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固战役之后,军神粟裕为什么连遭两场败仗?

战场上没有只胜不败的将军。刘伯承元帅就曾坦率地说,哪有什么常胜将军,打那么多仗能胜一半儿的将领,那就很厉害了。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军神粟裕也打过败仗,其中有两场败仗最为惨烈,也影响最大,教训最为深刻。解放战争期间,华东野战军也就是后来的第三野战军在解放战争战场上的表现十分出色,打了很多诸如孟良崮战役、莱芜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大仗、恶仗,共消灭国民党军队247万,这一数字力压林彪的第四野战军,排在四大野战军中第一位。

第三野战军能有如此这样的出色表现,和军事主官粟裕高超精妙的指挥是分不开的。在粟裕的出色指挥下,华野打出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战役,而且都是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神仙仗。但在解放战争期间,粟裕也打过败仗,其中有两场败仗最为惨烈,也影响最大:第一场是南麻战役,企图围歼被毛主席称赞“狡如狐、猛如虎”的胡琏整编第11师失败;第二场是临朐战役,企图围歼十分善于防守的“泰山军”李弥的第8军失败,损失十分惨重。

在这两次战役中,华东野战军共歼敌2万人左右,但自身战斗伤亡达到3万多人,战损比还是比较大。因为这两次惨败,华东野战军失去了在山东黄河以南革命老区的立足之地,不得不退到黄河以北休整。

在这两场战役打响之前,不得不提一下这两场战役打响之前的背景:

“鲁中决战”失败后,冈村更成为蒋介石的座上宾。冈村对共产党军队的认识是:长于谍报,而且作战灵活,尤其善于集中优势兵力歼敌。从冈村那里得到启示后,蒋介石重新检讨战局,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战术思路:“并进不如重叠,分进不如合进,以三、四个师重叠交互前进。”按照蒋介石制定的新战术,范汉杰一改以往齐头并进,肩膀挨肩膀、胳膊靠胳膊的阵形,代之以重叠交互的前进方阵,采用“滚筒式战法”,逐步向鲁中山区“滚”进。

面对“滚筒”,粟裕起初确实有些挠头,分割肯定不行,粟裕本来的打算,是以三个纵队出击鲁南,以迫使范汉杰回援,华野主力则集结于沂水一线待机,但恰在这个时候,他接到了中央军委发来的电报。电报上说,刘伯承、邓小平将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南渡黄河,掀起全国性的战略大反攻,为此,毛泽东希望华野能够分兵鲁西、鲁南,以打开与刘邓会师的通道,“如动作迟缓,则来不及”。

要不要分兵,粟裕与华野首长共同协商后,最终定为三路分兵:一路向鲁西;一路向鲁南;一路继续留在沂水。原定从鲁中分出去的三个纵队变成了五个。这便是华野战史上的“七月分兵”。七月分兵使华野的力量得到了很大的削弱,再也不能像孟良崮战役那样集中几倍于优势兵力歼灭敌人,这也为南麻战役、临朐战役失利埋下了隐患。

在南麻战役打响前,华东野战军不少军事主官和士兵认为号称御林军的整编74师都在孟良崮被歼灭了,11师战斗力肯定不如74师,在华东野战军对11师拥有绝对的兵力优势的情况下,消灭整编11师似乎并不是什么难事,军中弥漫着一种轻敌自大的思想倾向。

然而事实上,黄埔军校毕业的胡琏,可绝不是善茬,胡琏在战场上的表现却比其同僚们略高一筹,他有张灵甫的“悍”,但无张灵甫的“骄”;其“忠”不比黄百韬少,其“谋”绝比黄百韬多。抗日战争期间胡琏指挥的11师就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特别是在防御作战时,11师的作战经验非常丰富,战斗意志十分顽强,绝不是国民党一般军队所能比较的,特别是在事关陪都重庆生死存亡的石牌战役中,胡琏指挥的18军(抗战胜利后被整编为11师,实际建制规模并没有减少)一战闻名,痛击日寇。

胡琏作为国民党的一名猛将,深受蒋介石器重。在胡琏晚年时期,他部下曾问过他为什么每次都能够英勇突围,对此胡琏只说了四个字:机警、镇定。遇到困难,保持平常心就是所谓的镇定,遇事要知道灵巧变通则是机警,表现上看起来这四个字很容易做到,但是在战场上面真的可以做到这四个字的人少之又少。在孟良崮战役结束之后,华野把目标对准了胡琏。当时因为胡琏整编第11师是王牌师,这样一支部队如果被我军歼灭能够振奋士气,如果把胡琏这个王牌师给消灭的话,对于国军而言肯定是一个很大的打击。胡琏对此也是心知肚明的,所以每一次行军的时候都非常小心。

