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河南人的粮,骂河南人的娘,坑河南人的娃

我是地道的河南人,80年代出生于豫东平原,因为格局和见识问题,无法从全局出发,高瞻远瞩,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只能片面地从一个河南人真实经历的一切,来证明河南人活的不容易。

关于“吃河南人的粮”

从我有记忆以来,我的五口之家,我的相亲,亲戚,以及活在豫东平原上一切的生灵,全都靠啃脚底下的一亩三分地为生。

农忙假大概是河南特有的一个假期,全国人民的中秋节考虑的是中秋去哪玩,去哪耍,河南人过中秋的时候,几乎是最忙的时候,秋收开始了。

棉花随开随收,芝麻收的也比较早,收起来还费力气,顶着秋日的灼阳,一颗一颗用镰刀割下来,扎成一捆一捆,扎堆晾晒,磕打,经过多遍手,最后才得到白花花的芝麻,最后做成芝麻盐,小磨香油,香气弥漫在村庄里。河南的小磨香油真金贵,因为得来的比较复杂,所以往往是自家留一部分吃,另外的,好多家庭会用来送给重要的亲戚,或者需要巴结的关系。这是拿钱买不到的好东西,当然用在最关键的时候。

90年代的时候收玉米也很麻烦,先是掰棒子,然后是拉回家,铺在院子里,平房上晒干,打成一粒一粒金黄的玉米。

至少有二十年,我再没有回到老家收过玉米,可是当时的经历犹如昨天。

90年代,电动三轮车比较少,全靠人拉的两轮车—架子车运输农作物,为了节省力气,家家户户会在大块地的地头平整出一块地,来晾晒玉米。

掰棒子的时候一定要穿上长袖衣服,一是防晒,二是防痒。焦黄宽大的玉米叶,像一把锯齿,玉米叶一扎,浑身痒的抓不下。人站在无边无际的庄稼地里,显得那么的渺小,茫茫然抬着疲惫的步子,向前,向前…

我们兄妹三个,有时就会偷懒,父亲就会说,来,咱们比赛,看谁先掰到头,奖励喝啤酒吃变蛋。于是无聊机械的干农活就变得积极而有意思,我们谁也不愿意落后。

干农活我是不怕的,我最怕的是田地里四处乱窜的蛇和癞蛤蟆,正在干着活,忽然就在某个犄角旮旯,看到一个癞蛤蟆,瞪着圆鼓鼓的眼珠子,盯着你,我会吓的惊叫。

父亲会在地头用玉米杆扎成梱,搭建一个茅草房,晚上睡在里面,看着玉米,毕竟这是一家老小下半年全部的收获。我和妹妹挣着抢着要睡父亲的茅草房,因为觉得像童话故事里的城堡一样,新奇而神秘,可以看到无边无际的星空,可以听到蟋蟀的虫鸣,农村的夜晚因此变得诗意。

晚上剥玉米的时候,父亲会一边用小机器刨玉米,一边给我们讲神话故事,我们一边用手剥,一边打瞌睡,再后来家里有了电视,就看着电视剥玉米,再后来有了打玉米机,就村子里轮流排队相互帮助打玉米。

收小麦也是一年中的大事件。

每一年收小麦都在高考前后几天。

90年代最开始的时候是用镰刀一亩地一亩地的手工割小麦,后来慢慢有了一个叫“麻虾枪”式的简易收割机,只会把小麦放倒,还要自己往回拉,晾晒。再后来就有了联合收割机,可以直接出麦粒,工序减了好多道。

印象里夏天收小麦最高兴的事,是听到卖冰棍的吆喝声,那是整个农忙季节里唯一的甜。家长给几毛钱,买上几根冰棍,吃一口,透心凉,吃完冰棒,棍棍都不舍得丢,还要在嘴里多含一段时间。

印象里还有一个波澜壮阔的局面,就是交公粮。

每一家收到新麦后,顶要紧的事就是交公粮。把家里收货的小麦挑颗粒饱满的,满满的灌几袋子,装上架子车,三更半夜就得起来,去镇上的公社交公粮。如果起的晚,就得排老长老长的队。如果交的公粮不合格,或者缺斤少两更麻烦,好不同意排上的队作废,从新回家挑最好的小麦从新排队。

我忘了是从哪一天开始,开始不用交公粮了。那个时候我才十来岁,我以为全世界的人要吃饭都要种地交公粮,我以为离我家40里的县城就是大城市了。

一亿的河南人,除了县城,地级市,省城的人,其余的记忆大概跟我差不多吧。

后来慢慢长大了,才知道河南是全国的粮仓。无边无际的黄灿灿的平原,一个农业大省,一亿人种的粮,供养了那么多城市。河南真的没有啥资源,家家就那几亩地,他们犹如大雁,夏收秋收的时候,集体回家忙农活,农忙完了,又着急忙慌的外出打工,散落全国各个地方。

