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办校,会上点名10个将领,希望来学习,其一杨得志

作者:莫孤烟

1955年年底,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学员全部从预科转入正科,正式开始系统化的学习。就在不久前,我军历史上首次授衔仪式刚刚结束,这52名学员全部都是少将以上军衔,战役系由此被称作“将军系”。每次出操,他们都是最引人注目的明星。

有一天,战役系学员韩先楚上将、刘震上将、陈先瑞中将凑到一起闲聊。刘震直呼韩先楚的大名,韩先楚直呼刘震“歪嘴子”,陈先瑞叫他俩“老韩”“老刘”,他俩则把陈先瑞叫“老班长”。

韩先楚(中)、刘震(右)、陈先瑞(左)

陈先瑞笑道:“老班长一个中将,怎么领导得了两员上将?”刘震笑答:“什么这将那将,豆瓣酱辣子酱,战士什么时候都得听班长的。”

这三位将军,都是来自红25军的老战友。当初18岁的陈先瑞在特务四大队当班长时,17岁的刘震因熟悉活动区域,被分进了他的班里。19岁的韩先楚,则是半路加进来的,于是三人就进了同一个班,没过多久便成了铁哥们。

一个班里出了三个将军,这在我军历史上绝无仅有。除此之外,这三位还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放牛娃出身。

不光是他们三位,整个战役系的52名学员里,放牛娃出身的有一大批,这也成了人民军队的一大景观。

自近代以来,中国军队追赶世界军事强国的步伐从未停止,但无论是哪一支军队,文化程度不高是一个重要特征。杜聿明回忆说,他当初报考黄埔军校时,数学考试是4道四则混合运算题,即便如此初级的考题,大多数人也是做不出来的。

刘伯承在南京军事学院开学仪式上

在我军成长壮大的过程中,一大批毕业于“青山大学”的农家子弟成长为高级将领,他们之所以成为常胜将军,靠的是数十年不间断打仗而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但是,经验不是万能的,一支没有文化的军队,是适应不了未来战争需要的。军队正规化建设的极力倡导者刘伯承元帅多次强调:工农出身的同志,如果文化上不翻身,就不能以军事科学来保卫国防。

当我军向现代化、正规化迈进时,提高官兵文化素质、掌握现代战争规律,就成为军队建设的重大使命。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南京军事学院在1951年1月成立了。

南京军事学院旧址

学院成立之初,设置了高级系、上级系、基本系、情报系等共7个班,学员700多人,1952年春又招收十几个班。虽然从苏联搬来了一整套军事教材,但让谁来教却成了一大问题。尽管从我军各单位抽调了一批军政教员,但水平不高,数量也少,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刘伯承果断决策,聘请原蒋军中的起义和投诚将领授课,当时请来的有数百人,其中比较有名的有郭汝瑰、朱大纯、郭宗汾等。到了1955年前后,高级系、政治系、基本系、情报系的一、二期学员已毕业,学院便从中挑选出数百名优秀毕业生当教员。那些被替换下来的出身旧军队的教员,则被安排到军事史料研究处,在新的岗位上也做了不少贡献。

对军队人才的培养,高级将领是重中之重。刘伯承在1954年初就有了设置战役系的设想,计划招收30到60人重点培养。在干部会议上,他当场点了杨得志等10个人的名字,希望他们都能来学习。

军事学院战役系招生的消息传开后,很多高级将领抢着报名,最后报到的52名学员,都是正军职以上,都是我军大名鼎鼎的精英。他们是:

上将杨得志、陈锡联、韩先楚、刘震、李天佑5人;中将张震、李成芳、秦基伟、周志坚、温玉成、陈先瑞等22人;少将丁盛、萧文玖、萧永银、贺晋年、贾若瑜、谢振华等25人。

刘伯承院长在授课中

这些学员年龄大都在三四十岁,许多是放牛娃出身,文化程度很低。最有文化的贾若瑜参加革命前是高中毕业,最没文化的萧文玖则连一天书也没念过。

战役系第一年为预科,主要任务是补习语文、数学、理化和地理这些基础课,最低要求是达到小学五、六年级语文和三、四年级数学的水平。文化水平较高不需要参加补习的,只要通过测试就可以不参加预科班。例如贾若瑜在参加测试时70多道数学题全部作对,自然是不用参加预科班了。

贾若瑜少将(1915年-2016年),延安时期曾任抗大教员,被学员称作“游击大王”

等到预科学习结束,全部转入正科学习后,战役系学员重新编为4个学习组,组长分别是陈锡联、廖汉生、谭希林、张震,杨得志任系主任。刘伯承亲自制订学习计划,设置的课程除了军兵种知识、方面军战役理论等军事课,还包括哲学等社会科学,内容相当丰富。

当时,我军以苏军为学习样板,曾提出“不走样的学”。南京军事学院以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为模式,许多方面都照苏联的样式办,但一些方式并不适合。

例如,学习中实行6小时一贯制,也就是连续上课6小时,课分3节,每节2小时,每节课中休息10分钟。从上午6时半开始到中午12时半,每次教员都要讲完厚厚的一本教材。这种教学方式,让教学双方都苦不堪言,学员们牢骚满腹,说这是“满堂灌”、“赶进度”、“消化不了”。后来经过教学改革,废止了6小时一贯制。

刘伯承元帅在阅读军事典籍

学院对毕业学员的学业质量严格把关,毕业前举行考试,成绩及格才发毕业证书。学员们到这里来是要扎扎实实学习真本领的,绝不是前来“镀金”,混个文凭就完事。

1954年和1955年,南京军事学院两次举行国家考试,朱总司令亲自担任考试委员会主席。考前,给学员1个月的时间,不出题目,不划范围,要学员全面、充分地复习准备。考试采取5分制,成绩分4等,门门5分为优,平均4分为良,3分为可,2分以下为劣。门门5分者,发给优等生毕业证书和奖状,回部队后晋级使用。

学员正在盛年,自尊心很强,总想考个好成绩,生怕考不好被人耻笑,所以不鞭自奋。这些身经百战的军人,自控能力和毅力之强,远非常人可比,一旦拿出战场上的拼命精神,就没有他们克服不了的困难。

一天书也没念过的萧文玖,考前整宿没睡,一夜背会了1万多字,念书念得嘴都歪了,大夫说是中风了。几十年后他还感怀学院的生活,说他的文化底子就是在南京打下的。

萧文玖少将(1915年-2001年),曾任67军军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

考试组织得非常严格而隆重。考试时,考官入座,叫两个考生入场。入场后敬礼、报名,然后抽签。每签二、三个题,回到被考席准备20分钟,到时起立回答,限在20分钟内答完。有时考委会的首长、院领导、苏联顾问进场视察时,也向考生提问。这种考试形式,学员称之为“三堂会审”。

1957年6月,战役系的52名学员全部通过毕业考试,顺利毕业,我军正规化建设从此迈进了一大步,其历史意义不可估量。

刘伯承,1955年授予元帅军衔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欢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军事学院   放牛娃   苏联   少将   教员   南京   会上   我军   将领   上将   班长   战役   学员   出身   军队   考试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