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岁山东汉娶17岁俄国美女,借被子当聘礼,瘫痪15年妻子不离不弃

在山东淄博市的漫泗河村里,人们经常能看到一位白发苍苍在捡垃圾的老太太。

她的打扮看起来普普通通,但其实她是来自俄罗斯的外国人,叫做尼娜。

17岁那年,尼娜跟一位37岁的山东大汉在中国成了家,聘礼只有一床被子,还是她的丈夫去跟别人借来的。

成亲之后,尼娜的丈夫还给她取了个好听的中文名字——刘墨兰。

在此之后,刘墨兰就一直在中国生活。

后来刘墨兰的丈夫瘫痪在床,她也一直不离不弃,照顾瘫痪的丈夫十五年之后,她的丈夫最终还是撒手人寰。

在中国活了大半辈子的刘墨兰,不知她是否还记得故乡的模样?

俄罗斯尼娜

尼娜的母亲是俄罗斯人,父亲是中国河北人,背井离乡来到俄罗斯做生意。

后来,他们在俄罗斯相识、相爱,然后结婚了。

尼娜是在1926年出生在俄罗斯的,上面还有一个哥哥。

尼娜在瓦赫涅沃村度过的童年,是她人生当中最无忧无虑的日子。

七岁那年,尼娜举家从俄罗斯回到了中国的故乡。

尼娜到现在还记得,当年跟着家人从俄罗斯回来的时候,坐不上飞机,只能坐火车、坐船,甚至还坐过牛车,整整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一家人才真正踏上了中国的土地。

当时国内正值抗战时期,尼娜的父亲便带着一家人先在新疆伊犁定居了下来。

尼娜在中国的旅途,是从新疆开始的,她的爱情和婚姻亦是由此为起点。

尼娜在新疆生活了十年,在这个过程中,尼娜也学会了讲一口流利的汉语。

当时尼娜的母亲在国民党炊事班里面当帮工挣钱,时间长了,人们也渐渐跟这位俄罗斯女人熟悉起来。

后来人们知道她还有一位十多岁的女儿,便想着说,给她的女儿介绍对象。

在这里,十七岁的尼娜认识了一位叫做刘春生的人。

刘春生是山东人,在部队里面做文书工作,比尼娜大了二十岁的年纪。

因为家中贫寒,因此一直没有媒人愿意给他说亲事,而刘春生也不敢肖想自己结婚的事情。

后来听别人说,后勤大队的俄罗斯阿姨要将自己的女儿介绍给他,刘春生心里也是又惊又喜。

在此之前,尼娜的母亲和刘春生也有过几次短暂的接触,她觉得刘春生看起来成熟稳重,队里许多人对刘春生的评价也很好,因而尼娜的母亲也愿意将女儿介绍给他。

再者,在这战火纷飞的日子里,尼娜也需要一个可靠的人来保护她。

但当地的人思想都非常传统,像尼娜这种混血儿的身份,几乎没有人愿意要她当自己家的儿媳妇,因此才最终阴差阳错地介绍给了刘春生。

尼娜的父母并不在乎刘春生家境贫寒的事情,毕竟对方能真心实意疼爱自己的女儿才是最主要的。

于是,在父母都点头同意的情况下,17岁的尼娜便嫁给了37岁的刘春生;但刘春生是真的穷,不但没钱举办婚礼,就连当时那一床被子的聘礼,都还是刘春生向自己的同事借来的。

刘春生和尼娜的爱情

在尼娜看来,两人就是搭伙过日子,因为她对刘春生并没有多少感情,两人真正接触的时间也不多。

但刘春生对尼娜却是真心实意的疼爱。

以前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刘春生在部队微薄的收入足够自己吃饱喝足,但却并没有多余的存款。

如今成家了,他自然是要想办法养活妻子的。

平静的日子就这样过了两年。

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尼娜和刘春生一直相敬如宾,但对彼此的了解都逐渐多了起来。

