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陕西原书记白纪年去世,儿子叩首:爸爸让我们送您最后一程

2015年元月中旬,抗癌数十年,曾被人们佩服称作“抗癌斗士”的白纪年在他的90寿辰即将到来的月余前不幸故去,丧讯一经传出,各界人士当即予以悲痛悼念,纷纷追忆这位奋斗了大半生、革命了大半辈子的老同志。

同月19日,白纪年追悼会在西安殡仪馆举行。呼啸的冷风吹拂在脸上,带来阵阵刺痛,可面色沉重的人们却未曾在乎那一点点“伤害”,仍旧自觉排起长队,于寒冷户外等待悼念仪式的开始。

花圈上白色的挽留随风飘动,好像上天也在诉说对白纪年的无尽哀思。

登记台前,白纪年的亲属张贴一张告示,表示:听从白纪年生前遗愿,丧事一切从简,不受任何礼金,望各位来者谅解。

白纪年的灵堂布置非常简单,只在狭窄的客厅拉了一张黑色幕布,素净的鲜花绿植簇拥白纪年的遗像,面容慈祥的他,依然笑得开怀,仿佛从未走远。

当天上午,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送来花圈予以悼念;朱镕基、胡耀邦的夫人李昭等人亦送上花圈表达追思。

声声哀乐中,到场的人们沉默站立,向白纪年遗体行三鞠躬。告别仪式起,有人缓缓鞠躬、频频回首,也有人悄声默念,无比悲恸。

白纪年的儿子最后向父亲悲声说道:“爸爸,让我们送您最后一程吧。”

话罢,便跪下身来,向父亲认真叩首。

白纪年的亲属在答谢词中说:儿女无法以简单词语概括父亲一生,但印象里的白纪年却是宽以待人、心胸坦荡、实事求是、低调简朴、吃苦耐劳的好长辈。他留给儿女的精神财富将是儿女一辈子学习怀念的存在,用之不尽、取之不竭。

那么,为什么白纪年的辞世会得到如此多人的缅怀?他的一生又是怎样的一生?

01,他是“老白”:“老白”的革命历程从13岁开始,那一年,他背上行囊,告别亲属,走向延安

在陕西人的心目中,白纪年的名字不如“老白”这个称号更熟悉一些。

白纪年生于1926年的绥德。在他出生前,白家家境比较殷实,白纪年的祖父以经商为生,供两个儿子都读了大学。

白纪年的伯父是留法学生,父亲则毕业于北京大学。但白纪年祖父50余岁病故后,白家开始走向下坡路。

大家庭分崩离析,白纪年的父亲亦肄业归家,不久与世长辞。

之后,白纪年由祖母和母亲辛苦拉扯长大。

对白纪年来说,祖母和母亲对他的浸染很大,令他从小便对贫苦农民生出同理心,每当在外遇到乞讨逃荒的穷人,总会跑回家中拿些吃食无偿送给他们。

1939年,13岁的白纪年在哥哥白万年等热血青年及学校、书店的影响下,毅然告别不情愿幼子也离开的母亲和亲属,与同学们带上故土青委地委书记的介绍信,走上前往延安的道路,开始属于他的革命历程。

几天后,白纪年一行抵达吊儿沟,被相关人员安排至中学读书。白纪年在学校里学到小学教员应该具备的知识,并在同年年底,响应组织号召,借助寒暑假时间,到高家沟创办冬学。

次年夏天,学成毕业的白纪年依照分配,去往高家沟小学任教。

很多年后,有曾和白纪年相熟的同事故地重游,来到那年春天他们一起开垦过的荒地,对旁人说:“那时候,我们在这里开荒,有个和你一样说着正宗绥德土话的同学在此哭了鼻子。他叫白纪年,当年才14岁,个子稍矮,担钩子有点儿长,挑一担洋芋种子送山上,前面的筐不小心碰到山坡,后面筐就掉了,洋芋种子撒得满地都是……”

听过这件事的人,也将视线挪向那片大变样的山坡,默默于心底接道:可当年在这里“哭鼻子”的白纪年,而今已经过多年革命风雨洗礼,早就成长为一名由独立思考能力,也有实力与魄力的坚强战士了。

