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尺度!我对国产悬疑剧又有信心了

一个是喜欢拉小提琴的窈窕空姐,一个是婚姻美满的小提琴演奏家。

要放在琼瑶那,两人相遇,还不得整一出“怦然心动”?

可放在悬疑剧里,结局只能是“知三当三,人人喊打”。

女方为爱离职,并让男方离婚,结果命丧黄泉。观众和警官一致判断,空姐的死,演奏家脱不了干系。

然而,真相并没这么简单。演奏家并非那个痛下杀手、背情离德的衣冠禽兽。更刺激的是,其与妻子的开放式婚姻模式,扩大了犯罪嫌疑人的范围。

到底是演奏家被逼无奈,失手误杀情人?还是妻子怕丈夫离去,决定借刀杀人?同时,探案过程出现一个身形健硕的人袭警,而这个神秘人又与演奏家夫妇有着怎样的情感纠葛?

连环套式的推断过程,以及复杂的(甚至是非同寻常的)受、被害人关系,使悬疑剧《法医秦明之读心者》的剧情扑朔迷离。

同时,“看似是……,实际上却是……”的个案调查模式,不仅满足了观众“为反转而疯狂”的观剧需求,也点了题——

读心者,不仅要探究案件的真相,还要读出表象背后复杂的人心。

01·反转,是读心的必经之路

无论何时,悬疑叙事都侧重于两点:本格派推理(注重案件分析、逻辑推理),与社会派推理(强调案件背后的人物作案动机以及社会问题)。

结合当下国内影视创作环境以及观众的接受偏好,社会派分析比本格派推理更吸睛。

拿去年两部质量还算上乘的电影《不速来客》《扬名立万》举例:前者层层反转,逻辑严密;后者对娱乐圈乱象、强权思维加以抨击。结果,《扬名立万》以9.26亿元票房以及破圈的口碑,碾压《不速来客》(票房仅6732.8万元)。

或许正如电影《误杀》男主人公李维杰所说的那样:“当你看过1000部电影,就会发现,这世上没有什么离奇的事。”相较于拆解作案手法、探究死亡真相,以及层层反转的叙事策略,观众更易被角色的作案动机刺痛。

然而,严丝合缝的本格推理,以及必要的反转,会提高观众的观剧体验,这也是《法医秦明之读心者》能以社会反思、角色情感震慑观众的叙事结构层面的基础。

《法医秦明之读心者》中的每个反转,都涉及一个社会话题。

如第二个案件,网络主播自杀,第一类嫌疑人涉及网络键盘侠,暗指网络暴力事件。

接着,女主播疑似被生父虐待的信息,又将案件矛盾直指家庭暴力、女性安全等话题。

最终,女主播的摇滚男友强出头,又把矛头对准主流文化对非主流文化的偏见上。

再看第四个案件,病患小青华溺水身亡,矛头直指“有猫腻”的医生:高昂的手术费,患者家属负担不起;医生对真相有所隐瞒;平行蒙太奇将鬼鬼祟祟的医生与被绑女孩剪接在一起……所有细节都指向医患关系中“医”的那一方。

没成想,结局却是“患”的那一方出了问题:小青华的父亲因付不起医药费,转而怪罪医生帮得不够彻底,并挟持医生女儿进行勒索以换取治疗费。

升米恩,斗米仇。危难之际,再小的帮助,别人也会心怀感激;当他人觉得这帮助是理所应当,分外之举则变成了分内之事,一旦停止帮忙,感激会化作仇恨。剧中的医患矛盾,也因此转化成道德绑架的问题。

社会派推理也好,本格派推理也罢,其根本是推理悬疑,应有的逻辑性推断与扣人心弦的戏剧性反转不可或缺。

当探案过程反转,我们离真相越发接近,此时,真相便不再牵动你我,或者说,真相背后的作案动机与情感逻辑才更震撼人心。(经久不衰的《尼罗河上的惨案》,不仅惨在受害人员众多,还惨在最初的那个杀人动机上——为财杀人,又为爱同爱人殉情。)

02·人心,与他们背后的阶层指涉

社会派的、而非本格派的影视作品,更能获得观众的青睐。

粗浅地说,当下不少悬疑剧集都摸到了社会派推理的窍门,即剧情案件与现实社会话题相勾连。除了网络暴力、医患关系、校园霸凌、网络诈骗等社会话题外,两性问题更能为观众注上一剂“鸡血”。

