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遗体为何至今满面红光?韩伯平揭晓真相,不只是药物作用

文 |古叔

编辑 |古叔

1976年9月9日的下午,一则广播的出现,让全国震惊,随即人们陷入了无可自拔的悲伤之中:中国的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了!

为了纪念这位伟人,党中央决定将毛主席的遗体永久地保留下来,供世人瞻仰。

众所周知,毛主席的遗体保存过程中,使用大了剂量防腐液,但药液功能有限,逝者故去后呈现,通常是青白僵冷的模样。

可如今,当我们来到纪念馆时,依然可以看到毛主席,满面红光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会醒过来一样。

这不禁让人疑惑,当年究竟是用了什么手段,才让毛主席的遗体经久不腐,至今还能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的?

而这个问题,被当年作为主席遗体保护工作的参与人员韩伯平,揭开了谜底,他称:主席遗体能够久立于世,绝不只是药物的作用。

毛主席去世,众人就遗体问题展开讨论

1976年9月8日,正在人民大会堂,和访华西萨摩亚国家元首的华国锋。

突然被告知,毛主席病危的消息,他连忙放下手中事宜,驱车赶往中南海,可当他抵达时,主席已经停止了呼吸。

听闻这个噩耗,现场的众人,都陷入了无尽的悲痛之中。

毛主席逝世的当天凌晨5时,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了讣告,并决定当天下午4时对外发布

此时,除了最高层、毛主席的家属以及相关的医护人员,外界都还不知道他老人家逝世了。

悲痛之余,毛主席遗体安置问题,成为了重中之重,华国锋在主席逝世后,立即在中南海202室召开政治局会议。

紧急磋商主席的治丧事宜,很多人都认为,主席的遗体不应该,就此埋于黄土之下,应该长存于世间,供世人瞻仰。

可这一想法,遭到了另一部分人的反对..

因为晚年的毛主席,经常透露了自己死后千万不能保存遗体、自己死后要火化、如果自己的遗体还存在的话,那么对全国人民来说都是一个负担。

另外,早在1956年的时候,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就已经签订了一份火葬倡议书,他们想要以身作则来倡导火葬代替土葬。

因此在会议上,一小部分人认为,应当跟着毛主席的遗愿走,将他的尸体送到火葬场火化。

最后国家众多领导人,经过慎重的投票表决后,还是决定长期保存毛主席的遗体供民众永久瞻仰纪念。

但想要进行保存,首先要做的就是防腐工作,为了攻克这一难题,中央特地成立了毛主席遗体保护小组。

此外华国锋,立即联系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党支部书记徐静。

徐静是50年代留苏研究生,曾获副博士学位,在医学上有较深的造诣,在中国医科院负责形态学教研室工作。

凌晨4点左右,当徐静医生抵达中南海时,只见前来接待她的华国锋满面泪水,神情中难掩的悲伤。

“你是徐静同志吧”

“我是”

“接下来,我们要向你宣布一个不幸的的消息...”华国锋突然哽咽,随后又补充道:

“我们的领袖毛主席,于今天凌晨逝世...但...但为了让全国人民,瞻仰主席最后的仪容,现在特请你,务必要将主席的遗体进行防腐处理,这期间容不得出现半点差错,必须要保证万无一失..”

得知这个消息的徐静,瞬间愣在了原地,眼泪夺眶而出,她的脑子一片空白,不愿相信这是真的。

“是,我保证完成任务”

华国锋又问徐静:“你还有什么要求吗?”

竭尽全力促使自己平静下来的徐静,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思索了一下,提出三个要求。

  1. 她需要观察一下毛主席的遗体。
  2. 她需要回院里,和同行的专家们共同研究方案。
  3. 她需要一点时间,准备相关的器械和药品。

华国锋对徐静的要求也是点头首肯,在他的带领下,徐静来到了毛主席安息的卧室。

她先是细致的检查了一下,毛主席的遗体情况,并详细的记录了主席的身高、体重,查看皮肤有无损伤情况。

带数据记录完成后,徐静连忙从中南海,赶回了医科向党委书记杨纯进行了汇报,并就下一步工作进行了研究。

经过上级的研究决定,成立了由徐静牵头,解剖学、组织学的专家张炳长和陈克铨三人,保护毛主席遗体的专家组。

接受此次任务的三人,面对逝世的毛主席,心情都无比的悲痛。

为了第二天毛主席的悼念会,能够顺利地举行,三人通过缜密的研讨,敲定了遗体的防腐方案。

10时,徐静、张炳常、陈克铨携带药品、器械准时赶到中南海,并参加了华国锋主持召开的会议。

开展毛主席遗体保护工作时,遇到挫折

在会议上,徐静等人将毛主席的遗体保护方案,一一道来,并谈了主要实施的效果和办法。

首先他们要面临的问题,就是遗体的防腐工作。

要想尸体长久不腐,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将,逝者身体的血液全部抽干,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人体内,持续发生化学反应。

