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李瑞英:儿子坠楼依然坚守工作岗位,被指责无情,现状如何了


文丨虞白

编辑丨痞爷



央视《新闻联播》中的国脸标准李瑞英,一生主播28年,直播18年,取得零差错傲人成绩。

却因为儿子坠楼,被网友们口诛笔伐为冷血无情的母亲。

端庄、正直的李瑞英没有反驳,没有计较,把自己一生最大的遗憾深深掩埋后,依旧神采奕奕的每天准时出现在《新闻联播》的直播镜头中。

好像真是应了网友们的那句“冷血无情”。



1,阴差阳错的播音路

李瑞英于1961年在北京出生,祖籍河南濮阳南乐县,在老北京的胡同里长大。

因为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李瑞英的童年比一般孩子的少了些童趣,多了些严苛。

父亲希望她女承父业,走从军之路,可李瑞英却从小有个跟父亲期望不搭边的梦想——做一个伟大的售货员。

因为她每次去小卖部,都深深地着迷于售货员那娴熟、精练的数钱手法。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李瑞英从小数学就特别好,以此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收银中不要出现计算错误。



怀揣这个“伟大”的梦想,带着父亲的期望,李瑞英进入了中学。

在中学更为广阔的人文知识熏陶下,李瑞英开始对中外经典文学名著感兴趣了。

经常一捧书就废寝忘食地放不下,还经常沉醉于诗歌的优美中,时常大声朗读、吟诵。

无忧无虑中,李瑞英转眼高三了。

那一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应届生与老三届的人堆在一起,考大学的压力很大。

李瑞英在几年的文学熏陶中,迷失了自己“伟大的售货员”的梦想。

面临高考,自己竟然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同学邀她陪自己去北京广播学院报名参加考试,李瑞英欣然陪同着去了。



同学进去报名,李瑞英在传达室里无聊地等待着。

这时,她看到传达室里有一位老人在看报纸,大概因为眼睛不好,整个脑袋都快埋到报纸里去了。

李瑞英怎么也想不到,就是这位老人,开启了她的人生之路、事业之航。

无聊的李瑞英大方地跟老人说“你要看哪一段,我念给你听吧”。

老人抬头看了看眼前的丫头:“你也是来报考的?”

“不是,我是陪同学过来报考的”。



一来一往中,老人指了指报纸,李瑞英大声地给老人读起来。

因为平时阅读涉猎范围广,加之经常朗读,所以对各种文体还能轻松驾驭。

读完后,小小年纪的李瑞英还挺起胸膛得意地问老人:“我念得怎么样”。

老人微笑着不住地夸赞她“你念得很好,条件也不错,也可以报名试试。”

从来没有想过这茬的李瑞英,在老师微笑的提议中一下子懵了,也有点不太自信地问“我能行吗?”



老人依旧和蔼地说到“我看八九不离十”。

老人的提议,在李瑞英心中击起了丝丝涟漪,正处于迷茫中的她,也开始思考这个去向。

回到学校,她跟自己同院长大、同班同学兼好友张宇燕说了这个事情。

在她犹豫不决的时候,好友一句“我看你行”,极大地鼓励了她。

隔日,李瑞英带着刚找到的方向,再次来到北京广播学院,为自己正式完成报名手续。



接下来的日子里,李瑞英凭着优秀的文化底蕴及出色的表现,一路过关斩将,经过两轮考试、初面后,在第三轮面试中,她惊呆了。

她看到传达室里的那位老人正坐在主考官的座位上,一时诧异,一时惊喜。

后来,她才知道,这位老人就是广播系著名的张颂教授。

就此,李瑞英与张教授结下深厚的情谊。

张教授除了是她的伯乐之外,更是她大学期间求学奋进的良师益友。



她成功被北京广播学院录取后,她第一个告诉的人还是她的同院小伙伴及同班同学张宇燕。

张宇燕为她高兴的同时,还向李瑞英正式的表白。

两个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小伙伴,加上双方家庭都知根知底,从此,李瑞英的人生路上,又多了一份有力的支持。

