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李讷俩人产生摩擦时,毛主席从不偏袒谁,处理方式值得学习

众所周知,毛主席有两位千金,一个李敏,一个李讷。

不同于她们各自母亲间关系的水火不容,两姐妹虽然同父异母,但她们的关系却宛如从小一起长大的亲生姐妹一般融洽。

即便两人如今已化作老妇,却依然互相扶持,并且一同参与纪念父亲毛主席的各种纪念活动。

然而,有谁能想到,关系如此之好的李敏与李讷姐妹,一开始也宛如双方母亲间互相敌视呢?她们两人的关系又是如何从一开始的敌视,到后来的融洽?

这一切还要从头说起。

一、从小缺乏父爱的李敏

娇娇是毛主席与贺子珍于1936年在陕北保安生下的女儿,由于出生时十分娇小瘦弱、惹人怜爱,因而毛主席取名叫娇娇。

当时局势紧张,毛主席便把小娇娇先后送到老乡家和托儿所寄养,使得她从出生以来就没有享受到多少来自父母的关怀。

1937年9月,贺子珍与毛主席赌气,决然地前往苏联。

当时,贺子珍已经怀有身孕,因此在到莫斯科的第二年6月生下了她与毛主席的小儿子——小廖瓦。

远在苏联的贺子珍不久就听到了一个令她心碎的消息,毛主席竟然与一个名为江青的女人在延安结了婚。

祸不单行,她的儿子小廖瓦因身患肺炎,还未满周岁便夭折。

先后失去丈夫和儿子的贺子珍悲痛万分,每天都像失了魂般神情恍惚。

当时,同样在莫斯科的毛岸英和毛岸青兄弟俩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就将“贺妈妈”的事情写信寄给了远在延安的父亲。

毛主席得知此事后痛心疾首,为了让身在异国的贺子珍有些心灵的安慰和寄托,他于1941年决定把年仅4岁的女儿娇娇送到她身边,使其母女团聚。

就这样,娇娇在苏联一呆就是7年,直到1947年才从苏联归国。但是,碍于战争等各种原因,娇娇回国后并未与父亲毛主席见面,而是暂时在解放后的哈尔滨生活。

两年之后的1949年,过于思念女儿的毛主席急不可耐地将娇娇接回身边,父女两人时隔九年这才重聚。

从小在苏联生活的娇娇哪里还记得母语汉语,一见面反而用一口流利的俄语与毛主席交流起来。

毛主席哭笑不得,对旁边人戏称道:“看,这就是我家的洋宝贝!”

私下里,毛主席亲自辅导她学习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这才将娇娇重新“打造”成了中国人。

后来,娇娇被安排到北京八一中学学习。

上了中学,娇娇这个小名就不适合用了,为此,毛主席决定为女儿改名为李敏。

在高中期间,李敏结识了孔从洲将军之子孔令华,并与他相识相爱。

毛主席和贺子珍对孔令华这个年轻人也是十分满意,同意了两人的婚事。

1959年8月29日,毛主席趁李敏高中毕业之际,亲自在中南海为她主持了婚礼。婚后,李敏和丈夫孔令华继续上大学,但私底下却搬进了中南海的菊香书屋内,和毛主席一起生活。

然而,由于江青和李敏之间关系的愈发恶化,李敏一家人被迫在后来离开中南海,在北京的胡同里随便找了一间住房住下。

从此,李敏一家人就过起了普通人的生活。

二、在毛主席呵护下长大的李讷

李讷是毛主席和江青的女儿, 1940年出生于延安。

当时,47岁的毛主席对这个小女儿格外疼爱,就没忍心送她送到保育院,而是带在身边亲自抚养。

就这样,李讷成为了主席子女中唯一一个在父母身边完整地度过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孩子。对此,姐姐娇娇曾这样复杂地评价说:“她是我们兄妹中最幸福的一个,得到的父爱也是我们当中最多的。”

区别于毛主席对姐姐李敏的爱称——“我的洋宝贝”,李讷也有着属于自己的专属爱称。

毛主席在延安一见到小李讷,就会一把将她抱起来,而后亲热地叫她“我的大娃娃”。

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人经常到毛主席的窑洞里开会。时间一长,小李讷就对每个人亲昵地喊“伯伯”、“叔叔”,十分讨人喜爱。

可以说,当时的小李讷就是深受大家宠爱的延安“小公主”,她的童年比起姐姐李敏不知幸福了多少倍。

党中央在解放战争中迁到北京后,李讷才正式开始上学。得益于她天资聪颖,学习又刻苦努力,于1959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历史系。