眼看刘春生为了这个小家忙里忙外的,尼娜的心里也觉得十分感动。

在刘春生眼里,自己的妻子就是个小女孩,因此他从来都舍不得她干家务活。

家里大大小小的事务,几乎都是刘春生一人包揽下来。

家里虽然很穷,但刘春生一直都非常疼爱尼娜。

随着炮火蔓延到了新疆伊犁,尼娜的幸福生活也随之被打破了。

新疆的家被战火烧毁了,尼娜彻底地失去了她的父母和家人。

尼娜的父母和哥哥都在这次战乱中丧生了,眼看伊犁已经待不下去了,刘春生又开始带着尼娜四处逃难。

两人先后在乌苏、南京、兰州辗转多时,为了寻个安稳的地方,刘春生经常带着尼娜四处奔波。

每次听到打仗的消息,两人便迅速收拾行李,重新寻找一处安全的城市。

两人一路颠肺流离,风餐露宿,但刘春生却从来都没想过要丢下尼娜。

那时候,刘春生是尼娜最亲的人了,她也终于真心实意地爱上了这个男人。

这些年来,尼娜一直都没有怀上孩子。

后来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尼娜和刘春生遇到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儿,两人便决定抱养过来,当自己的养子。

风雨同舟,不离不弃

兜兜转转,刘春生最终带着尼娜和自己的养子回到了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南定镇漫泗河村的老家。

1950年,刘春生刚带着尼娜回来的时候,就遭受了不少村民的非议。

刘春生早已多年没有回过老家,如今却带回来一个长得如此年轻漂亮的媳妇,并且看这长相还是个外国女人。

再者,从两人的年纪来看,说是老夫少妻也毫不为过。

一时之间,刘春生和尼娜也成为村里百姓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但刘春生对于这些指指点点并不以为意,当下最重要的,是解决两人一日三餐和吃住的问题。

彼时刘春生手上的存款只有几十块钱,置办完所需的生活用品和粮食之后,手上就再没有什么钱了。

刘春生是个深谋远虑的人。

安定下来的第二天,刘春生便早早地起床去找工作了。

刘春生是个文化人,又有在部队做文书的工作经验,因此便在村子里当起了一位教书先生。

白天的时候,刘春生在学堂里给学生们上课,晚上又找了一份兼职,给一家铺子里当个算数的会计,每日早出晚归,十分辛苦。

为了让尼娜更快得融入老家的生活,刘春生还给尼娜起了个中文名字——刘墨兰。

刘墨兰看着刘春生这样勤劳,心里感到踏实的同时,也决定出门打工,补贴家用。

最开始的时候,刘墨兰给人家里当一个浆洗工,还干些缝缝洗洗的活计。

后来慢慢地和村民们熟识之后,在几位大娘的指点下,刘墨兰又去村头开垦了几块荒地,慢慢地种上了一些蔬菜和庄稼。

刘墨兰确实是一个勤劳又聪明的女人,在村子里的人缘也很好。

刚开始来到这里的时候,许多人都不太愿意和这个外国女人打交道,但现在大家都乐意跟刘墨兰聊天,听她讲俄罗斯故乡的风景,讲新疆的风土人情,还有她这几年一路走来的人和事。

泗河村里的老百姓都是朴实的庄稼汉,得知她的父母兄弟在战火中丧生的事情,大家也纷纷唏嘘不已,心里对她更是多了几份怜爱与好感。

后来哪户人家需要找女工或者帮佣的,百姓们都会想到刘墨兰,大家也愿意给她介绍工作,挣钱养家。

刘墨兰对于工作并不挑剔,不管是脏活累活,她通通都能干,钱多钱少都好,从不讨价还价。

除了洗衣做饭的活计之外,刘墨兰后来也跟着男人们去工地上干一些搬砖砸铁的零工。

即便这些活又重又累,工钱还少,但刘墨兰却坚持要去。

刘墨兰的手原本纤秀白皙,如今却是臭烘烘的,双手还布满了厚厚的老茧。

对于妻子的成长和改变,刘春生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他好几次劝过刘墨兰,忙些农活种些庄稼,够自己家里吃的就好了,养家是男人的事情。