1941年,在高家沟与当地青年和群众培养深厚感情,并找到人生事业目标的白纪年调任三边专署机关,从事教育科文书、建设科文书等职务。

因为当时技术较为落后,文件印制基本依靠复写纸及油印、刻蜡板完成,效率低下,所以白纪年主动担负起刻制工作,一干便是三四年。

他的右手中指在长期劳作中变形,可他的硬笔字却越写越漂亮,获得很多同志称赞。

随后,白纪年积极申请下乡,到基层锻炼自己,并学会如何完场调查研究和报告,结交许多农民朋友。暮年之时,白纪年接受媒体采访,重新回忆青年种种,说:“在‘三边’积累的工作经验,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白纪年在组织支持下开始于陕西组建青年突击队。1955年,白纪年正式出任团省委第一书记的职位。

与他相熟的同事后来纷纷表示:虽然白纪年“升官”了,可他的身上却没有一点儿“官架子”,依然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有一回,白纪年主持干部会议,公开严肃地表示:他最近到几个国防工厂调研,跑了一圈,人一见到他,便叫他“白书记”,他很费解,大家为什么不能叫他“白纪年同志”呢?

他说:“耀邦同志一再强调,青年团不讲职务,就直接叫名字。大家全是年轻人,年轻干部就要和年轻人做朋友,你叫个书记,年轻人哪敢再和你接近?以后别叫‘书记、书记’了,要么叫‘纪年同志’,要么直接喊老白。”

白纪年的一番话,让青年团的老团干们心悦诚服,哪怕多年后,白纪年已成省委书记,那些老团干们见到他,也仍旧叫他“老白”或是“纪年同志”。

老团干们告诉大家,“老白”一直都是如此行事作风,打心眼里对同志关怀备至,与同志当体贴入微的贴心朋友。

曾在陕青报当编辑的吕耀先回忆说,他初到团省委工作时,患上严重胃病,身体非常瘦弱。“老白”得知后,立马给吕耀先安排“小灶”,让他到临潼疗养。

5年后,吕耀先结婚,忙碌的“老白”伙同团委其余领导抽空参加他的婚礼,亲自送上祝贺,令吕耀先至今说起,依然感动不已。

02,也是“书记”:“老白”是第一位由县级以上干部民主推选出来的省委书记,那一年,他58岁

1984年,原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即将回京任职,他“空”下来的陕西省委工作让众人议论纷纷,不知该由谁去接任。

就在各方意见无法统一之际,中共中央给出解决方法:由陕西省委组织,以民主推选的方式决定谁来继任。会上不设定任何框线,全程实行不记名投票,持续十余天,最终白纪年以130余张票数“获胜”。

中共中央得知后,拍板表示:日后不再设置第一书记,由白纪年出任省委书记。那一年,白纪年58岁,是全中国干部制度改革以来首位直接由县以上干部民主推选出来的省委书记。

但白纪年从未把这个“荣誉”放在眼中,继续兢兢业业做好他的本职工作,努力带领陕西人民走向致富发展的道路。

用白纪年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主政陕西后,他针对当时陕西的具体情况构思了远期及近期两种发展设想,而最初上任那段时间,他则重点抓三件事情:

其一,和领导班子成员分析陕西改革开放步子缓慢、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的原因,白纪年上任后,当即开展解放思想、肃清封建遗毒等工作。他组织很多同志,撰写十来篇文章发表到《陕西日报》等报刊,引发巨大反响。

其二,以民主推荐和组织考察两种方式组合来调整领导班子。对白纪年而言,自己经民主推选成为省委书记,不是一个终结,而是干部制度改革的开端。他明确提出:要选就选人才,拒绝庸才,更拒绝“奴才”。

在相关讨论会上,白纪年与同事组成6个民主推荐工作指导小组,从工农财贸、文教为生及政法党群6个方面入手,展开考察工作。

虽然阻力不小,但白纪年从未“让步”。经过一番调整,全省上下果然注入一批正义感十足、极具开拓精神的干部,为全省工作带来生机和活力。

其三,在省内大力提倡健康民主的党内生活,拒绝“一言堂”及“家长作风”。白纪年性格较为开放,敢讲话,也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在他的努力下,陕西省内加强作风建设活动果然顺利举行,各级组织也重新变得正常、健康起来。

同年,一份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经中共中央通过,推向全国。白纪年抓住机遇,立马在陕西省内展开大规模调查研究活动,为全面推进陕西经济制度改革提前做足准备。