如果用两个词形容我的父老乡亲,一个是“中”,一个是“赶紧”。

我着急忙慌的性格特别河南 。

农忙的时候,你不“赶紧”能行吗?一场雨浇下来,半年的劳动成果就会泡汤。

三伏夏天,你不赶紧抗旱行吗?眼瞅着刚长出头的玉米苗晒得奄奄一息,慢一点就会被晒死。

我父辈那一代,一说什么事,一般也会说,你赶紧干什么……,如果能从容,谁不想优雅从容。但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我的乡亲,他们甚至都不能从从容容地喝口茶,丢下手中的活,又匆忙忙另一件去了。

一个“中”代表的是河南人中庸的思想。凡事好商量。河南人大部分人都是好脾气,遇到啥事,商量商量就过去了,咋不“中”呢,代表的是河南人无奈的妥协。

后来我嫁到了中西部地区,才知道什么叫八百里秦川养懒汉,一个村上的好多妇女们,中午吃完饭,下午定时定点比上班都准点去打麻将。我不是说我的家乡人不热爱这项国粹,他们也会偶尔的打牌,但是农忙时 自家的活落下,真的会被乡人笑话。

时隔多年,我忘记了家乡的老话有的物件怎么说,却依然会顺溜的说家乡话;我听了十几年的外乡之音,耳熟能详,却从来不会说一句,我依然觉得我孤独地生活在别人的城市,这里没有我熟悉的人和地方。我的豫东平原上的家乡是贫困县,但是这里的人生生不息,勇敢又热烈地活着,一辈又一辈,从古代的必争之地,到现代的中国粮仓,一棒一棒地接过历史的使命,养活自己,也养活别人。

骂河南人的娘

小时候看过一本书,《河南人惹谁了》,具体说了什么已忘记,就住几句顺口溜,

十亿人民九亿骗,河南人民是教练,总部设在驻马店。大意如此,河南人名声在外,似乎不太好。

十年前我结婚的时候,跟老公去秦镇家具城买家具,我一听老板的口音,就特别亲切,像我老家的,一问,老板说,俺是安徽滴,因为跟河南交接,所以说话跟河南人一样。后来我跟老板聊天,我说我就是河南人,老板才无奈地说,没办法呀,都是为了做生意,其实俺也是河南人,但大家对河南人有偏见,俺没有办法了才说是安徽滴。

那个时候我才意识到河南人太难了。

人家说物以稀为贵,河南人是太多了呀,所以变得不主贵了。

早上买早饭,油条胡辣汤,河南人做的。

中午餐馆吃饭,河南人开的;

晚上菜市场买菜,又是河南人。

在大街上找个装窗纱的,做防水的,磨剪子的,收破烂的,开大货车的,送快递的,还是河南人。

河南人无所不在。

你遇见的十个人里,有一两个可能就是河南人。

我们村子,除了事业编制的公职人员,80%的年轻人都背井离乡,在外面讨口饭吃。

有的年轻人自己买了大货车,长年累月来回跑运输,得严重的职业病,痔疮。

很多中年人人,外出去各企业上班好多年,慢慢的在企业熬到中层,终于把孩子老人接到身边,在他乡团聚。

有的妇女,去嘉兴,宁波这些地方做服装,孩子留在老家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很多孩子被送到私立学校,觉得给孩子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但是缺乏了家庭的温暖。慢慢的孩子大了,缺乏父母的管家,暴露出新一袋的问题。

有的人,运气不错,在外面的城市置业安家,但是仍然会觉得自己是融入不了城市,回归不了家乡,灵魂漂泊着,有些许的孤独之感。

很多女孩,嫁到了外地,再回老家,已经是好多不认识的陌生面孔。

有的人在外面的城市做一辈子的防水,然后回老家盖很气派的院子房子,一年住几天,然后又匆匆踏上他乡的列车。

从新疆,到山东;从海南,到东北,到处可见河南人奔波的身影,无处不在。

不是所有的河南人都是骗子,只是因为人多,概率大,如果把个体看成共性,就是偏见。

我所认识的大部分的河南人,热情,能吃苦,嘴上苦笑着,点着头说着“中,中”,中庸地苟活于世间。

河南人收破烂的特别多,所以有段子说丢的井盖都是河南人偷得。

河南人从事商品制造业的也特别多,所以有段子说河南人造假。

河南人在中国人眼中什么样子,就是中国人在外国人眼中的样子。

辩解有用吗?河南人用更多的吃苦耐劳默默改变世人的看法。

“坑河南人的娃”