第二步则会,在遗体身体里注入大量的乙醇、甘油、福尔马林等防腐液体,进而来阻挡身体的外观腐烂。

但注射防腐液体有一个不可控的弊端,那就是会导致被注射液体的遗体,会出现肿胀的现象。

徐静对此事也是心中没底,便第一时间将情况上报给了中央领导,一位中央委员听说后,立马表明了反对的意见。

“都说了不让瞎折腾,不让瞎折腾,咱们按照毛主席的遗愿火化不好吗?为什么非要绕这么大一遭,你看现在出现了这种情况”

“是啊,咱们当初说的是,主席的身体不但不能腐烂,并且还要栩栩如生,可如果主席身体因此,肿胀难以消退,岂不是失去了意义?”另一位领导附和道。

“你们究竟就多大的把握?”华国锋在众多反对意见中,询问着专家组的意见。

专家组中,擅长研究人体解破学的张炳常,说道:“24小时之内绝对消退”

张炳常是解剖教研室副主任,而他能有这么大的底气,这还源于他日常曾多次对尸体,进行防腐的研究积累。

所以他可以担保,肿胀只是正常现象。

华国锋见张炳常,如此有把握,当即拍板决定:“防腐继续,你们完成好这项任务,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你们的……就按你们的方案办。”

于是,在华国锋的决定下,三人紧密配合,边做边商量,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紧张工作,终于顺利完成了全过程,为了确保万无一失。


几人就一直围着毛主席遗体忙碌着,每隔一段时间还要记录好遗体变化的各项数据,不放过任何遗体出现的细微变化。

到了第二天,肿胀的现象果然消退,遗体从中南海向人民大会堂转移时,已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三人悬着的一颗心,才算是真正地放回肚子里,与此同时,治丧期间的各项筹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展开。

9月10号下午,红都服装厂的师傅们,暗中主席遗体的尺寸,很快就赶制出了一套薄一点浅灰色的中山装。

北京医院病理科马燕龙技师,为主席做了细致的妆发。

9月11日到17日,是吊唁日,毛主席遗体移进人民大会堂北大厅,在这里举行群众吊唁、瞻仰活动。

这期间,每天前来吊唁的人数都达到了5万多人。

可是问题来了,在这七天的时间里面,一般的冷冻技术是没有办法使遗体保存完好的,而且当时的天气还有点炎热,更是不利于遗体的保存。

川流不息的瞻仰人群,每一个都是散热体,导致室内的温度持续居高不下,这无疑对毛主席的遗体是一种损伤。

于是,党中央领导,请来了全北京最好的制冷降温专家,通过综合降温,终于使棺内的温度稳定在7-8℃,夜里可以降到6℃。

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现场奏乐,钢管乐器中喷出的也是热气,专家们经过研究,决定撤出乐队的现场演奏,改为播放形式。

还把大厅内的灯光减弱,毛主席遗体上也加盖有机玻璃棺罩,以至于温度这才降下来

最后,在多方人员的努力下,主席的吊唁工作,才得以顺利完成。

9月18日,华国锋在天安门广场前,主持了毛主席的追悼大会,现场百万群众哭红了双眼,甚至有2万人,由于情绪过激数度昏厥。

而全球也有超过100多个国家地区,纷纷发来唁电,表达了对毛主席的哀悼。

随着悼念活动的结束,毛主席遗体的保存工作,就来到了下一个阶段。

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水晶棺,我国怎么做到的?

为了能让后人永世都能瞻仰到主席的遗容,缅怀其丰功伟绩,中央领导人决定在北京修建毛主席纪念堂。

但除了修建纪念堂外,还需要打造一副存放遗体的水晶棺材,才能达到遗体长久不腐的目的。

只不过要打造一副水晶棺,难度非常大,虽然当时中国的工业水平已经发展起来,但毕竟还没有达到现在的高科技水准。

党中央领导人要求水晶棺外型要庄重大方,气魄雄伟,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要有可靠的安全性。

从遗体长期保存的角度考虑,要求隔氧、低温,还要防止红外线、紫外线照射,从材质和性能角度考虑,用石英玻璃制作水晶棺,再合适不过。

水晶和石英的化学成分,都是二氧化硅。

水晶是高温、高压下二氧化硅分子,有序排列行程的晶体:而石英在高温熔融下,会变成二氧化硅分子排列的石英玻璃。

两者相辅相成,所以用石英玻璃打造的水晶棺,不仅玻璃透光性好,而且结实牢固,耐腐蚀性极高。

但迄今为止,世界上仍未发现有,足够大尺寸的无暇水晶,所以说当时世界上使用的水晶棺,很多都是玻璃制作的,并不是真正的水晶棺。

而毛主席是我国的伟大领袖,他老人家就应该,安息在真正的水晶棺中。

石英玻璃的水晶棺研制难度比较大,又要求在毛主席逝世一周年之际安装完成,仅有11个月时间。

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出一副,配得上毛主席遗体的水晶棺呢?