此前,《猎罪图鉴》在女性犯罪上便尝到了甜头,而《法医秦明之读心者》也将女性安全、女性犯罪等议题摆在前列。此处,两性并非对立存在,女性既可以是被害者,也可以是施害人。

受男同学霸凌欺辱的女学生,与毁坏男性生殖器因而创造出变态怪物的骗婚女,被同等视之。正如偏执的母爱(秦明的母亲)与扭曲的父爱(电击杀手老张)一样,既可怖(杀尽天下网暴者)又伟大(为救秦明牺牲自己)。

得知老张与秦明母亲当年桥边的真相时,有种看神仙过招的感觉:极端的父爱、母爱,既是毁灭,也是拯救。然而,剧中其他角色多是些一念入地狱的可怜人。

这便是社会派的第二层含义:聚焦生活中可悲且无奈的人。正如《开端》的成功,不仅是时间循环的功劳,锅姨、养猫小哥、西瓜大叔、直播男等人的生活遭遇以及心理活动,也令人过目难忘。

《法医秦明之读心者》里的角色都比较极端且偏执。毕竟,人心是灰色的。即使是父母,也不是非黑(弃而不养)即白(为爱坚守),其内心依旧错综复杂。

父亲为救小青华,不惜绑架医生女儿;当父亲得知小青华救出医生女儿,父爱变成了愤恨与不解。不知儿子为何胳膊肘往外拐的父亲,下意识用竹竿溺死了自己的骨肉。

谭家明的《父子》,是枝裕和的《无人知晓》,都将父爱、母爱的极端面表现出来。父亲教唆儿子盗窃,被发现后留儿子定罪,自己偷跑;母亲不声不响地离开家,留年幼的子女们自生自灭,生死与否,无人知晓。

爱与不爱的边缘,被模糊化。正如人心的善恶,也被黑白稀释成一团黑白难辨的灰。

人心往上,是社会构成。小青华父亲的误杀,与其说是道德绑架,不如说是阶层差距下的心理扭曲(甚至暗示中产阶层的确无法通过喊口号,帮助下层解燃眉之急)。这便涉及社会派的第三层含义——社会阶层的现状

阶层是固化的,但不少人还抱着一丝幻想,即中产阶层以及中产思维会帮他们完成物质、权力,乃至精神上的飞升。

剧中第一个故事,女孩帮别人代孕,暗指阶层飞升。结果,代孕需求方只是在利用她;对方的妻子也怀疑她是第三者;就连男友也因此精神不正常。

中产承诺给底层的自由与甜蜜,仅仅是一张空头支票,那是他们向上层索要不到的酬劳。

同样,中产精神对于具有一定资产的阶层来说,也属于空中楼阁。

说回开放式婚姻。演奏家与女强人妻子相互允诺:关系上互喊达令,但婚后各玩各的,不去干涉彼此的情感生活。

不少人将婚姻看作爱情的坟墓。于是,为了保持婚后的新鲜感,以及绝对的尊重,他们会与相爱的人签订婚姻契约,同时与别人保持恋爱关系,并发生性行为。

自由的关系是他们的婚姻纲领,为的是抵消枯燥乏味的婚后生活,并反向验证自己对彼此的忠诚(当我对你不忠,恰恰是忠的表现,因为人本就是不忠的)。而这一切的基底是,彼此才是对方情感的唯一。

在多元的关系中,保持情感唯一性。由此,开放式婚姻的矛盾也就产生了:爱情本就是自私的,“占有”是它甩不掉的乳名。

当丈夫爱上别人,妻子再难忍受。于是,妻子对小三痛下杀手,对丈夫则以死殉情。

开放式婚姻的悲剧在于,以伪造的自由换取伪装的忠心。就像中产思维里的自由一样,对上争取平等,对下绝对压制。“开放”,仅仅是他们共同许诺给彼此的谎言。

对自由的向往,甚至是允诺,都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剧中中产阶层(思维方式)的塌陷。这一点集中表现在网络暴力上:网络言论的相对自由,导致的不是思想碰撞,而是每个人都有可能变成隐藏的杀手。