在鲁中战役后期,蒋介石为了能够确保徐州,专门从鲁中战场先后调走了7个整编师,当时在山东战场的国军就只剩下了4个师,这其中就有胡琏的整编11师。当时胡琏的整编11师正在南麻一带集结,在国军的大部队撤退之后,胡琏居安思危,立刻嗅到了危机,胡琏精准分析,认为蒋介石中了华野的调虎离山之计,胡琏的这支孤军有很大可能已经被解放军给盯上了。

胡琏感觉情况不对,立刻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就地修建防御工事,胡琏用了15天的时间修筑了明堡、暗堡以及子母堡,除此之外胡琏还命令部队在阵地前沿拉起了数道铁丝网,以及埋设了大量地雷。

在1947年7月18日,华野4个纵队完成了调动敌人的任务之后,回师鲁中,誓要将胡琏部队给拿下。当时因为胡琏事先修筑了牢固的防御工事,导致华野军队进展特别的缓慢,跟敌军整编11师激战了4天4夜,我军才逼近了敌人的核心阵地,在这个时候突然天降暴雨,我军的很多弹药都因为被雨水打湿,受潮失效了,这直接导致了进攻火力大大减弱。就在同一时间,陈诚派出的援军也突破了华野7纵防御,当时我军攻击部队腹背受敌,只能撤退。

南麻战役历时四天五夜,解放军方面战史称歼灭整第十一师五千余人、整编第二十五、第六十四、第九师四千余人,共计九千余人,自身伤亡一万余人(南麻、临朐两战损失二万一千,扣除临朐战损一万一千余人而得)。国军战报称毙伤解放军二万余,生俘三千余人,获步枪三千支,轻重机枪二百余挺,整十一伤亡四千余人。粗略分析一下:整十一师伤亡分歧不大,大致在四千至五千之间,其中半数(两千多人)是九纵当面的第十八旅。

九纵在解放军三个攻击南麻的纵队中伤亡最惨重,约四千六百人;六纵伤亡两千五百人左右;二纵伤亡四千人左右,其中第二纵队第五师政治委员秦贤安、第六师第十八团副团长胡大炳、第四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魏自强均阵亡。这样整十一师当面的三个纵队伤亡约在一万一千余人。南线的阻击战,第六十四、二十五师在牛心崮、于家崮一带的损失很大,仅牛心崮一地就有约两千人的伤亡;第九师未经激战,损失轻微。因此国军这三个师总损失至少在三千至四千人,当面的七纵伤亡两千五百人,加上地方部队,共约三千人。综合的战果,国军损失约在八千至九千人,解放军大约在一万四千人左右。

胡琏之所以可以在南麻战役当中逃过一劫,除了天气因素掣肘了我军实力之外,更加重要的是在这场战役打响之前,胡琏就已经嗅到了危机,对于危机胡琏也做出了充分的准备。如果当时胡琏没有提前做好完全准备的话,绝对会被我军给歼灭,整编11师就是再强不可能坚持四天四夜。

在南麻战役刚结束,国民党军李弥的第8军就攻占了南麻附近的临朐,对华东野战军的后方构成了威胁。为了重振南麻战役失利后的失落士气,刚刚经历一场恶战的华东野战军决定拔掉临朐第8军这颗钉子,不少华东野战军军事主官和士兵认为,临朐只不过是1个军的兵力,以华东野战军4个强大纵队打敌人一个军,胜利把握还是很大,部队依然存在轻敌思想。

然而第8军的军事主官李弥,却也不是一个善茬。李弥,云南人,黄埔四期结业,驻南昌的第三军教导团排长出身,拒绝参加南昌起义逃往南京,辗转就任川军张英部副团长,该师1932年被擅长吞并杂牌军的陈诚第18军包围缴械,惟独李弥拒不从命率部冲出包围,蒋介石接报后在庐山当面训斥李弥抗拒收编,李弥答道:“校长只教过我们如何奋勇打仗,没有教过缴枪!”蒋介石不怒反喜,升其为36军中校团长,从此成为嫡系。

