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堤黄河,1938年蒋介石到底淹死了多少日军?说出来你也许不信

炸毁黄河大堤

抗日战争爆发后,面对中国军队节节败退的颓势,走投无路的蒋介石下达了一个惊人的命令:炸毁花园口黄河大堤,用黄河洪水阻挡日军的脚步。

对于蒋介石的这个行为,至今人们对其的评价都十分矛盾。有人认为蒋介石是为了阻碍日军的侵略,实属无奈之举;也有人认为蒋介石的这个行为没有对抗日起到作用,反而害苦了黄河流域的百姓。那么,蒋介石的这次决堤黄河,究竟淹死了多少日军?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1938年,此时距离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已经过去了一年,华北的京津冀地区基本已经全部沦落为日占区,中国军队面临节节败退的窘境。雪上加霜的是,华东地区爆发的淞沪会战中,百万中国军队依然无法阻挡日军西进的攻势,此时中国正面临来自华北、华东两个方向的夹击,形势极其危急。

蒋介石面对眼前的这个烂摊子,压力自然是很大的。日军在夺下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后,下一步便是进军徐州,打通与华北日军的联系。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蒋介石部队的将领们勾心斗角,导致60万中国军队在徐州会战里再度吃了败仗,此时整个中原地区仅有河南还没有沦陷。

眼看军事上阻止日军攻占河南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了,蒋介石决定听取陈果夫“以水反攻制敌”的建议,用黄河阻挡日军的脚步。就这样,在6月4日,国民党第20集团军开始炸毁花园口黄河大堤。伴随着巨响,汹涌的黄河之水顺流而下,向下游流域冲击。

对日军的效果

但蒋介石走投无路的炸堤举行,已经被驻扎在黄河下游的日军预先发现了动静。得到情报的日军第14、第16师团赶紧凭借军用卡车紧急撤离黄河流域。不过,由于当时黄河流域天降暴雨,因此日军的车辆有不少陷入了泥泞之中,因此黄河的洪水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杀伤了日军。

汹涌的黄河从花园口东南泛流入贾鲁河和颍河,淹没豫、皖、苏三省44个县市,少部分日军被这次的洪水直接冲走。但大部分日军还是凭借车辆的机动性逃离了洪水区域。

据日本战史资料《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记载,黄河洪水爆发之后,日军出动大量战机对困于洪水中的第14、16师团进行补给救援工作,最终日军的损失人数为7400余人。黄河决堤后,原本被视作下个目标的河南郑州被日军放弃,武汉会战的时间也被拖延了三个月

从这个角度来看,花园口决堤对于日军的杀伤效果相当一般,以酿成天灾的代价,也只不过歼灭了几千名日军。它最大的意义并不是歼灭日军的人数,而是打乱了日军的进攻战略,为武汉会战争取了三个月的时间。至于这三个月的意义有多大,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这也是人们对蒋介石炸堤黄河看法不同的问题所在,大家很难判断这个行为究竟有没有对抗日起到重大的效果——尤其是武汉会战最终以惨败收尾的情况下。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蒋介石的这次炸毁黄河堤坝,受灾最惨的还是当地的无辜百姓

掩人耳目

在决堤任务执行前,国民政府预先通知了附近民众逃难的消息,平均每人发放了5元的现金用于补偿,然而,蒋介石由于担心炸黄河会让自己成为历史上的罪人,留下历史污点,因此并没有对民众宣布实情,只是在公告里宣称日机多次轰炸黄河大堤,恐有决堤风险。

这样的说法降低了民众的警惕,人们都认为尚有一定的时间准备逃难事宜,然而,当时距离炸堤其实只剩下短短3天时间了。当汹涌的黄河洪水从花园口倾泄而出时,下游仍有至少80万民众尚未完成逃难,而他们就这样成了蒋介石的弃子。

此外,下游民众多年的泛洪经验也和这次花园口决堤相差甚远。在民众的经验里,黄河即使泛洪,水位也不至于长期退不下去,过一段时间便可以恢复原状,因此大家逃难也只是逃到了高处,并未离开家园。

结果谁也没想到,蒋介石炸毁的大堤十分彻底,黄河此次泛洪后根本没有退水的可能性。在土地被淹的情况下,黄河流域出现了恐怖的饥荒潮

1938年,国民政府黄泛区赈灾专员罗震调查后得知,当初泛滥的黄河洪水一共造成30万百姓伤亡,此外整个黄泛区的饥民已经超过140万人。数以百万计的百姓在这次花园口决堤中失去了家人与家园。

对于这件炸毁黄河大堤的行动,蒋介石要求各部严格保密,绝不能泄露机密,并且对外坚称是日军炸毁了大堤。直到国民党当局败逃台湾几十年后,在20世纪80年代,他们才解密了当年的文件,承认了这个事件的始作俑者,正是蒋介石。可见,即使在蒋介石自己看来,炸毁黄河大堤也是一件绝不能承认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黄河   日军   黄河流域   蒋介石   花园口   华北   节节败退   徐州   大堤   武汉   洪水   下游   汹涌   民众   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