为此,党中央领导们,还专门成立了国务院第九办公室,在全国招揽各界人才,共同为毛主席开展水晶棺打造工作。

在当时,全国玻璃行业的职工听说这一诉求后,都希望参与研制水晶棺任务,为毛主席纪念堂建设作贡献。

经实地考察,最终中央领导决定以北京六零五厂为主战场,邀请上海、锦州、武胜等石英玻璃厂,共同来北京搞全国石英玻璃大板的大会战。

制作2米长的石英玻璃大板,难度大就大在之前没有人做过,用什么工艺,用什么设备,用什么原料,无从得知。

可这点困难算得了什么?没有先例,那么我们国人就自己开创先例!

为了能烧制出,含硅量达到99.9999%的石英玻璃板,各个玻璃厂使劲了浑身解数,特别是工人师傅们废寝忘食,连续几个月都不回家。

吃喝住都在车间,对待车间里的高温、粉尘以及对什么有害的盐酸蒸汽,都不加理会,他们只有一个信念:为了毛主席,值!

为了给毛主席打造水晶棺,有“水晶之乡”盛誉的苏州东海县人民,自愿加入到了水晶的开采队伍中来。

老人小孩,都纷纷拿起铁锹斧头,背上背篓上山开采,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先后运往玻璃厂的东海水晶,重达32.2吨。

这一切都是人民的力量!

一般,水晶的熔点在2000℃左右,面对这样极度高温工作,研发过程的艰难可想而知。

炼钢炉膛内的亮度,师傅们带着深色的墨镜都晃眼,即使这样他们还要凑近,仔细观察玻璃中有没有小气泡等杂质。

操作师傅观察烧红的石英玻璃时,距离只有半米多远,焰火的炙热,导致他们的眉毛和头发早都烧没了。

脸也烤得脱了几层皮,胳膊和手也是大面积的烧伤,可他们没有因此停歇,而是随便抹点药就接着干。

车间内还有一个特殊的工种,他们的工作就是,当看到哪个师傅身上的隔热服,烤的冒烟了,就给哪个师傅们身上浇水降温。

但是泼出去的水又不能溅到水晶上,以防出现裂纹和气泡,相当考验人员的技术。

有时师傅身上烤的太难受了,他们就会连忙跑到车间的拐角处,用淋浴头冲一下,回去继续再干!

就是在这样一帮师傅努力下,我国的第一块石英玻璃大板顺利诞生。

这是工人师傅们、工程技术人员不怕艰苦、勇于拼搏精神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是所有参战单位团结协作的成果。

大面积石英玻璃大板的研制成功,在世界上也是首创,受到了鼓舞的工人师傅们,加班加点,又制作出了几块石英玻璃大板。

1977年6月底,在工艺美院的设计理念下,技术人员连夜研究焊接角度和水晶板镀膜数据,终于六块完美无瑕的水晶板被聚集到了一起。

"伟大领袖毛主席永存不朽"

面对这块来之不易的水晶棺,所有人都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我们的主席终于有“家”了!

同年的8月18日,水晶棺被转移到了,毛主席纪念堂,第二天凌晨,毛主席的遗体被安放在水晶棺中。

水晶棺中身穿中山装的毛主席,面色红润栩栩如生,鲜红的党旗披在身上,让人不免产生错觉,以为主席只是睡着了。

每年到了毛主席纪念日,天安门纪念馆都会迎来许多人,大家都怀着无比激动的感恩之情,到此瞻仰毛主席的容颜。

虽然毛主席躺在水晶棺之中永久地沉睡了,但是他在我们心中永远都是傲然屹立的,我们依然能感受到毛主席,身上所散发的气魄。

就像歌词里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永存不朽",毛主席真的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他一直活在人民的心中!

虽然我们如今只能看到,毛主席的遗容,但主席所做的一切伟绩,我们都不会忘记,他永远属于人民,中国人民将永远缅怀这位世纪伟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遗体   中南海   党中央   满面红光   石英玻璃   南海   纪念堂   栩栩如生   北京   药物   师傅   真相   身上   主席   身体   作用   水晶   专家   工作   韩伯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