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鸟一生都在飞行,落地约等于死亡,它要怎么睡觉和繁衍后代?

我听别人说,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可以一直地飞呀飞,飞得累了便在风里睡觉,这种鸟儿一辈子可以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的时候…… ——《阿飞正传》

即使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也一定听过这句经典台词。电影中的无脚鸟指的是极乐鸟,这种鸟以华丽的羽毛著称,但其实,极乐鸟也是有脚的,而且飞行能力并不突出。

无脚鸟的名称来源于一个残忍的传说:哥伦布在航行归来后,向国王敬献了一张华丽的鸟皮,西方人发现这种鸟没有脚,于是想象着这种鸟在天上永不停歇的飞行。但真相是哥伦布的鸟皮是从一个土著酋长手上得来的,土著酋长认为鸟皮上有腿不好看,便将之剁掉了。

飞在空中,睡在风中,每年飞跃3.5万公里

极乐鸟无脚的传说虽然是假的,但却有一种鸟,真的被称为无脚鸟。

雨燕,共19属92种,它的拉丁文学名“Apus”,翻译过来便是“无脚鸟”。它们的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都在飞翔,它们在飞翔中完成捕食、求偶、交配,甚至在飞翔中休息,在它落地的时候,几乎就意味着死亡。

雨燕的体型不大,和成年人的手掌差不多,体重只有29~41克,相当于一个鸡蛋,雨燕有着流线型的身躯,张开的双翼又宽又长,几乎达到身体的三倍大,羽翼的形状类似镰刀,尾翼开口为较浅的开叉。它轻盈的身躯和特殊的结构,让雨燕的飞行能力极强,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滑翔时节省大量的能量。

雨燕每小时的飞行速度能达到110到200公里每小时,是世界上长距离飞行速度最快的鸟类之一。它飞翔的动作也十分优美敏捷,在北京城区,经常能看见雨燕穿梭在城楼间上下翻飞的身影,由于在下雨前后,雨燕的活动最为活跃,所以得名雨燕。

雨燕的喙很小,没张开时看起来不带,但一张口,嘴巴几乎能盖住整张脸,这张嘴就像是一个网兜,配合着雨燕的极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空中的飞虫“兜住”,雨燕的食谱上包含蚊、蝇、虻(méng)等害虫,雨燕单单是在喂养雏鸟时,一天就要捕捉7000多只昆虫,在整个育雏期里至少能捕捉25万以上的虫子。

每对雨燕父母能养育出2到3只雏鸟,雏鸟出生大约40天后就能学会飞翔,并不再返巢。等到7月底,8月初时,这些雏鸟就会跟着父母踏上迁徙之路,完成它们生命中最重要的试炼。这场迁徙从北京开始,横跨蒙古,古丝绸之路,阿拉伯半岛,最终抵达南非,跨越二十多个国家。雨燕在南非休息3个月后,又会踏上归程。雨燕每天要飞830公里,来回一次的路程长达3.5万公里,几乎可以绕赤道一圈。

雨燕的迁徙的路线上,都是选择那些孕育了大量蚊虫的地区,如蒙古大草原,雨燕一边飞翔一边捕食飞虫,在路过水源时,雨燕也会如同蜻蜓点水一般,飞快的掠过水面,完成饮水,只在水面留下一道道涟漪。

当雨燕飞累了,它便会在风中睡觉。雨燕拥有一种独特的睡眠方式,雨燕会先飞得足够高,然后闭合尾部,张开双翼开始滑翔。这个时候它们的速度会降低到时速30公里,定期煽动一下翅膀维持这个速度,然后让左右脑轮换睡眠,这种睡眠方式被称为“半脑慢波睡眠”。根据研究,雨燕可以在空中连续飞行十个月不停,进食饮水和休息都在空中完成。

“无脚鸟”雨燕并非没有脚,只是它们的脚构造特殊,普通的鸟类爪子都是“前三后一”,能够很好地抓住树枝,但雨燕的爪子四个脚趾都是在前方,而且指尖弯曲程度大,雨燕靠这种结构能够牢牢挂在岩壁表面。

雨燕的飞行也必须从高处滑翔而下,一旦落在地面上,没有外力帮助它就很难起飞。只能笨拙又艰难地在地上爬行,要不被掠食者吃掉,要不然就只能被饿死。因此,当雨燕落地时,往往就代表着它们的死亡。

与北京的不解之缘

雨燕对于北京情有独钟,等到夏日来临,雨燕就会从南非迁徙回来。此时,他们就会开始准备繁衍下一代了。繁殖季节,雄雨燕会飞向高空,然后用滑翔的方式下降,保持平稳的飞行,然后和雌海燕贴在一起,在短短几秒内就能在空中完成交配。

但鸟类毕竟都是卵生动物,为了下一代,雨燕还是要筑巢的。雨燕会在低空飞行途中收集材料,或叼住被风刮起来的废纸、羽毛、干草等材料,利用唾液粘合搭建巢穴。

原本的雨燕会在悬崖峭壁的缝隙间筑巢,但在长期演化中,雨燕养成了在高大的古建筑的吊顶或缝隙中筑巢的习惯,它们的巢穴一般离地4到45米,只有在这种高度下,雨燕才能正常的起飞和生存。

雨燕有着成群繁殖的习性,因此成群的雨燕会在一个建筑物上筑巢,在建好一个巢穴后,之后的每一年雨燕都会“回家”,因此在这些楼宇之间,经常能看见雨燕们穿梭不休的矫健身影,雨燕也因此被叫做“楼燕”。

北京有着漫长的建筑史,曾为5朝帝都,紫禁城、天坛、太庙、故宫、钟鼓楼等古建筑繁多,在这些建筑的斗拱间,形成了人造的洞穴。对于雨燕来说,这些狭小又隐蔽的空间不仅舒适,能挡住雨水狂风的侵袭,而且还能躲过天敌的捕食,北京也因此变成了雨燕的重要栖息地。

雨燕已经在北京的上空盘旋了数百年,见证了一代代的王朝兴衰,世事变幻,但雨燕却从未真正离开。雨燕已经成为了北京文化的一部分,08年奥运会的吉祥物“妮妮”的形象就来自雨燕。

现如今,北京的楼台庙宇等古建筑因各种原因被拆除,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为了保护古建筑,如故宫等地也挂上了防鸟网,北京雨燕的栖息地急剧减少。根据2014年中国观鸟会统计,北京城里的雨燕已经不足三千只,许多人记忆中夕阳之下,雨燕满天的场景已经消失不见。

但专家们也一直在为雨燕的保护奔走,2018年正阳门就启动了“古建筑保护与城市生态”的课题,而最后的研究表明,雨燕粪便并不会伤害木质古建筑,这对雨燕的保护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中国观鸟会也和中国园林博物馆尝试悬挂人工巢箱来吸引雨燕筑巢。而雨燕也被发现在仿古建筑和一些现代建筑的孔洞间穿梭寻找筑巢地点

如今,北京雨燕又到了迁徙的时间,祝它们一路顺风,来年春天再见。

参考资料

《北京雨燕》 张世强

《北京雨燕——飞越万里来伴你》 张正旺

《北京雨燕不走寻常路》 杨紫萱

《北京雨燕与北京古建筑》 高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阿拉伯半岛   哥伦布   土著   故宫   南非   雏鸟   蒙古   飞虫   雨燕   巢穴   双翼   鸟类   北京   后代   古建筑   睡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