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国产坦克的先驱,一个独臂老人,将中国坦克送进世界先进行列

“我只是做了每一名共产党员都应该做的事情,不值得宣传。比起我那些牺牲的战友们,我做的远远不够,他们比我做得更好,荣誉属于他们。恳请党组织不要评我为优秀共产党员,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年轻一代……”

——祝榆生致党组织的一封信

9.9阅兵

——梦回199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50周年阅兵式上,首次公开露面的99式三代坦克在天安门城楼前庄严驶过。

——电视机前,一位耄耋之年的老头缓缓举起左臂,回应了一个庄严的军礼,唯一的遗憾就是由于身体原因没能亲临现场,一睹99式的风光。

“我就喜欢搞这些东西”

1937年,日寇开始全面侵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在列强的屠刀面前犹如待宰的羔羊。国难当头,匹夫有责,19岁的祝榆生放弃了在重庆安稳的工作,一路来到南京考取了黄埔军校。当时,考上了黄埔军校就可谓是一步登天,成了“天子门生”,前途一片光明。但祝榆生没忘记自己是为了“救国”而来,目睹了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内战”的卖国行为后,对国民党就再不抱期望。

这位报国心切的年轻人偶然听到了红军的光荣事迹,毅然决定:到延安去!找共产党去!

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祝榆生,不久就被派到了抗日前线,只靠着大刀和小米加步枪参加了30多次战斗,每次战斗打响,眼看战友被扫射,被轰炸,祝榆生心痛的认识到:双方的武器差距太大,必须得改变这一局面。

以后从敌人手里缴获了武器,他总要上手研究一番,看不懂日文说明书,就拿着“新式武器”反复操弄,几个回合下来,连蒙带猜总能搞懂一些。“小有经验”的祝榆生总能用他的“歪点子”给大家带来惊喜,人送外号——“军中小鲁班”

1945年初,新四军第七师兵临枣庄,却看着日寇坚固的城墙发愁,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时,祝榆生突然提出:“把炸城墙的任务交给我!”,“你能炸开?”师长谭希林不敢拿一个师的战士开玩笑,祝榆生肯定地说:“能!炸不开,我来担责!不过,我要1300斤炸药,少一斤都不行!”

战斗打响后,祝榆生用自创的“集团装药爆破法”,随着一声巨响,硬生生在城墙上撕开一条十几米宽的豁口,攻城部队一举拿下城防。

土化学雷

为了提高地雷的隐蔽性,祝榆生发明了土化学雷。延时爆炸的特性让发现它的日军体验了一把“生死时速”,还没研究明白这是什么就爆炸了,可谓是死不瞑目。他发明的迫击炮平射法,扭转了原本精度不高、威力不尽人意的尴尬局面,“丑小鸭”秒变“白天鹅”,几炮就能打掉一个小据点,堪称游击战利器。

不幸也永远不会缺席。1948年3月,在一次迫击炮实弹射击演练中,一枚炮弹发射失败。为弄清楚原因,祝榆生草率地靠近查看,就在他把手伸到炮口的一瞬间,炮弹突然爆炸,祝榆生在这场事故中失去了右臂,那一年,他才30岁……

“打个平手有什么用,非得把他打掉!”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正当志愿军从朝鲜凯旋归来之时,作为总指挥,彭德怀深知这一仗胜的有多么不容易,并把心底的担忧陈述给毛主席听:“这一仗我们虽然赢了,但是我们吃了大亏,亏就亏在我们的武器不如别人,我们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你来做什么?”

“来学武器系统。”

“没有这个专业。”

“没有也一样要学,我不是为了毕业而来的!”

1959年,41岁的祝榆生经过多次争取,如愿以偿来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职,开始了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军工知识的生活,这也为他日后坦克的研发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适应武器装备更新换代的需求,同时也为了能搭上“世界先进水平”的末班车,中央军委决定:我们也要搞三代坦克! 而此时,国内的二代坦克都还未设计定型,整整两代的差距不是嘴上说说就能实现,毕竟当时的军工现状就是:一穷二白。

1984年,66岁高龄的祝榆生披甲上阵,担任99式三代坦克的总设计师。

作为陆军的主要装备之一,坦克的综合性能正是战斗力的最好体现,而中国拥有漫长的陆地边境, 所以主战坦克的性能对国防安全来说意义重大。受任之初,中央军委下达的指令是:能够与世界先进坦克对标,祝榆生却把目标定得更远:打个平手有什么用,非得把它打掉不可!