河南人特别热衷于生娃。

我父母那一代,母亲兄妹7个,父亲这边兄妹三个。姥姥姥爷活着的时候,有一年的冬天,我们张罗着拍了一张合照,大大小小集合了近40口人,相当于一个班级拍了一张大合照。

我那一代,家里大部分人都是兄妹三四个,有的家里,为了拼一个儿子,连生五六个姑娘也不放弃,一直生到儿子位置。河南人对儿子的执念太深了,毕竟,每一家都是有几亩地可继承的。

我们家兄妹三个,生我妹妹的时候,家里的牛被计划生育大队的人拉走了。很多家庭被罚款,扒房,也挡不住,东躲西藏生孩子的热情。

宋丹丹演过一个小品《超生游击队》,河南人看了,很多人有共鸣。我是亲身经历过的,那时候,一说计划生育大队的下乡来检查了,好多怀孕的妇女就往庄家地里躲。

到了当下,河南人生孩子的热情仍然不减当年。我妹妹生活在老家的县城,身边的伙伴都是两个孩子,她自己养着一个儿子,肚子里怀着一个,一直鼓励我赶紧要一个老二吧。还我一边听着,偶尔相信,偶尔动摇。我朋友,也生活在老家的县城,生了两个儿子,还没耽误自己的工作,家庭工作安排的井井有条。

我的同学,有一天给我说家里添了个老三,是个儿子,一脸骄傲。我吃惊地听着,我知道他已经有两个女儿了。

国家到处鼓励适龄人群生孩子,很多年轻人开始晚婚晚育,少生孩子,追求更有品质的生活。只有河南人,一如既往,热衷于生娃。在全国人口负增长的时代,河南人最重要的贡献就是生孩子 。

我觉得,河南人更愿意要孩子,一方面是骨子里求的安全感,因为人生可倚仗的真的不多,生孩子,成了一种精神寄托。另一方面,河南人敢于担当,有人有地有粮,是一个地区及至一个民族,能顶天立地的勇气与骨气。

我读高中的时候偏科严重,数理化学的马马虎虎,文科学的还差不多,以至于高考参加了三次,最后500多分的成绩上了个西安的大专院校。我后来常常做噩梦,高考的时候卷子没写完铃就响了。我知道,那是我没能考上更好的大学,是觉得命运的不屈,以及没更努力读书的自责。我觉得好多河南学子那个时候肯定如我一样,想的更多的是为什么自己不更努力一些,而不是埋怨外部世界的不公。

我和我的陕西愣娃老公一交流,人家考了400来分,跟我读一样的学校。因为高中多读了两年,最后是大龄女青年找了个同级却小两岁的弟弟做老公,后来没少闹笑话。

有一年我爸生病,因为疫情管控,一次不让陪那么多家属。我要进去,我老公也要进去,护士拦着,说,你弟弟进去了你就不能进去了。我擦,我老的有这么明显吗?

我们聊天,我说我们高三的时候真苦,早读5点多起来.光高三16个班级,早上跑步的时候操场上黑压压的都是人头,数也数不清。晚上上晚自习上到10点。

我老公说,我们就没上过一天早自习晚自习,天天下了课就一件事,踢球。

是的,河南的考试努力那么多,最终结果并没有好到哪里。

后来,我女儿的户口变成了610开头,是很凑巧的事情,没有刻意逃避412的身份证,遇上了就遇上了。

关于龙子湖大学城,我不了解,我没有在郑州呆过,我不了解那个城市。但是经历是一样的,如大多数人经历的一样。

我曾经畅想过这样一种生活,我们每个河南人都不用背井离乡,我们都正常地生活在豫东平原上,在一个乡镇,或者一个县城,有医院,学校,工厂,农田,电影院,银行,商场,现代化又是农耕文明的小城小镇,找一个熟悉的人结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一个不大的房子,布置的很温馨,有清风,有明月。周末的时候可以和孩子,亲朋好友聚一聚,喝茶,喝酒,打牌,唱歌。空气里有风吹麦浪的香甜,也有轰鸣汽车的混浊,安静又喧嚣。

我们不再是他乡城市里怯怯的孤独的寄居者,我们是这片土地上堂堂正正的主人。


如果每个河南人都能在自己出生的土地上安居乐业,谁愿意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寄居他乡?

我是买房小曹,从豫东平原的田间地头,走了很久很久,读了十几年的书,跨过县城,途径周口,郑州,洛阳,三门峡,过潼关,终来西安。在西安,买房卖房的事都可以找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河南人   豫东   公粮   农活   河南   兄妹   小麦   县城   平原   老家   玉米   家里   儿子   孩子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