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疫情之下,93岁高龄的许倬云先生与中国的青年才俊在线上进行了十日的谈话,将谈话的内容整理之后,出版了《许倬云十日谈》一书。

上一篇笔记 | 许倬云十日谈(上):门时时在换锁,你不能只有一把钥匙中,笔者分享了书中总论与第八讲的精彩内容,主要包括面对混乱之下的世界、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等宏观问题内容。

本篇将分享书中所剩下的其他内容,包括“中美争端”、“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人工智能”等稍具体的议题。当然,对书中所摘录内容,为笔者以为有价值者,包括但不限于经典警语、重要论断、理解框架、批判反思等,不少论断因学识浅薄或尚难以理解,但不妨作为思想的资源或素材,暂记之。

文厨先生说:做一份自己热爱的工作,能够让一种文化和学术大家的思想照耀自己以及这片土地,就是幸运。

我愿将自己收获的幸运与感动,分享给大家。


第一讲:疫情恐慌下的人类社会

1.变动的世界没有权威存在

每个人接受的讯息、意见不一样,消化程度也不一样,怎么样把差异和分歧综合起来,去找更多的共同理想?

过去的空间叫场,第一空间是点,第二空间是线,第三空间是立体性,如没有复杂的空间想法,多维空间、N次空间的安排就没法处理。不同空间相碰时,扭曲、纠缠到没办法用简单的几何学去解决,必须要从多样变化的空间去想,其复杂程度可以追寻到无穷大。

2.黄河是黄色的,是艰苦的;长江是绿色的,是快乐的。


第二讲:中美争端下的世界格局

1.大社会的“interact”——撞击、纠缠、困扰、混乱

各种共同体互相连锁在一起,两个系统、两个共同体撞击在一起,两种不同压力、吸引力的搅乱,造成新的混乱,在波峰波底之间来回震荡。这种不同社区、不同共同体之间互相的纠缠,让信息回馈更加及时、频密的同时,也造成许多困扰和混乱。不同的经济体之间本来可以顺畅地互动、合作、共赢,却变成错误又荒谬的纠缠。

2.中美争端的现实情况

中美之间的冲突超越了经济制度、经济发展,延伸到所谓意识形态、组织方式,延伸到所谓各国的立国信仰上,为什么一个国家的立国信仰,另外一个国家需要模仿?“最好的支柱”永远是不断变动调整的,没有一个“普世的”“最好的支柱”永久存在。

3.中国的天下国家

逐步以同心圆为中心的扩散,同心圆第一圈是中原的本部,第二圈是各省,第三圈是边疆地区、国界之内的少数民族,第四、第五圈是外国人的范围。

中国没有对外的仇视,只有奇风异俗的观察视角,“蛮夷之邦、习惯如此、不必管他”。


第三讲:日渐衰败的美国国家精神

1.美国的立国思想

到达初期,需求自由和平等。自由,不受约束的自由;平等,人与人之间没有贵族、贫贱的界限。

建国阶段,新移民的建国精神要不要加以约束?群体之间如何共同协定国家的公共事务?以宪法为依据,最后争取人的自由和平等。在国家政权之下,保留宪法约定的一些个人自由。

2.两股力量的较量

资本支持的大财团的力量,老百姓、劳工支持的以罢工权利来对抗的劳工的力量,谁大?法律上,两个群体得到的发展机会是不是一样大?如何面对和处理这个问题,攸关公平和平等。

3.美国的立国精神

每个人有开放的自由、迁徙的自由、表达自己思想的自由、和行为的自由。

4.新的力量与变量

科技文明的出现,科技逻辑、生产逻辑、物理逻辑、宇宙现象的逻辑,提供了更多思考的角度和层面。在资讯社会,资讯交流的手段不断改进、资讯的输入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科技使人掌握自然的力量进一步增强,那科技的力量是否能支配人类本身的理想?

5.心灵上的安顿比生产、生活上的安顿和舒适更为重要。

6.东西文化面对差异的不同

中国文化中,承认差异是常态,同中要有异,异里面可以加入和发展出新的同,有差别就融合,就调适,永远在变;

欧美的信仰是一神到底、一圣到底,凡是差别就有冲突,不懂得差异可以调和,可以共存。(两种宗教的容忍度、接受异种的可能性、开拓的余地。)

7.嬉皮士——不重财富、地位、名声,重的是内心寻求新天新地以及解决内心困惑的自由和能力。相当于南北朝时期的清流。

8.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马是科学,车子是技术,期待有一天,“科”在前面,“技”在后面,“科”自己发展新的领域,如外层空间、宇宙、量子力学,不管有没有工业上的需求,甚至可以超越牛顿、打败爱因斯坦,这个趋向是矫正美国的最好的方向。

9.新旧融合、地区之间的融合,驱使创造共同的人类文化。

从现实中找路走,不要从神的假定中找路走。未来唯一的出路,要在经济交换、文化交流互通的网络上建立新的理想。国家不是终极阶段,国家是中间层。不要拿国家摆在前面,而是不同主体组建的世界团体摆在前面。

