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没能开启大航海时代?

大航海以来,中国(明清)渐次衰落,而岛国英国崛起,中华文明之后遇到了西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颠覆。

从宋元开始就已经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为什么没能抓住500年前开始的这次全球海洋开发的机遇呢?

(海上丝绸之路 图源网络)

在传统历史教科书中间的答案比较简单,就一句话:“因为明清实行海禁,闭关锁国。”如果闭关锁国完全禁绝了海上贸易,那“下南洋”又是怎么回事?

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人、潮汕人清朝时期出海下南洋的也不在少数,那又是为什么他们没能帮助中国走向海洋?

全球秩序最早是由大陆帝国塑造的。1500年以前,世界秩序就是几个大陆帝国和周边小国的区域秩序拼装而成。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和汉唐之间没有明显的交集。

(图源网络)

像怛罗斯战役这种阿拉伯和唐朝争夺中亚霸权的战争,基本上是一战而定胜负。两国的权力边界很快就确定了下来。之后,就是各自遵从这种边界秩序。直到1500年大航海时代到来,全球秩序被海洋重新塑造。

大航海时代开启时,中国是啥样?

当时正值明朝,作为一个典型的中原王朝历来就面对着草原强敌的威胁。为了对抗草原上的强势武装,明朝不仅把首都从汉地南京迁到了边塞的北京,“天子守国门”,而且还重构了一套国家动员和治理的秩序。

(图源网络)

朱元璋发明了引凭制度。这种由国家发给百姓许可证的制度和旧的户籍制度相结合,中原汉人被更强力的管控,从而固定在土地上。

加上实施海禁,百姓迁徙和出海的难度成倍增加。从宋元就发展起来的海外贸易空间被迅速压缩,之后转变成了走私。海商被定义成倭寇,成为了罪犯。

当时的东亚海域基本上处于这种倭寇的势力范围之内,只不过倭寇有来自国内的,也有日本和琉球等国的。他们的大船上装载着火器,控制着北起日本,南到南洋群岛的整片海域。

(图源网络)

连官方叙事中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家族,干的也是倭寇的生意。这时候的东亚海域是有自己的一个区域性的海洋秩序的。初来的欧洲商人要服从于这个秩序。这是一种纯粹发自民间的海洋秩序。

但遗憾的是,这种发自民间的秩序没能扩展到全球,最终也在和陆地政府的较量中失败下来。中国的海洋力量没能获得官方支持,最终走向了与陆地政府对抗的命运,决定了后来的失败。

英国商人出海,后面有王室和军队的支持。商人和传教士只是打前战,王室和军队会替他们解决后面更大的难题。几波力量的结合,让英国有能力把自己的海洋力量扩展到全球。打通了全球的海洋,重塑了一套秩序。从而对东亚的海洋力量构成了降维打击。

(图源网络)

东亚的海洋秩序只局限在区域内部,没能走向全球,决定了这种海洋秩序不具有普遍性。因而东亚的海洋力量也就没能调动起全球的资源,没有盘活全球市场的力量。东亚海洋秩序成为了陆地国家的附属力量,在对抗中被绞杀。

要把东亚这种区域性的海洋秩序普及到全球,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航海技术和强有力的海军,同时需要一套重整全球市场的商业秩序和法律配套。

用法律保护产权,从而在完全陌生的国度之间建立一整套信用体系,以保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人还能互换资源。当然,这需要军队做后盾。这样就可以把贸易网络铺展到全球。这些是明清中国所欠缺的。

(图源网络)

即便当时的中国政府没有海禁政策,(事实上后来的海禁也打开了)也没有能力塑造一整套产权明晰的商业秩序来给自己的海商赋能。中国海商海外贸易的信用基础一直都是基于血亲宗族的。

比如,福建、潮汕人的抱团出海。这种抱团有隐形门槛,往往需要同姓血亲,或者至少是老乡。这样的抱团无法普及到不同文化和语言的群体当中,只能塑造起小范围的同乡会,而没有能力像英国商人这样重塑全球经济秩序。

(图源网络)

与此同时,他们也没能得到官方的支持。中国政府对于下南洋的商人一直都没有派兵支援。解放后,华人屡次遭到排华侵害的时候,政府也曾接一些华人回国。但动作仅限于保护国民。

中国的海洋力量一直都是依赖于大陆的。海陆力量没能很好地结合出一个具有普适性的扩张模式。直到西方人来了,也没能走出亚洲。


(全文完,图源网络,侵联删)



作者有话说

博主才疏学浅、漏洞百出,希望各位小伙伴留言提出建议、讨论。

如果觉得写得不错,那就点赞、关注或者“在看”吧,多谢阅读。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来自:微信公众号“合子的独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海商   中国   南洋   海禁   东亚   抱团   倭寇   帝国   英国   秩序   商人   海洋   力量   全球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