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走好用养并重的黑土地保护之路

本报记者 张征

赵润汐

黑土地是守护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辽宁省拥有2800万亩典型黑土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视察时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让绿色成为辽宁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辽宁贡献。

受长期高强度开发利用、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黑土地出现变瘦、变薄、变硬等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保护好黑土地迫在眉睫。从2018年开始,辽宁省不断推进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持续改善黑土地的内置质量和生态环境,推动黑土地从“重用轻养”向“用养并重”转变。

辽宁省绿色农业技术中心耕地质量保护科科长徐志强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介绍称,据监测评价,近30年来,辽宁省黑土地耕作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近16%,辽河平原多数地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已降到每公斤20克以下;黑土地耕作层由30厘米下降到17厘米左右,这种后天失调,导致土壤板结硬化,土壤理化性状变差,黑土地保水保肥能力弱化,严重影响了黑土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近年来,辽宁省从强化政府主导作用、保障机制、技术支撑、制度建设、工作宣传等五个方面推进黑土地保护。特别是在技术方面,辽宁省组织编制了《辽宁省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方案》,以黑土地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为导向,以机械为载体,以三年为周期,集成以秸秆还田为主,施用有机肥、轮作培肥、深松深翻等为辅的具有辽宁特色的黑土地保护利用主推技术模式。针对旱田区,形成了玉米、大豆、玉米轮作秸秆还田、玉米连作隔年深翻还田和玉米连作“一翻两免”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3项技术模式;针对水田区,形成了水稻留茬还田地力培肥和水稻留茬还田地力保育等2项技术模式。

辽宁省充分发挥科研优势,以辽宁平原粮食主产区为重点,通过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深松深翻等技术配套,集成旱地、水田黑土地厚沃耕层培育技术模式,并建立政府主导、主体参与、包片指导、示范引领、效果评价的推广机制,初步形成了效果明显、可复制、能落地的黑土地保护与利用“辽河模式”,因地制宜养好每一寸黑土,不断恢复其健康值。

黑土地作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不仅要在技术层面上不断加强养护,还要有坚实的法治保障。6月,辽宁省检察院推出以农村土地资源公益诉讼为主题的《辽宁省农村土地资源(黑土地)保护检察公益诉讼白皮书》。据介绍,在辽宁省检察院为期一年的公益诉讼活动中,辽宁省检察机关共立案380件,发出检察建议279件,提起诉讼48件。通过办案,推动保护和恢复农用地10570.73亩,其中,推动保护和恢复黑土地6593.81亩。通过公益诉讼追偿、补偿损失272.61万元,为保护黑土地等农村土地资源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辽宁省检察院先后在17个黑土地保护利用重点县(市、区)全面排查,针对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等重点问题推进办案。

在黑土地保护不断向好的同时,黑土地保护仍然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受农村人口老龄化和环保意识差等问题影响,农民自身对黑土地保护意识严重缺乏;黑土地保护配套制度不健全,黑土地保护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对承包者和经营者黑土地保护的考核机制还未建立。

记者从辽宁省绿色农业技术中心了解到,下一步,辽宁省黑土地保护将以《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为指导,以治理黑土耕地“薄、瘦、硬”问题为导向,推进工程、农机、农艺、生物措施相结合,切实保护好黑土地珍贵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8

标签:辽宁   辽河   耕作层   连作   辽宁省   黑土   金山   耕地   检察院   秸秆   土地资源   公益   农村   模式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