03·越猎奇,越无奈

抛开推理的路子不谈,《法医秦明之读心者》延续了西欧奇情犯罪片的路数。

所谓奇情犯罪,并非秦明与老张、恶龙与屠龙者的关系。尽管其中也包含操控与被操控、试探与被试探,甚至还夹杂一丝魔鬼惜恶魔的尼采式通感(当你在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更重要的是,剧中角色的极端性格以及情绪化的行为逻辑。就像剧中那个单凭观察衣服就去复仇的人一样,他们要做的是宣泄内心的愤恨(杀戮),至于实质如何,结果(穿衣者的真实身份)会怎样,事先未曾考虑。

每个案件,如果没有最后的犯罪陈述,那么称《法医秦明之读心者》为上世纪香港拍摄的一些改编自社会真实案件的电影都不为过。

剧中骗婚女那段,破旧的囚室,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骗子,以及通过极端方式对其他女性施加残害的底层保安……这些元素配合竹签戳进眼球等暴力画面,极易联想到《人肉叉烧包之八仙饭店》《烹尸之丧尽天良》《乌鼠机密档案》等电影。

所谓的犯罪,不过是接近于原始兽性的同态复仇(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理性是被滞后的,连复仇的意识也被模糊了。保安只记得当年的竹签,便用它去折磨其他女性。谭家明《爱杀》里的公寓屠戮,不也是失心疯男人的无差别杀戮吗?

同时,连这种折磨或许都是无意识的,即保安对当年被竹签戳生殖器这一行为的效仿。病态、夸张的情绪化行为背后,是既可憎又可悲的、逃不出当年阴影的人。

个体心理的扭曲与畸形,以及情感上的极端偏执,是当下国产悬疑剧惯用的伎俩。

都说“迷雾剧场”第二季扑了,但《八角亭谜雾》《谁是凶手》中对于幕后boss的处理值得一提:前者是剧团团长,一个异装癖、性别模糊的人;后者是一名精神极度变态的神经病。

当然,过于社会边缘者的犯罪,很难使观众产生心理共鸣,这也是《八角亭谜雾》《谁是凶手》口碑不尽如人意的关键。倘若把这些极端的作案动机包装进周边的普通人,并以误杀、情绪作案等方式加以处理,观众更能接受。

结尾配合黑色电影的叙事策略,让凶手以忏悔的姿态对自己的罪行进行阐述(抑或极度傲慢地坐实自己的杀人行为,死不悔改),与现实接轨的叙事策略也就完成了。

真相大白的过程,不是源自侦探的表述,而是源于类似《双重赔偿》式的自我表述:销售跑到老板面前澄清事实真相;男性(全知破案者)处于被动的位置。这种自述的、而非被迫承认的黑色电影叙事策略,以第一视角带观众进入凶手的内心,从而体会(并非谅解)其背后的可悲与无奈。

这也变相反映出《八角亭谜雾》《谁是凶手》结尾败笔的原因:罪犯意识不清、话都说不利索,还怎么指望观众通过他们的自述,并结合现实,对案件产生一定的反思。

同时,国产悬疑剧里性、暴力的尺度,也逐步扩大。

拿《通天塔》来说,一会儿是盲女模仿《本能》中的莎朗·斯通,于翻云覆雨时上演冰锥杀人事件;一会儿是女老板让丈夫忍受胯下之辱,只为满足自己的情欲。

不过,这种“奇”在《法医秦明之读心者》中没有止步于一种猎奇的快感,更多是一种通过奇情来展现生活中的无奈。

开放式婚姻那段跟《苦月亮》表达的主旨类似:因为对爱的贪婪,两个曾经那么相爱的人再也回不到从前。边界的模糊淡化了两个人的感情,享受自由的同时又丢不掉情爱的占有(唯一性)。

人性的灰度与复杂性,便通过极端的情感状态凸显出来。

再怎么极端的感情,其落脚点,必定得是人。再追求完美的人,其内心,依旧不可捉摸。这便是《法医秦明之读心者》的叙述方式,亦是未来国产悬疑剧可遵循的路数。


【撰文:何思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中产   演奏家   人心   法医   开放式   尺度   剧中   阶层   案件   真相   观众   信心   婚姻   医生   关系   情感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