张宇燕毕业后,考进了北京大学经济系。

两人同在北京,时常到彼此的学校串串门,看望一下对方。

两人并没有因为恋爱而耽误学习,相反两人是彼此鼓励,彼此都支持对方成为更好的自己。



所以两人的大学生活都过得平凡而充实。

2,一路奋进的播音路

李瑞英虽然打小在北京长大,普通话很好,但是却也带着浓浓的北京味儿。

进入大学后,还是得从拼音,声母、韵母学起,力求发音标准饱满,把字正腔圆发挥到极致。

学说话、学发音、学吸纳,一个个基本功枯燥而无趣,为了学好练好,李瑞英每天6点准时起床,到学校小树林里练习发音、练习朗读。

特别是朗读,每天一练就是《人民日报》全版,从首版到最后,每天读完就是1个多小时。



在坚持与努力的过程中,李瑞英也遇到过瓶颈,想到过放弃转系。

中间在日日练习过程中,曾有一段时间几乎停滞不前,她怎么努力都突破不了。

李瑞英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觉得自己是不是根本不适合干播音主持这一行。

所以她找到恩师张教授说出自己的疑虑,提出了想申请转系。

张教授告诉她,在北京广播学院学习的每一天,都是打基础,所有打的基础都是你自己的。



从此,李瑞英安下心来,不急不躁,依旧每天刻苦练习。

每天的练习,四年如一日,到毕业时,李瑞英的业务能力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那时的工作还不是自己应聘,都是由组织进行统一分配的。

毕业后,李瑞英被分到了江苏电视台,而男友张宇燕选择了考研继续深造。



在等待去台里报到的日子里,李瑞英情绪低落、沮丧。

张宇燕的母亲带着张宇燕过来串门,开门见山地说:你们分开才多久啊,你们俩儿都忍一忍,等他毕业我立马把他给你送过去。

张母还说,如果他们以后户口也过去了,家也定了,她就过去同他们俩同住。

说得两人眼红不好意思,不过两人的婚事也就这么定了下来。



1983年,李瑞英安心去了江苏。

新人报到,她工作认真,不怕苦不怕累,台里安排什么工作都做,新闻播音员、主持人、记者……

在这里,李瑞英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

李瑞英在工作中,延续了她大学里的勤奋,总是随身携带《新华字典》、《汉语成语词典》,一时有时间就拿出来看,业务水平迅速提高,得到台里一片好评。

到最后,李瑞英认识了新华字典里的每一个字,弄清楚了每个字的含义、用法,嫣然一本活字典。

李瑞英性格温和,为人真诚,在台里人缘也挺好,怀春少女有不少的追求者。

李瑞英都温柔地说“我有未婚夫了”。



直到假期,张宇燕假期来看李瑞英,大家才看到李瑞英未婚英的真面目。

才知道这不是她的推脱之词。

张宇燕一到假期就过来陪李瑞英,很快,他跟李瑞英的同事们也都混成了熟人朋友。

而李瑞英,因为肯学肯干,业务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也为自己创造了很多的机会。

1984年,李瑞英在天安门楼上现场直播国庆35周年阅兵式和焰火晚会。

还主持了《弹指一挥间》(10集)、《看今朝》(50余集)和《祖国大家庭》(50余集),一下子让自己的业绩亮眼了不少。



在江苏电视台工作3年后,李瑞英凭自己的实力获得批准,调回了北京。

进入母校从事培训工作,同年男友张宇燕考博成功,继续深造。

李瑞英还是觉得做新闻播音更适合自己,不久,在恩师张教授的推荐下,进到她梦寐以求的中央电视台。

站在更高的起点,竞争更加激烈。

李瑞英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格,而且极其自律,经常看书、背诵,依然保持不断地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播音能力。



1986年,凭着过硬的专业能力和文化底蕴,25岁的李瑞英就正式坐在了《新闻联播》的录音间。

进入央视第二年,1987年,李瑞英与一起长大、相互支持鼓励的男友张宇燕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结为了恩爱夫妻。

