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一定逼孩子养成这4个好习惯,越早越优秀

我们常说,习惯决定命运,对孩子来说,儿时养成的好习惯,对他的一生都有决定性的意义。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


拉开孩子差距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从小养成的各种习惯。


孩子6岁前,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


这段时间他对一切事物都特别敏感,是养成良好习惯、学习启蒙的“最佳时期”。



一个好习惯能成就孩子,一个坏习惯则能伤害孩子。


孩子6岁前,家长一定要逼孩子养成这4个好习惯,他会感激你一辈子。


独立自理的好习惯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孩子是家庭的中心,数个大人围着孩子转。


孩子除了学习,什么都不用操心,往往导致孩子缺乏自理能力,更没有做家务的习惯。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3-6岁是一个人心智发育最快的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大脑、性格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这段时间内形成的习惯、性格对人有终身的影响,良好的习惯将奠定孩子一生发展的基础。


1978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获得者齐聚巴黎,有一位记者问物理学奖获得者卡皮察,


“在您的一生中,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里学到的?”


他说:“我个人觉得,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不是在大学,也不是在实验室,而是在幼儿园。”


他继续讲到,“在这里,我学会了很多,比如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


饭前要洗手,饭后要休息;答应别人的事情要做到;哪里拿的东西要放回原处……”



幼儿阶段是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段,一个人只要养成好的习惯,将一生受益。


所以,6岁前在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绝佳机会的时候,家长绝不能过度溺爱,事事包办。


当孩子有了一定的自理生活能力后,不仅能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更能成为孩子以后在社会中赖以生存的根本。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呢?


首先,让孩子养成自理的意识。


孩子3岁之后,自身能力达到了,就要鼓励他自己做事情,如穿衣服、叠被子、整理个人用品等,都应让他自己来完成。



第二,多让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比如打扫卫生、洗衣服、洗碗、做饭等。


家务活长期以来都被大人们“包办”,孩子很难有机会体验到做家务的乐趣。


会做家务的孩子,往往独立性、自理能力更强。


有些孩子,在进入蒙氏园一年之后,还对日常生活区的工作感兴趣,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孩子在家中没有练习的机会。


第三,要有足够的耐心培养孩子。


开始时孩子的动手效果也许会不太理想,甚至会出现帮倒忙的现象,家长要容忍孩子从“不会”到 “会” 的渐进过程


家长做的越多,孩子的依赖性就越强,导致他们的自理能力也就越来越差。



正如蒙台梭利博士所说,我听了就忘记了,我看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


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在其能力范围之内,就应当让他自己去做。


学会物归原处的好习惯


蒙台梭利教学中,无论什么工作,都有一项重要的原则:归位,即物归原处


哪里拿的东西用完之后,放回原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好习惯。


很多家庭,在有了孩子之后,客厅、卧室到处是孩子的玩具、绘本,杂乱不堪;


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家长和孩子没有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



我们知道,秩序敏感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期。


孩子对秩序的敏感性一般从1岁半左右开始出现,到3岁的时候达到最高峰。


记得果果1岁半的时候,对物品应放的位置、做事情的顺序,都有一个非常严格的要求。


在一次跟她一起做手工的时候,我随手把剪下来的纸片放在桌子上,她看到了就用稚嫩的小手捏起纸片,放到垃圾桶。


在她的记忆中,不能用的物品,就应该放到垃圾桶。


还有一次给她喝酸奶的时候,我发现她喝完的酸奶盒子跟我们的有一点不一样。


我们大人喝酸奶的时候,吸管都是随便一查,拿起来就喝。


但果果每次都把吸管,从带有商标的圆圈中插进去,有一次她自己尝试了几次没把吸管插进去,让我帮忙。



我没想那么多,像往常一样随便将吸管一查就给了她;


她拿到酸奶后,一皱眉头就不高兴了,自己又把吸管拿出来,努力朝着那个“圆圈”使劲插进去……


孩子对秩序的敏感性,各有各的行为方式,有些行为在家长眼中可能像是执拗或特殊的癖好。


这个时期,家长若能进行正向的引导,巩固孩子的秩序性,让孩子学会物归原处,就能养成一个好习惯。


别看这个不起眼,看似较真的小习惯,若能坚持,它能使孩子身处井然有序的环境中,当然也就解决了家庭生活空间凌乱无序的大问题。



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对孩子来说,规则就是界限,就是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


2岁开始,孩子的自我意识敏感期来临。


这个时期的孩子慢慢走向独立,有了自己的“想法”,虽然看起来有点叛逆,但也恰好是开始建立规则的最佳时期。


这个阶段孩子也会对身边发生的事物以及顺序,都会有一定的追求和要求。


如果父母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环境,并且采用不同的方式去让孩子产生规则意识,孩子能养成良好的秩序感和规则意识。



对于0~6岁的孩子,应建立哪些规则呢?基本三点:不伤害自己、不打扰他人、不破坏环境。


为孩子设立六条基本规则:


1. 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2.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

3. 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4. 玩具和所有公共用品,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5. 不可以打扰别人。

6. 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做事情专注的好习惯


孩子的专注时间,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


一般3-6岁的孩子,对感兴趣的事情,专注力可持续10分钟左右。


所以,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安安静静的坐在书桌前看一个小时的绘本,就不太现实,也不符合孩子发展规律。


孩子的专注力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被保护”出来的。


当孩子专注于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请不要去打扰他们,尤其是这2个时刻。



1、孩子正在观察的时候。


0-6岁阶段的孩子,天生就是一个好奇家,他们的眼睛善于捕捉生活中成人眼中遗漏的美好。


在成人眼中最为平常的事情,但在孩子眼中就变得非常有趣,充满了无限魅力。


有时候家长会发现,孩子能够自己一个人安静地盯着地上的蚂蚁观察半天;


或者手里拿着一个娃娃看了好久,还跟它对话、讲故事。


在孩子的眼中,他身边的一切,无论是有生命还是无生命,都充满了灵性。


你以为孩子是在做无聊的事情,其实孩子是在观察这个世界,他就在这个看似无用的观察过程中养成了专注力。



2、孩子做自己的事情的时候。


我们经常鼓励孩子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要自己做。


可是,现实生活中,当孩子正在做自己的事情的时候,家长总会时不时地进行干扰。


当孩子在家中玩积木或进行其他活动的时候,家长应尽可能站在相对固定的位置注视孩子的活动就好。


不要不停地在孩子身边穿梭,一会让他喝水,一会让他注意安全,更不能不大声地呼喊他们的名字。


蒙台梭利博士说,“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



记住一点:静静地待在一旁就行,观察孩子,当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他自然会寻求帮助。


一个安静、简洁、舒适的有准备的环境,能使孩子的专注力得到更好地发展。


乔布斯说过这么一句话:


“在你生命的最初30年中,你养成习惯;


在你生命的最后的30年中,你的习惯决定了你。”


事实上,一个人的性格和行为习惯培养最关键的时期是在6岁前。


好习惯,才是支撑一个孩子走得更远的根本。


在孩子小时候,逼孩子养成这4个好习惯,孩子会感谢你一生。



作为家长,请记住:


人生最重要的时期是0~6岁这一阶段,而并不是大学阶段。


因为,人类的智慧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而且人的心理也是在这个阶段完成发展并定型的。

*每日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成长交流平台,一个有内容、有深度、有温度的公众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习惯   孩子   原处   吸管   酸奶   专注   秩序   眼中   时期   家长   事情   规则   阶段   能力   东西   优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