多少年没变过了?多少年没有新的动作了?


反观拼多多,每隔一段时间,搞个花样出来,努力程度远大于同行。


在比烂的时代,就要看谁相对不那么烂,而越是躺平的,往往越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在线   低价   阿里   品类   疫情   淘宝   低端   股价   中国   上半年   业绩   优势   收入   社会   市场   马云和   刘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