这一年,李瑞英26岁,算得上是爱情事业双丰收的一年。

3,遗憾中前行的播音路

随着李瑞英主持风格日趋沉稳,能力也日渐突显。

1991年,她首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为自己打开了更广阔的事业大门。



1992年,李瑞英与丈夫迎来了他们的爱情结晶,生活琐事也随之变得多起来了。

那时丈夫张宇燕经常作为访问学者出国深造,她为了襁褓中的儿子,除了《新闻联播》的录播,其他工作都被她暂时放下,把更多的心思转移到家庭中。

那两年婆婆生病住院,她就一边照顾儿子一边照顾婆婆,所有事务都亲历亲为。

医院的医护人员都以为她是亲生女儿,张宇燕是女婿。

随着婆婆的身体好转,儿子一天天长大入学,李瑞英重新全身心地回到工作岗位上。



此时,央视要派主持人去上海学习交流,李瑞英想去,但担心家里没人照顾,丈夫一个人忙不过来。

就在她焦虑、犹豫的时候,丈夫张宇燕默默地安慰她说“你放心去吧,我会照顾好家里的。”



在张宇燕的理解与支持下,李瑞英放心地开始了自己事业的闯荡,没有太多的后顾之忧。

于是主动请缨以交流人员的身份去了上海电视台。

事实证明,李瑞英的选择是明智的,这一次的上海之行,成了她事业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当时中央电视台还没有新闻直播,而上海电视台的播音员不仅可以直播,而且还可以采访。

李瑞英在上海电视台学到了很多新东西,这些学到的知识,大大增强了她的综合能力。



在与上海电视台交流期间,李瑞英也感受到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压力。

回来后,她更是苦练基本功。

每分钟280个字的播报语速,既要记得住字,又要准确无误。

她把新闻联播的录播要求,都当成是对自己每一次播音的考验。

为了做到播报时不出差错,她依旧天天字典不离身、不离手。

对李瑞英来说,外出时,护肤品可以不带,但字典必带。



经过努力奋斗,李瑞英练就了“铁嘴钢牙”,再加上她端庄大气的主持风格,受到了全国观众的喜爱。

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1996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开启了直播改革。

台里各领导经过慎重地研究考虑之后,最终决定由李瑞英和罗京首先直播两周,作为试验以及给后继者打个板。



自己即将成为第一个担任央视新闻直播的女主播。

对于这份认可,李瑞英当然十分高兴,但也知道,这对自己又是一个新的挑战。

因为直播,意味着没有彩排,没有重来。

而且新闻联播的稿子经常是开播前10多分钟才拿到。

甚至往往是越重要的新闻,拿到稿子的时间就越短。

甚至有时根本来不及看稿子,就直接播报。



亏得她多年如一日那字典不离手的习惯,让她对中国汉字的读音都能轻松拿捏,特别是人物名字里的多音字的把握,更是从未出错。

每次播报,李瑞英的精神都高度紧张,生怕念错一个字。

担心自己出错影响中央电视台的形象,以至于由于长期精神高度紧张,导致她做恶梦被吓醒。



丈夫张宇燕看到她这样的状态,就经常陪她出去运动,打羽毛球、网球等,陪她在运动中释放压力、舒缓自己的每一根神经与肌肉。

李瑞英总结的最高播音境界,就是每一次的播报都是发自内心的有感而发。

以此为导,她的播报总能轻易打动人心,越来越受欢迎。

她在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担任前方报道记者。

在设备效果欠佳的情况下,她以自己丰富的临场经验,现场把播报改为了朗诵,通过放缓语速有效地降低了设备传输滞后的不良效果,担起了国家形象之责任,令人敬佩。



1997年邓公因病逝世,李瑞英和同事们连续工作30多个小时,为邓公的逝世与隆重的悼念活动作直播。

期间要在新闻联播里插录一条邓公捐献角膜的新闻。

李瑞英看到这条新闻,顿时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播报时,她真情流露,把满腔的感动化入到每个字符中,感染了荧屏前的亿万观众。