1939年昆仑关战役,李弥任第五军荣誉第1师副师长,辅佐师长郑洞国(黄埔一期)奋力攻击,歼日寇第21旅团;战后该师扩编为第八军,李弥接任荣1师师长,1940年在第二次长沙会战最危急时刻,李弥再随军长郑洞国反攻宜昌实施“围魏救赵”,血战天皇山,攻占宜昌机场,焚毁日机20余架,战果辉煌,可称抗日名将。

抗战结束后,李弥升任第8军军长,调往山东作战,成为胶东地区比较能打的一支国军,逐渐扩编为第十三兵团,李弥任中将司令官,于是开启了两次死里逃生的花样之旅:

第1次,淮海战役后期,在杜聿明统率下,与邱清泉第二兵团、孙元良第十六兵团一起被华野包围在陈官庄,总攻开始后,各部分散突围,狡猾的李弥不向南逃,而是反方向逃往山东,最后经青岛渡海潜回南京,旋即受命去云南重组第八军。

第2次,云南起义前夜,卢汉以开会为名扣留了中央军第八军李弥和第二十六军余程万,两人一起签了字,结果没有军长的两个军却能联合反攻昆明,两人被释放回去说服部队停战,李弥又一次成功脱逃。

客观上说,李弥的第8军还是比较能打的,特别擅长防守战,所以华野面对的是一个硬骨头。而从华野自身来看,粟裕的华东野战军这4个纵队在南麻战役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员,弹药也消耗很大,部队实际上已经十分的疲劳,攻坚能力、战斗能力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加上李弥的第8军素来善于防守,构筑的工事也十分坚固,可以说是据险固守,临朐最终没能打下来,在付出较大伤亡代价后,不得不退出战斗。临朐战役华野损失包括阻援战斗在内约一万一千人,被俘约五百人。

我认为战役失利的原因如下:

1.华野上下把整个战争形势的可以乐观与当面情况的仍然严重混淆起来

由于对当面敌情估计不足,全野战军过分乐观,在莱芜、孟良崮战役后,华野总想来个“空前的空前",歼敌几千人的捷报已无人要看,像吸雪茄后再吸黄烟那样无味,其实华野已经分兵,过低估计敌人的实力,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造成了某些错误。粟裕作为当年的红七军团、红十军团的参谋长,经历过谭家桥战役,侥幸脱险。后又亲自指挥了黄桥战役、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险中求胜的粟裕,深知战争的残酷,绝不会掉以轻心的!

2.华野内线攻城的2纵、6纵、9纵缺乏攻坚战术、打地堡缺乏足够经验,除了9纵外其余还不太生猛;打援部队的成钧7纵又不大得力,攻坚、打援的兵力、物资也不足

11师本和74师一样是国军五大王牌之一,华野2纵、6纵、9纵打地堡缺乏经验,拖延了时间,再有三天,我军可能打下南麻,打援部队不大得力,甚至在敌我兵力相当时还堵不住它,打据点必须有充分的物资准备、充分的时间,打据点打援时必须有充分的兵力。如果打11师的是1纵、4纵、6纵加上9纵这华野四大主力,由宋时轮的10纵担任阻援任务,估计11师胡琏可能就要在南麻为党国尽忠了,不挂也要残了。如像孟良崮一样,华野全军出动,区区2000个地堡何足挂齿?但华野奉令七月分兵,兵力一分为三,导致攻城、阻援兵力均不足。

3.气候对我华野作战不力

连日大雨滂沱,引发山洪,部队为山水所阻,未能及时渡河作战,延误了相当长的时间,也就延误了作战任务。炎热酷暑天气,部队连续夜晚行军、白天露宿,过分疲劳,有部队20多天没干过衣服、被子,连弹药都弄潮了,这自然增加了华野的作战困难。

4.华野“三人团”的内部分工,不完全符合华野战时需要

如上文所述,既然副司令员粟裕负责华野的战役组织、指挥,理当负责整个华野的战略设计、规划。粟裕军事上要承担全部华野指挥责任,又不拥有华野完全军事指挥权,如同穿着小鞋跳舞,难哪!这种情况,中央后来也意识到了,1948年粟裕向中央提出华野一兵团暂不过江建议被采纳后,中央基于对粟裕战略、战术才能的全面认可,从1948年5月起,把华野军事大权全部交粟裕全面负责,粟裕全面开挂。

5.我方情报有严重失误

胡琏11师驻南麻,早已筑牢2000个地堡,我方情报显示胡琏工事未成。此情此景,像主席遵义会议后重掌兵权,在土城想围歼郭勋祺部的翻版。土城战役时,我军得到情报:敌军就川军郭部四个团6000人,实际为6个团一万余人,还有后续部队,而且装备精良,战斗力强。结果朱总司令上了前线,陈赓的干部团也上了一线,红军才转危为安。

