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铁道游击队”:大队长31岁英年早逝,政委88年授中将

现在抗日剧层出不穷,看得让人眼花缭乱。尤其是一些神剧,虽让人直呼过瘾,但过于偏离真实,很多人看过就忘了,不够深入人心。

而有一部剧想必大家印象很深刻,它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那就是《铁道游击队》。1956年拍摄了第一部,到目前为止,至少有七部该题材的影视剧。

这部剧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的,在抗日时期我国的确实存在这样一直铁道游击队,剧中的人物在现实中都有原型。

抗日战争时期,这支队伍在广袤的交通线上不断打击日军,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大队长31岁英年早逝,政委88年授中将。

铁道游击队勇抢票车

影视《铁道游击队》中,大队长刘洪的原型就是当时活跃在枣庄附近的抗日游击队队长洪振海,他带领铁道游击队神出鬼没的给日军造成了致命的打击。

洪振海

1939年晚秋的一个夜里,一位身形矫健的汉子穿梭在被日军占领的枣庄的小巷中,之后来到了小陈庄。

这个汉子就是洪振海,他来小陈庄是为了和王志胜商量搞武器的事情。他们都是抗日义勇总队的,被首长派来这里建立了一个地下情报工作站。

而情报站的地址就是王志胜家的一间炭屋内,因为王志胜在洋行里做搬运工,前不久在车站装卸物资时,发现站台上有很多装有武器弹药的稻草捆,于是就故意将稻草捆放在了车厢旁,并做了记号。

因为不久前洪振海告诉王志胜一个重要的消息,总队让他们想办法弄到一些武器。

王志胜

所以他对这件事特别的上心,他小心翼翼地凑到洪振海的耳边说:“在晚上九点往西开的火车里,这些东西在客车后面挂着的车厢里。”

洪振海从小在枣庄长大的,经常和小伙伴在车站附近捡煤炭,学会了一手爬火车的本领。后来因为生活过得越发困难,所以才开始扒火车上的煤炭。

他经常不进家,在外面闯荡,慢慢造就了他能想敢做,为人仗义的性格。他下决心要做的事,一定要干成,所以他决定要把武器搞到手。

等到晚上八点左右,洪振海带上一把手枪和一把虎头钳子,和刚来情报站工作的另一个人连忙来到枣庄火车站旁边的草丛里隐蔽起来。

他们蹲了一会儿,然后听到火车启动的声音,洪振海让另一个人待在下面,自己准备爬火车。

洪振海紧紧地盯着飞驰的火车,等到最后一节客车的车厢,车把手离自己最近时,猛地跳上去抓住,矫健的身子一瞬间就挂在了上面。

等到他的身子被掀起的时候,便使劲用右腿向前一蹬,脚就落在了踏板上。洪振海快速的拿出手枪,警惕的看了一下客车的走廊,附近没有押车的敌人,便快速爬向铁闷子车厢。

列车速度很快,寒风在他的耳边呼啸,他的身子像壁虎一样贴在车厢上,慢慢向车门移动。

双手死死地抓着车厢上的车棱,将全身的重量集中在双手上,一步一步地挪动,靠近车门了,他一把握住门把手。

洪振海麻利地将事先准备的钳子取出,只听“咔嚓”一声,缠在车门上的铁丝被剪断了。

他用力地将车门推到了一边,弯着腰快速地进去。东西挨着车厢摆放,他扒开一看是枪,赶紧拿起就往外扔。等到他准备扔第三个的时候,一声汽笛声打断了他。

他非常清楚,下一站快到了,于是他情急之下又推下两个,顺手将车门关好,然后果断跳下车,在地上顺势打了个滚。

等到列车开走之后,王志胜也过来了,他们快速地把武器弹药收集起来,统计了一下。一共2挺机枪,12支三八式大盖步枪以及两箱子弹。

三个人一块把这些武器藏在了地窖里,等到第二天,洪振海托人给山里的部队报告了这一情况,当天晚上部队便来人把武器弹药取走了。

1939年冬天,上级要求洪振海和王志胜将队伍发展壮大,在合适的时候装备起来。

于是两人便办了义合炭厂,洪振海担任经理,王志胜担任副经理,又招了八个人入伙。之后他们就以烧焦炭为掩护,开展搜集情报的工作。

到了1940年,洪振海觉得可以建立抗日武装了。于是就和王志胜商量,向支队写了请求成立铁道游击队,并派人来工作的详细报告,支队同意了。

洪振海担任游击队大队长,杜季伟担任政委,王志胜是副队长。杜季伟原来在支队是副教导员,做事很稳重。对于刚刚成立的铁道队来说,很好地加强了领导力量。

在他的教育和训练下,队员们的战斗力和理想素质提高不少。

后来,他们又发展了7名队员,短枪也增加了十几支,家底厚了,队员们的底气也足了,大家都蠢蠢欲动,都想教训日军一下。

7月,日军开始对根据地进行“扫荡”,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上级指示铁道队放开手脚大胆地在敌后战斗,将敌人的后腿拖住。