十头牛都拉不回来的倔老头

一旦制定好了目标,祝老立刻化身“工作狂人”,一头扎进这场高科技攻坚战中……

“祝老的桌上、床上都堆满了书,除了睡觉,脑袋里就只有坦克,为了能有个参照,更是把别国的坦克了解了个透彻。”

“那时我们都怕上祝老的车,因为一上车他就会考我们各种新技术。”

这位年过古稀的独臂老人最不服输,大有一股拼命的劲头。72岁的祝榆生在内蒙协调技术问题的时候,重重摔了一跤,坐在地上许久才缓过劲来,也许他自己也没意识到他的确是在变老,也许他就是不向岁月低头,拒绝了随行人员的关心,径直前往会场。研讨会持续了几个小时的时间,忍着逐渐加剧的疼痛,他弓着背,认真倾听完与会人员的意见。

会议结束后,他用独臂撑着桌子,却发现怎么也起不来了,医生诊断后发现:祝老摔断了三根肋骨。

99式坦克进行寒区实验

为测试坦克在各种极端环境的适应能力,试验团队来到了此时正是“万里冰封”的塔河县,零下50多℃的天气,即使是取放零件,一不留神,就能撕下一层皮来。为检测出坦克的一项数据,祝老在坦克上整整趴了近一个小时,等到观察出故障所在,人已经冻得麻木。

“祝老头儿真傻!”

99式三代坦克研制项目荣获多个国家级奖项,而最有资格站在聚光灯下的总设计师,祝老却选择功成身退。

2005年,祝榆生提名兵器工业科技发展终生成就奖,一次性奖励20万。对于这些“汗水的回报”,祝榆生婉言谢绝:“三代坦克不是我一个人搞出来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还是把更多的荣誉给年轻人吧!他们更需要。”

对于祝老头而言,功名不足挂齿,平淡朴素才是常态。

日常工作他都让司机陈明珠打两份菜外加一份主食,这样连份汤都没有的午餐,两人吃了十几年。

办公也不讲究,一个几平方米的房间,二手的沙发,拼接成的办公桌,一张凳子外加简陋的棉布垫。

出差亦是如此。冬天去俄罗斯交流学习,同事建议将换下的衣物花点钱让宾馆洗,祝榆生不同意,说出差没有这项补贴。同事看不过去要帮他洗,他说自己能行。最后,祝榆生将自带的S形弯钩固定在暖气管上,把衣服挂上去,用左手一点点揉搓。有时外出开会能够参观旅游,他也只是待在房间钻研学习,不想多浪费国家一分钱。

99式坦克研制项目结束后,他将结余下的近2000万元经费悉数退还给了国家。

有人说:“祝老头儿真傻!”,这话传到了祝老耳中,在上班的路上,他问司机陈明珠:“小陈,你说我傻吗?”陈明珠打趣道:“祝老,要是按现在人的眼光,你就是傻。”祝榆生不置可否:“我已经很满足了,跟我一块参加革命的,很多都没有活到今天。”

结语:

99式三代坦克率先采用光电对抗系统等先进技术,自主研发部件达到89%。尤其是主动防护技术的研制成功,在全球尚属首例。

如今,99式三代坦克已衍生出多种改进型,成为中国陆军装甲部队的主力装备,跻身当今世界的先进坦克之列。

恍惚间,在高原、沙漠、荒滩、丛林,99式所到之处,我们还能看到一位右袖中空、身形挺拔的老人,在远处深情凝望的身影,这一望跨越了时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天安门城楼   黄埔军校   中央军委   坦克   迫击炮   日寇   老头儿   党组织   炮弹   军工   先驱   城墙   庄严   中国   行列   老头   老人   武器   先进   发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