10.修己以安百姓

《论语》中,大同是先修己,修到可以帮助人家的时候,修己安人,修己安民,最后修己安百姓。这个理想是没有尽头的,永远向外有无穷的扩充余地,向内有无穷深的深处要去自我调节、探索。

11.政治制度的“成住坏空”

每一种政体都是为了呼应时代需求、解决当代问题设立的,后来的人过分地坚持同样的方式就容易变得僵化。佛教的“成住坏空”是世间事物的基本逻辑,"成"是一个朝代刚起来,“住”指发展到成熟,“坏”是开始衰败、分崩离析,“空”即结束没有了。

12.天下世界没有最后的终结,最后的终结还要考虑人的因素。

不要理想地认为将来有东西可以完全代替什么,只有演化,只有无穷地追寻、改变,和因此而呈现更多的选项。好的制度要留下可以改变的空间,不要把改变的空间塞满了,要保留一定的余地调适自己。没有完美的境界,但要有试探的空间。try it and improve it,这样才有活下去的可能性。


第四讲:美国国家组织活力正在丧失

1.当前美国社会,缺少多元之下彼此刺激的现象。

特朗普想要关着门过一个安乐的日子,认为有了完备的制度,不需要再改变什么,不愿尝试新的变化,不去检讨自己的社会问题,曾经移民带来的多元性变成“拥挤”的压迫感,没有了见贤思齐带来的良性刺激和自我激励。

没有完美的制度,只有不断更新的制度。

加入一个东西原本可以转化、改变、调整适应,那么它发展到尽善尽美之时,就是它死亡的时候——不能继续改变,不能转化成新的东西了。所谓的“改变”,一个是在于适应变化的能力,另一个在于自省的能力。

生物演化(biological evolution)——“开展”,碰到新的环境就要采取新的策略、发展新的制度,不是一站一站地往前面的目标进行。对动物而言,就是要发展出新的特性、能力适应新的环境。这种演化是没有尽头的,并不是说演化中的后一站必定高于前一站。

2.证券市场的混乱

债券是借钱,证券是投资,其涨幅和跌幅是倒过来的。如能在市场收拢足够资金,就不用借钱,债券跌价时是证券涨价时,在证券跌价时,是借钱来过日子,债券就涨价。资本市场看似有涨跌,但背后是被操纵的,没有真正的新水进来,污水出去,或是更多的水拉高。

3.中国文化的最大本钱——中美知识分子的不同在于,中国知识分子重视知识、重视理想,知识分子是为用自己的理想去帮助社会其他成员一起走到理想的大同世界而工作,即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学人传统,而美国的专业人员是为了挣钱。

那当代社会,还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吗?

许先生相信总还有一些有理想的人,愿意以天下为已任,但这种人要先处理好自己的内心问题,明确自己工作的目的,是为让自己的心有安顿的地方。

这些人不断想问题、提出问题,一代接一代的人对其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思考、研究,宁肯死也要背着担子往前走。

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希望和最大本钱。

4.中国的网络

中国的道路网络将各个地域拴在一起,除此,还包括思想流通的网络、观念转移的网络、商品流转的网络、人才周转的网络,基本都是一个逻辑链条。中国的特殊点在于,社会、经济、文化、人才都用一个大的网框在一起,有此网络,中国不会散。


第五讲:当今世界的领导权在哪里?

1.中国传统的“天下观”与列国体制的“霸权观”

中国文化的同心圆结构,从个体本身,到家庭、乡里、国家乃至人类全体,一层层重叠套在一起,不希望有霸权与王权,王权的最高境界,是没有王来决定国家的秩序,而是老百姓自己来决定,由天然的秩序来决定。这个大同世界里,没有里、没有外,没有大、没有小,整个世界统一在一起,令人各尽其能,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霸权观里,有一个领头的,各处的资源只能按照霸主的意愿分配。

2.天命是什么——老百姓的支持!

百姓的支持本身是一面镜子,反映了天给君主的使命。这个天命是宇宙化的、道德意义上的,君王有资格抚恤老百姓,安定国家内部的秩序,确定一些事务的合法性,这样天下秩序就能不断地容纳新的族群进来。


第六讲:全球化的市场经济,能持续存在吗?