一听到有行动,洪振海非常高兴:“太好了,咱们要大干一场!”洪振海和杜季伟把队里的人都集合起来商量怎么行动,因为都是靠铁路为生的,所以都在铁路上打起了主意。

有的人建议扒铁路,有的人提议打兵车,好友的人主张搞火车碰头,一时间七嘴八舌地议论了起来。

听了他们的建议后,洪振海说:“扒铁路不太好,我们人手不够,只能扒掉一小段,敌人很快就会恢复的。打兵车是痛快,可是兵车的规律多变,我们的力量还小。搞火车碰头是很热闹,就是敌人的火车很多,两个车头碰掉了,他们还有车头。”

听了洪振海的分析后,队员觉得说得很对,顿时有点沮丧。见状洪振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提议可以搞敌人的票车,因为这种是混合的列车。

搞这种车,有三个好处:第一,押车的敌人比较少,可以对付,容易成功;第二,车上有很多来自各地的人,可以趁机宣传一下;第三,在票车后面挂有货车,而里面的物资可以支援山里的大部队。

“好,我们听大队长的!”


大家听了之后都很提劲,他们打听到最近将有一辆开往济南的火车会路过枣庄。于是就让队员装作乘客跟车,进而摸清楚了火车上的具体情况。

洪振海和杜季伟及王志胜制定了具体计划,洪振海带一名当过火车司机的队员曹德清负责干掉司机;挑选12名机灵能干的队员混入列车,盯住敌人的动向。

王志胜带12名会爬车的队员在预定的地点埋伏,配合车上行动;杜季伟带领其他队员在四孔桥附近接应。

行动当天,黄昏时分,12名队员伪装成农民、商人、工人等分别在三个车站上了车。

等到他们上车后才发现,押车的日军比事先侦察的多出十几个。队员们一点也不害怕,随机应变,迅速调整了策略,死死地盯着目标。

等到了晚饭时间,他们将事先准备好的食物和烟酒主动地拿出来,请日军士兵“吃大餐”,日军士兵以为乘客是“慰问”他们,没有一点防备,胡吃海喝起来。

等到列车走到枣庄站的时候,早已在树丛中隐蔽的洪振海和曹德清从铁路两侧迅速地跃上了车头。

洪振海掏出手枪对准日军司机的头扣动扳机,“砰”的一声,司机便倒在了座上。正在添煤的人还不知道咋回事就被绑了,嘴里塞了毛巾扔在了角落里。

曹德清便跳到司机座上,将开车把手握住驾驶列车,洪振海在一边一大铲一大铲地加煤,火车飞驰向前开进。

快到四孔桥时,车速慢了下来,在王志胜的指挥下,12名队员熟练地爬上了列车。

洪振海看到队员上来了,让曹德清拉响了汽笛。一瞬间,潜伏在车厢的队员都动起来了,他们拿着武器扑向敌人,敌人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消灭了。

列车在四孔桥停了下来,乘客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都开始骚动。

洪振海手里挥着手枪大声喊:“老乡们,不要慌张,我们是八路军,专门打鬼子的,请大家安静一下,我们政委和大家说几句话。”

这时,杜季伟带领着一些队员来到火车前,他故意大声说他们是从山区出来的,准备攻击枣庄的日军,还宣传了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乘客们这才安定下来。

这次战斗收获颇丰,一共缴获了一挺机枪,长枪12支,短枪8支,手炮一门,还有8万多块钱。铁道队留了3支短枪,其他的都送给支队了。

票车被八路军袭击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枣庄,敌人急忙请求支援。于是两天之后,“扫荡”的日军只好撤回了,极大地减轻了总队的压力。

奇袭临城,大队长31岁英年早逝

虽然敌人在铁路附近增加了很多人数,但是洪振海还是如入无人之境,他带领着队员们撞车头、截物资、扒铁轨、炸桥梁,像一把尖利的钢刀一样狠狠地插在敌人的心脏上。

经常把日伪军搞得人心惶惶,鸡犬不宁,敌人对铁道游击队是又恨又怕,发誓要“一网打尽”。为此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特务队针对铁道游击队,队长是高岗。