调查工作为期3个月,由厅局以上领导亲自带队,最终形成800余份调查报告,290个各方面改革方案。

同年12月底,白纪年又和领导班子决定,将在西安举行首届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算是为陕西对外开放打一个“好头”。

1985年,白纪年继续在西安、北京等地举办陕西省出口商品展销会、西安经济发展战略座谈会等等。至1987年底,陕西省外商直接投资达110项,总计10亿余美元,正式注册登记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超85家。

同时,白纪年积极支持陕西省搞农业科技承包工作,并专门拨款百余万予以支持。他用实际行动,为农民致富开拓一条新方向。

对熟悉白纪年的人来说,别看白纪年工作繁忙,好似没有太多空闲去关注其他事情,实际上,在白纪年的心中,他的一切行动都基于“人民群众”。

曾任白纪年秘书的宋昌斌说,“老白”最常念叨的一句话即是“这风那风,根子就是对人民群众没感情。”

某一次,作家路遥正在处理一个关键小说情节,未想突然停电,他非常恼怒,直接致电省委办公厅,质问他们为何停电。

白纪年得知后,立即拨通相关领导的电话,严肃告诉他们:“医院救人性命,不可停电;作家拯救人类灵魂,同样不能停电。”

几分钟后,路遥的台灯重新亮起,让路遥感慨万分,并决定把白纪年写入自己的书中。

03,更是“战士”:鲜少有人知道,在“老白”89年的人生中,竟做过6次大手术,抗癌数十年

然而,却鲜少有人知道,生活中的白纪年亦是一名“身经百战”的坚强“战士”。

从34岁起,白纪年共做过6次大手术,“抗癌”时间跨度长达54年。

1961年,白纪年刚从团省委调任省委农工部,自以为身强力壮、精力充沛,不把“身体”放在眼中,一心扑到工作中,吃饭睡觉都失去规律。

不久,他果然渐渐感到不适,到医院一检查,确诊肠癌。同年,他做了肠癌手术。

1976年,白纪年调任农林局局长,工作仍然非常忙碌。他常感腹部疼痛,但未多加在意,反倒继续东奔西跑忙碌着。

同年3月下旬,到医院检查,医生告诉白纪年,他的肠道长了一个恶性肿瘤,必须做手术切除。

化疗期间,放心不下工作的白纪年坚持正常上岗,每天挂完吊针,就立马开始处理手头工作。次年,果不其然身体再出“状况”,又去做了肠粘连剥离手术。

1985年,白纪年刚刚当上省委书记,准备大展身手之际,癌症再度“找”到他的身上。他的结肠又出问题,确诊“乙状结肠息肉癌变”,9个淋巴上就有5个癌症感染细胞,无奈之下,只得又一次躺到手术台,接受治疗。

1994年,白纪年做了胆囊结石手术;2004年,年近8旬的“老白”不幸确诊胃癌,做手术切除大面积胃部。

很多年后,有记者问白纪年:这么多年“抗癌”和养生的技巧是什么?白纪年回答:是党和国家的关照保护了他,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拯救了他。

他认为,首先要有一个正确心态去面对,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就算无法抗拒,亦要在生死关头调整心态,坦然面对。

白纪年告诉记者:他只在第一次手术时感到紧张,其余5次,术前均照常休息,一觉到天亮。

再则,就是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够战胜癌症;且不要“病急乱投医”,要相信医生,配合医生治疗。

白纪年笑着坦言:“我不敢说真把‘生死置之度外’,但我不害怕癌症。”

2018年,白纪年逝世3周年,陕西省委领导特地在西安召开一场追思会,向白纪年表达追思致辞,回忆白纪年生前点滴。

他们纷纷表示,虽然白纪年离开大家已有3年,但他的音容笑貌仿佛还在眼前,白纪年留给大家的是一生值得珍惜的宝贵精神财富,就像何毅亭所说,只要“正气精神不死”,“两袖清风韶德”便将永存。

参考资料:

《平民书记白纪年》

《坦荡达观 特立独行——访原陕西省委书记白纪年》

《永远的白纪年——追思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会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纪年   陕西   省委书记   书记   延安   团干   陕西省   中共中央   亲属   同年   省委   民主   爸爸   儿子   同志   组织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