刘墨兰却不以为然,对丈夫说,“这些年来,你带着我们娘俩吃了不少苦头,如今总算是安定下来了,我们就要一起好好过日子。只有我们两个人一起努力,才能真正把日子给过好。”

除了先前抱养过来的那个孩子之外,夫妻俩膝下一直都没有孩子。

对于这件事情,刘墨兰一直都很难过,刘春生总是安慰妻子,“我一个没钱没势的人,你能看得起我、嫁给我就是我莫大的幸运了,咱俩的小日子过好了我就幸福。你要是喜欢孩子的话,咱们就再领养多一个,辛苦一些还是能养得起的。”

后来,刘春生家里果然又养多了一个女孩。

刘春生笑嘻嘻地对刘墨兰说:“如今我们也是儿女双全了!往后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的!”

刘春生和刘墨兰一直都非常恩爱,两人从来都没有吵过架、红过脸。

虽然这几年的生活一直过得贫穷而又劳累,但刘墨兰的脸上却总是写满了幸福和甜蜜。

本以为生活会这样平淡如水地过下去,但接连而来的打击却让这个家再度飘摇起来。

1959年,全国各地都陷入了饥荒的泥沼中。

地里的庄稼都没有收成,不但百姓们吃不上饭,就连刘春生夫妻俩经常干活的工地和工厂也陆陆续续停工了。

失去了经济来源之后,刘春生夫妻俩只能靠些微薄的积蓄度日。

虽然那时候,刘春生的养子养女都已经成家立业了,但他们的经济环境也是捉襟见肘,因此并帮衬不了家里多少。

刘春生家里的积蓄很快就花光了,他又继续出去外面找吃的,挖野菜,找树皮,时运好些还能做上几天短工的工作,挣一些生活费。

就这样磕磕绊绊地过了三年之后,刘春生夫妇俩总算在这场饥荒里活了下来。

就在生活开始有些盼头的时候,因为长年累月的过度劳累,刘春生染上了恶疾。

因为没有钱去医治,拖得久了,刘春生后来便卧床不起,常年瘫痪在家,再也下不了地。

这场变故对于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小家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家中的顶梁柱倒下了,刘墨兰也没有哭哭啼啼,而是毅然决然地背起了家庭的重担。

除了养家的责任之外,刘墨兰每天还要照顾瘫痪丈夫的生活起居。

刘墨兰的身子瘦小,但她每天都独自把刘春生背进背出的,早上带丈夫去门口晒太阳,自己把家里的农活干完以后,再把丈夫背回家里,给他洗脸、喂饭,接着再出门去工作。

找不到活干的时候,刘墨兰便骑着一辆破破烂烂的小三轮车,到处去捡废品。

甚至还去收臭烘烘的鸡屎换钱,什么脏活累活都肯干。

而另一边,因为瘫痪的原因,刘春生肉眼可见地消沉了下去,甚至曾经有过几次自杀的想法。

为了给刘春生解解闷,刘墨兰咬咬牙,掏出一笔积蓄来,给丈夫买了一部二手的黑白电视机。

刘春生既高兴,又心疼,从此再也不敢让刘墨兰为自己担心了。

刘墨兰被苦日子压得喘不过气来,但她依旧每天把刘春生照顾得妥妥贴贴,遇到乡亲们的时候也还是热情地打招呼,从未有人听她抱怨过半句命运坎坷。

刘墨兰一个人撑起了一个家,就如当年刘春生给她一个家。

对于刘墨兰来说,当年是丈夫不顾一切带她穿过了战火纷飞的年代,如今正是自己报答的时候。

哪怕刘春生不能再挣钱养家了,她也要想尽办法让丈夫好好地活下去。

她的坚强和努力,令当时村子里的许多人都自叹不如。

曾经有人问过她,是否考虑过将来某一天回俄罗斯的故乡去?