两场战役失利后,给华东野战军造成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整个部队的士气十分低落,对粟裕的军事指挥能力有的人提出了质疑。客观来说,华东野战军在进入战略反攻后,为了牵制各个方向的国民党部队,实行了七月分兵,七月分兵之后,粟裕手中仅有4个纵队的兵力,在用兵排兵布阵上受到了掣肘,很难像在孟良崮战役时集中五六个纵队,对敌人在局部区域实行绝对的兵力优势。在这种情况下,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依然希望歼灭整编第11师后再歼灭第8军,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确实不太现实。

1947年9月3日,粟裕作了《认清战局 改进工作 争取胜利》的报告,对南麻、临朐战役的失利,归结为以下三个原因:

1.把整个形势的可以乐观与当面情况的仍然严重混淆起来

由于对当面情况估计不足,过分乐观,就产生了轻敌的骄傲情绪,总想来个“空前的空前”。因为我们的胃口吃大了,歼敌几千人的捷报已无人要看,就像吸雪茄再吸黄烟那样无味。其实这时我们已经分兵了,我们过低地估计敌人,造成了某些错误。

2.有人反映,11师比74师强

其实不然主要是敌人构筑的工事多,在一个村子上就有三四百个地堡,南麻周围就有一两千个地堡。那他当然可以守一下,加上我们对攻坚战术--打地堡缺乏足够的经验,因而拖长了时间。如果我们再有三天时间,也还是可以打下来的。可是我们打援的部队不大得力,甚至在敌我相等的兵力下还堵不住他。这里得出一个经验:打据点必须有充分的物质准备和充分的时间,同时必须有充分的打援兵力,而这次我们在主观上是注意得不够的。

3.不可否认,这次天时气候对我们作战是有妨碍的

连日大雨滂沱,部队被山水所阻,不能及时渡河作战,延误了相当长的时间,也就延误了作战任务。再加上炎热酷暑,部队连续夜晚行军,白天露宿,过分疲劳,有的部队整整20天没有干过衣服和被子,连弹药也弄潮了,这自然增加了我们的困难。

谭震林指责粟裕“战略上问题不大,主要是组织指挥和战术上的问题”。陈毅当时也认同谭的意见。谭震林还特地给粟裕写了一封信,很直率地指出粟裕同志“军事上常常粗心大意,缺乏远见”“常常只看到一两步”“不能简单的以乐观来检讨,这样不能把问题搞清楚”。

粟裕于1947年8月4日主动发电报向毛泽东、华东局写检讨,请求处分。1947年8月6日毛泽东复电说:“粟裕同志电悉。几仗未打好,不要紧,整个形势仍是好的。望安心工作,鼓舞士气,以利再.战。”

同一天,华东局也发来一份与毛泽东电文精神相同的电报。文中说“20年革命战争中,你对党、对人民贡献很大。近两月来的战斗,虽未能如五月以前那样伟大胜利,却给敌以强大杀伤。近月来伤亡较大,主观上可能有些缺点,但也有客观原因。只要善于研究经验定能取得更大的胜利。自74师歼灭后,你头晕病,久未痊愈,我们甚为怀念,望珍重。”

陈毅在同一天发给军委、华东局的电报中说:“最近粟裕、陈赓等先后脱颖而出,前程远大,将与彭(德怀)、刘(伯承)、林(彪)并肩前进,这是我党与人民的伟大胜利。”又说,“我们对战役指导部署历来由粟裕负责。过去常胜以此。最近几仗,事前我亦无预见,事中亦无匡救,事后应共同负责,故力取教训,以便再战。”8月11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给陈毅、粟裕和饶漱石的电报,认为陈毅8月6日的电报“所见甚是,完全同意,7月几仗虽减员较大,并未妨碍战略任务。”

毛主席不愧为高超的领导人,在战役失利之后,没有像蒋介石那样,对下面的将领大加斥责,把所有的失败的锅都甩在下面的将领,而是耐心的鼓励下边的将领!军神就是军神!粟裕很快就从南麻和临朐两场战役失利中走了出来,几个月后就在豫东战役取得了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解放战争   临朐   战役   地堡   野战军   败仗   纵队   作战   国军   电报   我军   兵力   伤亡   蒋介石   部队   敌人   孟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