高岗在临城车站驻守,这是日军的重要据点,伪军阎成田团的两个营和特务队也在附近驻守,他们经常进行“扫荡”,铁道游击队决定教训他们一下。

因为临城的戒备森严,硬打肯定是不行的,经过研究,铁道游击队决定奇袭临城,就拿高岗下手。再利用伪军和日军之间的矛盾,让他们狗咬狗。

1940年10月的一个晚上,洪振海和杜季伟带着刘金山等20多名队员化装成伪军,在卧底的接应下,大摇大摆地进入到火车站内。

伪军的哨兵还以为是巡逻队来了,连忙向走在最前面的“长官”敬礼,洪振海瞅准时机拔出匕首刺进他的胸膛。然后,让队员把道口封锁了,盯着车站内其他敌人的动静。

王志胜和刘金山趁机找到了高岗的住处,刘金山通过小窗户看到高岗正趴在桌子上写东西,一旁的卫兵困得无精打采。

于是两人将房门猛地推开,高岗看到后愣了一下,赶紧去拿桌子上的枪,还没碰到枪,刘金山的子弹就已经射进了他的脑袋。

卫兵听到枪声,还没反应过来,脑门上已被刘金山用枪口顶着,王志胜拿枪对着套间的房门,大喊“缴枪不杀!”

只看到一个脑袋伸了出来,王志胜一枪打中了鼻子,惨叫着缩了回去。而在这个时候,手榴弹的爆炸声在日军兵营内响起了,这是洪振海迷惑敌人的行为。

等王志胜和刘金山干掉房间的敌人后,扛起两挺机枪和20多支步枪撤出了站外。

这次袭击很顺利,从进站到出站,只用了几分钟,在撤出车站时,按照队长的吩咐,队员曹德清将一个伪军的帽子丢在了路旁。

第二天,日军的一个少将来车站验尸,检查现场。结果除了路旁的一个伪军帽子之外,什么也没查到。他恼羞成怒,认为临城防卫森严,肯定是内部有鬼。

于是就以伪军帽子作证据,没收了伪军阎成田团的枪支,把阎成田、副团长、参谋长等人全部用刺刀捅死了,把剩余的300多名伪军押下了矿井。

半个月后,日军得知高岗是铁道游击队杀的,顿时气急败坏,可是又没有什么办法。铁道游击队在洪振海的带领下做了很多打击日军的英勇事迹,有效地支援了山里的部队。

然而在一次战斗中,洪振海为了掩护部队突围,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31岁,英年早逝。

洪振海牺牲后,铁道游击队在新任队长刘金山和政委杜季伟的领导下,继续和日伪军斗争,在交通线上谱写了新的抗日篇章。

刘金山

政委沙沟受降,1988授中将

铁道游击队一共有六位政委,个个都功不可没,其中第六任政委郑惕的经历比较传奇。

1945年,22岁的郑惕担任铁道游击队的政委。在日军投降时,有1000多人想要逃跑,郑惕决定拦住他们。

因为日军还有很多轻重武器,而游击队只有一百多人,装备又不好,郑惕认为只能选择智取。

他抱着视死如归的心态,单枪匹马的和日军进行谈判。虽然日军还很嚣张,但郑惕认为只不过是一群秋后的蚂蚱。

他向日军分析了当前的形势,不投降会是什么样的结果,说明了八路军对待俘虏的政策。

经过一番激烈的较量,日军被说服了,指挥官向郑惕交出了指挥刀,不费一枪一单就让1000多人缴械投降,这就是有名的“沙沟受降”,在铁道游击队的战史上又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抗日战争结束后,铁道游击队被编入了正规军,在解放战争时,郑惕继续大放光彩,多次带领部队英勇战斗。

后来他成为了16团政委,顺利完成了解放临沂的任务。解放战争胜利后,他参与了抗美援朝,负责侦察情报的工作。

郑惕

有一次,在对敌火力侦察的任务中,他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为了司令部制定作战部署提供准确有力的帮助。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百废待兴,缺乏很多高端领域的人才。

为了不被卡脖子,郑惕毅然决然地奋战在科研前线,主持开展一系列的科研项目,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1982年,郑惕担任第二炮兵副司令员,为了提高二炮的综合水平,他跑遍了全国各地,到各个部队进行考察。

每次做实验,无论天气多么恶劣,现场多么危险,他都身先士卒,亲临一线指导,这种恪尽职守的精神让很多人为之动容。

1988年,郑惕被授予了中将军衔,以表彰他为国家做出的不朽贡献。虽然我们现在已经远离战火,但是我们不会忘记那些为了抵御外辱,奋勇杀敌的民族英雄。

而铁道游击队的那段峥嵘岁月也已经铭刻在民族记忆里,永不磨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大队长   政委   游击队   临城   铁道   枣庄   伪军   英年早逝   日军   中将   车厢   列车   队员   部队   车站   敌人   火车   真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