但不巧的是,刚入学的李讷正好赶上了“三年困难”时期。在这几年里,李讷这位“小公主”却没有搞丝毫特殊,反而和北大的普通学生一样每月只靠着27斤的定量粮食活命。

李讷本身身体就不太好,长期的饥饿又加剧了这一情况。这个时候,每周末回家吃饭竟成了李讷改善伙食和维系生命的唯一手段。

毛主席的厨师程汝明对李讷很心疼,所以每次都在她回家吃饭的时候特地煮了比平时多一倍的饭。

李讷一次周末回家吃晚饭时,还没等全家人在饭桌前坐定,李讷就端起滚烫的热饭,不顾一切地往嘴里扒。

毛主席和江青都为眼前女儿的可怜相惊呆了,都放下筷子怀着复杂的感情看着她。

李讷却浑然不顾自己的吃相,只顾着继续埋头吃,一桌饭菜被她一个人扫了个清光,就这样还是意犹未尽。

程汝明知道她没吃饱,就又找出两个冷慢头递给她。

李讷拿着慢头蘸着盘子的油水,然后三下五除二就全填进了肚子里。

眼看孩子饿成这副样子,身为父母的毛主席和江青的眼眶都湿润了,心中充满了酸楚和愧疚,谁也难受地说不出话来。

此外,李讷在感情生活上远不如自己的姐姐李敏那样顺利。当时,她在“五七”干校劳动期间认识了一位叫徐宁的农村小伙。

此人文化程度不高, 所以只是一个小小的管理处服务员。

在此孤身一人的李讷被对方英俊潇洒的容貌和能说会道的巧嘴所迷惑,最终,与其走入婚姻殿堂。

可是,当进入真实的婚姻生活后,李讷才发现自己与徐宁各方面的三观都相差甚远。最终,难以容忍这一切的李讷与徐宁离婚,并独自抚养两人所生的一个男孩。

此后,李讷带着孩子艰辛地过着独居生活,直到1984年才在他人介绍下与某军区参谋长王景清再婚。

再婚后,李讷依然过着平静清苦的生活,没有人能再从她身上看出当年延安“小公主”的影子。

三、巧妙化解姐妹间的矛盾

娇娇和李讷虽然是同父异母的姐妹,但是,由于各自母亲和时局的原因,两人小时候从未在一起长大,彼此间谁也不认识。

在娇娇被接到毛主席身边后,两人对于自己突然多出一个“姐姐”或“妹妹”,都有些接受不了。

比起常年在苏联生活的娇娇,李讷则长期在国内与父亲毛主席一起生活,早已习惯了父亲独宠她一人的生活。

1949年,对于娇娇的回来,李讷很是不高兴,认为对方是来争夺独属她自己的父爱的。而娇娇在好不容易见到了朝思暮想的父亲后,却见到了他怀中有着一个比她小不了几岁的女孩子。心思更为敏感的她,对这个从小就在父亲的呵护下长大的妹妹是既羡慕又嫉妒。

此外,她对自己所谓的继母江青充满了忌恨。在她眼里,正是这个女人夺走了自己母亲本该拥有的一切,是她导致了自己爸爸妈妈关系的破裂,连带着,娇娇对身为江青女儿的李讷也充满了敌视。

随着相处时间一长,两个女儿间的矛盾愈发尖锐,很快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他决定从两边分别“入手”解决。

在娇娇这边,他以其上中学需要有一个大名为由为其改名换姓,赋予了女儿“李敏”的名字,正好与妹妹李讷的名字相对应。

娇娇不理解为什么自己还要改姓:“爸爸,为什么两位哥哥都跟你姓毛,而我却要姓李?”

毛主席表面上是这样说的:“爸爸确实姓毛,但之前也用过十几个假名字,其中李德胜这个名字我特别喜欢,所以我才想让你姓李。”

但实际上,他是为了让娇娇与江青母女俩搞好关系。

江青本名李云鹤,女儿李讷随母姓。他希望娇娇改名换姓后能被江青接纳,与她们像真正的一家人一样友好相处。

至于李讷这边,他就私下里对江青和李讷说: “娇娇她是个苦命的孩子,小时候吃苦太多了。我不在她身边,这孩子从小就跟着妈妈相依为命,从没有享受过父爱。现在她回来了,我要尽一个父亲该有的义务,好好爱她,疼她。你们也应该像我一样好好爱她、疼她。”

虽然毛主席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但是,姐妹两人在初期的相处下难免还会产生矛盾,然后都齐齐到毛主席这个父亲这里告状。

每当面对这种情况,毛主席绝不偏袒其中一方,也不会去追究谁对谁错,更不会各打五十大板。

相反,他总是把自己的一双大手放在两个女儿眼前翻来覆去地说:“你们就像我的手心手背一样,都是我手上的肉,也就都是我的好孩子。你们之间要相亲相爱,做姐姐的要照顾好妹妹,而妹妹也要听姐姐的话,姐妹间要互相帮助!”

这种看似和稀泥的做法却巧妙地化解了姐妹双方的矛盾,并且使得她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彼此间互为姐妹的身份认知,关系也愈发好了起来。

在毛主席的长期教育下,李敏和李讷最终都从心里彻底接受了原本陌生的姐姐、妹妹,关系融洽得仿佛真就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姐妹一般。哪怕后来李敏一家搬离中南海,李讷也会在父亲的允许下专门去看望姐姐,然后回来报告情况。

李讷为姐姐带去了父亲的关心问候,为父亲带回了姐姐平安的消息。

李敏想家了,偶尔也会进中南海看望久违的父亲和妹妹。

毛主席逝世后,姐妹两人都深受打击,身体本就不好的两人变得更加憔悴,然后都默契地归隐,品尝着属于自己的悲欢离合。

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少人都对她们姐妹间的关系提出了质疑,李敏后来在书中强烈抨击了这种言论,说她和李讷之间非但不像社会上流传的那般有隔阂,反而经常来往,并且有着深厚的姐妹之情。

如今,已经步入老年的姐妹两人时常一同出席一些关于毛主席的社会活动,为纪念毛主席贡献着属于自己的一份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中南海   生下   莫斯科   延安   苏联   父爱   俩人   摩擦   矛盾   姐妹   父亲   姐姐   女儿   妹妹   身边   关系   方式   孩子   李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