刘墨兰回答说,“我从七岁就来到中国了,而后我大半辈子都活在这里,我的亲人在这里,我的家就在这里,年纪大了,估计是不会回去了,我现在连俄语都忘记得差不多了。”

刘春生在床上瘫痪了十五年,刘墨兰就死心塌地照顾了他十五年。

1989年,刘春生因病去世,这对于刘墨兰来说是一场巨大的打击。

随后没几年,刘墨兰的养子、养女和女婿也陆陆续续去世了。

刘墨兰的脸上再也看不到笑容。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刘墨兰的故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2017年,在记者和媒体的帮助下,91岁的刘墨兰第一次收到了来自俄罗斯家乡沃洛格达州州长奥列格·库弗什尼科夫和几所中小学的孩子们给她寄来的书信,还附上了她出生的那个村庄的照片。

收到家中的来信和礼物,刘墨兰热泪盈眶。

84年前,她还是个叫做尼娜的俄罗斯女孩。

经过时光的洗礼之后,尼娜摇身一变成了刘墨兰,还能说一口地道的淄博话。

直至2022年为止,刘墨兰已经96岁的高龄了。

许是因为常年劳作和心态乐观的原因,刘墨兰的身体一直非常康健。

当地的政府在关注了刘墨兰的事情之后,也每个月都会给予她一定的补助,这也让她过上了安稳的晚年生活。

因为白内障的原因,刘墨兰的眼睛做过两场手术,每次住院都是志愿者在照顾她,刘墨兰对此一直非常感谢。

如今刘墨兰一直都与自己的儿媳相依为命。

除了政府的救济金之外,淄博市当地的公安消防大队也会不定期地给老人送来一些大米和日常用品。

社会上的许多志愿者也会经常来看望她老人家。

2022年3月份,淄博市当地的红十字会志愿者前来看望老人。

志愿者来到家里的时候,刘墨兰正在院子里喂鸡。

刘墨兰的儿媳向志愿者说到,虽然婆婆已经九十多岁的高龄了,但她每天都还是坚持自己煮饭,自己洗澡,许多生活上的事务也从来都不愿假手于人。

许是年轻的时候劳碌惯了,即便现在有了安享晚年的条件,刘墨兰也还是每天都会找些事情给自己做,总是不肯闲下来。

刘墨兰在院子里圈出了一块地方,养了十多只老母鸡。

每天吃过早饭之后,刘墨兰把鸡舍清理干净之后,就会去村里面溜达一下,和乡亲们一起聊聊天。

刘墨兰年轻的时候捡过破烂,因此她到现在都保留着那种勤俭的习惯。

有时候在路上走着走着,刘墨兰看到哪些东西觉得有用的,她就会停下来把破烂捡起来,再带回家里去。

一天天的,本就不宽敞的房子就被刘墨兰的破烂都塞满了。

尽管家里用不上这些东西,但刘墨兰的儿媳也从来没阻止过老人家的这种行为。

破烂堆满了的时候,刘墨兰的儿媳就会带着她去找家废品店卖掉,再用卖废品的钱买些刘墨兰喜欢吃的小零食。

志愿者们有时候也会给刘墨兰带来一些俄罗斯家乡的来信和礼物。

提到俄罗斯,刘墨兰总是泪眼朦胧的。

“我对家乡的记忆很模糊,在中国活了八十多年了,我早已经把中国看成了自己家。我印象最深刻的,都是我在中国经历过的,战争、饥荒、还有我的丈夫,刘春生,是他给了我大半辈子的爱和一个完整的家,他在这里,我又能去哪里呢......”

参考资料:

齐鲁网:为爱留守淄博乡村60载 爱心常伴俄罗斯老奶奶

央广网:美丽的沧桑 山东农村有个“喀秋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伊犁   淄博市   俄国   聘礼   养子   俄罗斯   新疆   儿媳   山东   破烂   村里   中国   志愿者   被子   丈夫   家里   妻子   父母   事情   女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