1.当下美国的噩梦

柏拉图:共和国最理想的状态是由”睿智、聪明、正直“的领导者领导政府机构,此机构最佳的情况是反应全部的民意,而全部的民意不可避免地分为上、中、下三等智慧,这三类人的知识能力有很大差异。民意的结果,会因为有人有意操作、煽动而发生偏移、扭曲。

2.美国称霸全球的三个基本面(高科技、美元货币、军事力量),其中两个受到冲击。

经济全球化后,美元因为周转,必须高度国际化。资讯全球化后,军备上的优势,不一定能平衡军事上的优势,或平衡其他短期需求。

3.对中国的一些劝告

中国的”厉害“是花了本钱的,也要防止停顿,还要防止国际上被人堵塞。倒行逆施只是暂时现象,云过以后,天上还是明月满空。没有一个种族有先天性的优秀,优秀是文化的优秀,不是人种的优秀。一个地方的优秀,同时意味着其他地方的缺点。印度有非常优秀的人口,但其优秀是建立在贱民阶层连基本的生存都不容易保障的情形之上。

4.人工智能时代的特征

学校的教育,要更多地讨论怎么利用信息,而不是被信息所利用。人与人之间的信用、信誉、信任,不能再靠当面握手谈话来识别,而是靠对过去的信用自动化的核实和核对。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会逐渐减少,人与自然的结合是经过人工智能的分析,而不是直接经由情感智慧得到。

5.双循环政策

将来内循环和外循环之间要有华人循环,这个群体力量不要小看。把海外华人世界与内循环套叠在一起,对双方都有利益。”一带一路“应该作为全球的公器。


第七讲:新技术、人工智能与人类的未来

1.大数据的优势

将大量数据聚合在一起加以分析,可能更接近真正的逻辑,更能寻找到是非、对错或因果的关系。

2.人工智能与人的智慧的差别

智慧的三个部分——知、情、意

知识——靠直觉引申出来的认知;

智慧——经由对知识的理解,引申出来的方向、角度上的考虑;考虑的方向有许多不同,可能是很主观方面的事;

意志——在许多可能性里,选择一个做出决定付诸实践,而决定要靠自己选择的标准、尺度和方向做出判断。

3.人工智能的主观因素

大数据的界限在哪里?需要涵盖多长时间段的数据?测出的方向,能涵盖住多大范围?

此外,如何处理资料的不足,处理资料品质之间的差异,也比较困难。搜集太大数据后,如何将资料所含的错误摘出来。

4.人工智能如何辨别

现代智人(homosapien)——homo是人类,sapien是分别、辨别、决定,homosapien是有辨别能力的人种。

辨别能力,如何落实在人工智能上?会有怎样的挑战?首先体现在从知识到智慧、到意志的三个步骤。

佛教对“知”——从开头就怀疑知识和感觉,认为感觉有很多错觉、幻觉混入形成,并不是直接、客观的观察。人们吃进去酸甜苦辣咸,每个人的感觉都不同,都有不同的喜恶。从酸甜苦辣咸种种感受建构起来的智慧,就更有差异。

《华严经》:人间有无数的智慧,像无数的天地一样。无数的天地和智慧之间,我们如何做取舍?一个人的意志、一时的、将来的、过去的意志,如此种种,很难做决定。单纯的知识获取,对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佛家的意志是只求慈悲。

道家庄子:七窍开而混沌死,开了窍的混沌,眼睛、耳朵、鼻子、嘴巴都开了,能看、能听、能感觉,可混沌就不再是混沌了。大数据处理信息的模式,如同庄子所说的“混沌”,有自己的错误、有自己的偏差,偏差错误是否必然存在?

5.人工智能发展上,中美之间的比较

中国的长处在于可以用大量的人工输入数据,而短处在于问题意识,能否提出有价值、有突破性的问题供人工智能分析、处理。媒体新技术的进步是市场驱动,而中国的驱动力很大一部分在于公权力。

人工智能的发展,不能剥夺人脑寻找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人工智能的智慧与人的智慧之间的区别:人的记忆存储量更大,分析和联系资料的能怎样谈青年:再读《把自己作为方法》,记下这20个问题力更快、考虑问题更周全,不能希望人工智能成为超人类的“人类”。

6.人工智能大数据在社会生活方面的交集应用

中国古代,政府分析中使用大资料是家常事情,每一朝的正史都有志书(地理志、食货志等),将有关生产能力、收税条件、消费项目等资料记得清清楚楚。

大数据搜集起来不难,建立关联也很容易,问题是如何存储数据?而且要将资料处理得整齐划一,可以用于计算。选什么材料,问什么问题,这些跟日常生活很有关系。

7.大数据与个人隐私问题

真正大数据算出来的,不属于任何个人,而是属于人群。

个人的问题是个人私人的问题,大数据的“大”就在于超越私人,得出的是群像、通像,不会有特别的倾向,不会针对某个个人平时的行为用大数据分析。因此很难牵扯到个人本身的基本权利,但使一个阶层的群体受到损伤的情况或许会发生。如大数据算出某种产业不赚钱,可能是几十万工人的失业。

人的因素拿走之后,人工智能还算不算智能?需要另外一次改进数据运算方式的革命。

精彩推荐:

上课笔记 | 王德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渊源与中国精神的重建(全)

怎样谈青年:再读《把自己作为方法》,记下这20个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中美   人工智能   美国   中国   逻辑   差异   人类   智慧   力量   理想   能力   自由   国家   数据   空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