直播结束后,还有观众打电话到台里来,夸她的播报感情真挚。

“自己没哭,却让观众哭了”。

后来,李瑞英因为这条新闻,获得了中国广播学会播音与主持的最高奖——政府奖,而这条播报也成为了播音作品的经典之作。



就在李瑞英日复一日的紧张工作中,1998年的一天,直播前20多分钟,她突然接到一个令她脸色骤变的电话。

电话中婆婆焦急地哭述着儿子意外坠楼、全身是血的状况。

一时间,李瑞英有些六神无主。

离直播只有20多分钟时间,找人顶替是肯定来不及了。

就在同事见她不对劲儿、过来问她的时候,她快速调整自己的情绪与状态回答道“没事儿”。

她冷静地给婆婆回了电话,让她播打医院急救电话先送儿子去医院,自己结束马上赶过去。

李瑞英强压着心痛,带着依然端庄而稳重的微笑问候,开始了当天的直播。



直播结束后,她甚至来不及换衣服就直奔医院。

还好上天眷顾,儿子没有生命危险,却让她觉得亏欠儿子太多,这件事也成为她心中最大的遗憾。

事后,家里人都很体谅她,知道她工作的特殊性。

但网上对李瑞英的骂声却接踵而来,骂她为了赚钱连儿子死活都不顾、冷血无情,骂她不配做一个母亲……

自古忠孝两难全,男人如此,女人亦如此。

人总会遇到一些令自己两难的事情,而李瑞英只是在忠与慈之间,选择了前者,怎么就被人骂得如此不堪了呢?

难道男人选择忠是为大义,女人选择忠,就是冷血吗?



在一片争议中,李瑞英沉默着,用实力狠狠的打击了网上对她的无端中伤。

很快,李瑞英被推选成为新闻组的组长。

在新的岗位上,她平时既从工作出发,严格培养后继者,又为每个组员着想,还尽量为他们排忧解难。

她是一个自己亲自做主播的组长,经常组里有人需要协调,在调班调不过来的情况,就自己上。



工作氛围、工作状态影响工作质量。

李瑞英以她的热情和认真,营造着和谐的小组气氛。

这样一来,不仅组里的同志们愿意和她谈心,就连其他频道认识她的人也都夸她“李瑞英随和,能容人。”

2008年,李瑞英还成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作为安阳第一棒传递圣火。

李瑞英就这样一生兢兢业业、勤勤恳恳。

以她端庄的形象、博识的才华、标准的语音,以及自然流露的真挚情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电视名人,也成了后继主播的良师益友。



2014年,53岁的李瑞英与搭档张宏民一起离开那个做了28年主播的《新闻联播》。

一是给年轻的后继者们更多的机会,二是从台前转为了幕布后,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主播出一份力。

4,退休后争议中的播音路

对于儿子,李瑞英一直觉得很是亏欠。

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她没有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和照顾儿子,但却一直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影响着儿子。

她曾对儿子说“妈妈不是什么名人,不管妈妈怎样,你是你,我是我,你是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我的附属品”。

2009年,儿子参加高考,李瑞英这样鼓励他“人的一生有许多条路,不一定非要像你爸爸那样读博士,只要你努力,做一个正直的人,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退休后的李瑞英,除了有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家人,弥补自己的遗憾以外,还做起了播音培训。

当网上传出她时尚金发讲课的照片时,又惹来了一片骂声。

网上说她在央视赚得不多,自己出来捞金了。

李瑞英面对这些骂声,依然是选择了沉默,用行动堵住了那悠悠众口。

她同时还去母校当了一名讲师,给学生们上课,帮助那些真心热爱播音主持的学生们。

除了以另一种方式一如既往地投身于自己热爱的播音事业,李瑞英还做起了慈善事业,参加各种公益活动。

为了帮助贫困学生,她募集了善款数百万元,在退休生活中,继续为社会发挥余力。



如今61岁的李瑞英,生活平静而充实,儿子也已成为了真正的男子汉。

而她和丈夫张宇燕,也是从青梅竹马到白头偕老,依旧相爱相伴至今,两人也成就了一段平凡的佳话。

心中有信念,才能稳如泰山,坚若磐石。

纵观李瑞英,不管是爱情,还是事业,信念就是那份初心而已,正应了那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儿子   中央电视台   新闻联播   端庄   北京   婆婆   央视   无情   丈夫   现状   老人   教授   能力   事业   时间   工作   新闻   李瑞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