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旬老人收到特殊信件,才知消失30年的儿子,已经成为国家大功臣

1987年,广东一位年逾九旬的老人,收到了自己消失了30年的儿子的一封特殊来信。信中不是普通的信件,而是一篇刊登于上海《文汇月刊》的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

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而这位九旬老人正是黄旭华的母亲。因为文章中只提到了“黄总设计师”,所以她不敢确定这就是自己的儿子。

直到她看到了“他的妻子李世英”等字眼以后,她才坚信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就是自己的儿子黄旭华。也正是这个时候,她才知道这个消失了30年的儿子,已经成了国家的大功臣。

黄旭华是“中国核潜艇之父”,如今已经是98岁高龄了。不过直到2019年他获得“共和国勋章”之前,很多国人都没有听说过他的名字。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黄旭华出生在广东省海丰县的一个中医世家。20岁时,他被保送进中央大学航空系,后来又考进了国立交通大学。在大学里面,黄旭华学的是民用船舶制造。

1958年,黄旭华奉命研制核潜艇时,他和他的团队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岁,其中没有一个人出过国,甚至所有人都没见过潜艇长什么样。

可是在黄旭华的带领下,这帮年轻人依旧为国家造出了核潜艇。那么这一切,他们到底是怎样办到的呢?

中国核潜艇之父

1924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一个渔村,他的家人大多从事“乡医”工作。少年时代的黄旭华也曾经立志继承祖业,努力学习医术。但是初中以后,他的学业就因为战争中断了。

由于自小生长在海边,黄旭华很早就萌生了学习航空技术,或者造船技术,保护国家领海的想法。

我们都知道,中国国土面积位列世界第三,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我国领海面积也很大,接近领土面积的三分之一。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三面环海。在我国的领海里面,不仅有大量的鱼群,海床底下还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矿藏资源。

渔民们靠海吃靠,所以领海安全对他们的生存至关重要。尽管我们拥有广阔的海域,却没有先进的军用船艇去维护它的安全。

所以到黄旭华因为战争中断了学业,辗转多地,最后到达重庆的时候,他就放弃了学医的打算,在1945年成功考进了国立交通大学。

黄旭华在这所学校时,修习的专业是船舶制造。等到他大学毕业的时候,正好赶上新中国成立。黄旭华也在这一年,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

五十年代的前几年,黄旭华在上海船管局工作,曾被派去研究和仿制苏联船舰。1956年,黄旭华和同事李世英结婚。

隔了一年多,也就是在1958年,他就被国家调去研究核潜艇。刚到达葫芦岛的潜艇研究基地时,黄旭华就发现他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

黄旭华的团队一共29个人,平均年龄还不到三十岁。所有人都没有出过国,没有见过军舰长什么样,团队里也没有军舰的图纸,连基本的研制条件都达不到。

俗话说得好,“没吃过猪肉,总见过猪走路吧”,可是他们真的是连“猪走路都没见过”。然而上级下达了死命令,“就是用上一万年,也要把核潜艇造出来”。

因为造不出来核潜艇,我们的领海安全就得不到保障,帝国主义的军舰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在我们的领海上横行。

于是黄旭华只能带着他的“三无团队”,赶鸭子上架,硬着头皮去搞研究。他们通过查阅国外的新闻报道,从中获得启发与顿悟,一面绘制潜艇的图纸,一面安排实验。

没有计算机,只能用原始的算盘和尺子,进行大量的逻辑演算。因为实验地条件恶劣,大家经常在零下20度的环境里,没日没夜地工作。

怀着科研报国的赤胆忠心,这个团队在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十二年之后,也就是1970年12月,为我国造出了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长征1号”。

来又经过十一年的研究,在1981年制造出我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黄旭华在研究基地的工作持续了三十年,直到1986年他才离开基地回家。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因为工作性质的特殊,导致他不能返乡探亲,就连他父亲去世时,他都没能回去。

离开家的时候,黄旭华还是一位33岁的青年人。等到他再次回家的时候,就已经成了白发苍苍的花甲老人了,而他的母亲此时已经九十高龄。

黄旭华的夫人李世英说黄旭华年轻时热爱音乐,因为家中购置了一台扬琴。但是自从他离开之后,扬琴只能躺在角落里吃灰。三十年后他回到家中,再想弹琴时,琴弦已经断掉了。

母亲对黄旭华不是没有埋怨的,但是当黄旭华拿出一份介绍他这些年来取得的成就的报告文学,读给她听时,老人还是原谅了他,还把另外几个儿女都召叫,劝大家都要理解黄旭华。

更不好处理的,其实还是和女儿的关系。因为分别得太久,女儿看到黄旭华的时候,就像是陌生人一样。

不过,黄旭华从来没有为自己的选择而感到后悔,他说:“我的一生是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的,我对我的选择无怨无悔!”

“祖国需要我一次把热血流光,我就一次流光;祖国需要我一滴一滴地流血的时候,我就一滴一滴地流血!”

黄旭华骨子里这种爱国主义的立场,以及为了祖国奋不顾身的精神,正是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灌输给他的。

1988年,黄旭华把核潜艇研究的接力棒传给了第二代科研人员以后,他仍然没有离开研究领域,仍然活跃在军事科研的前沿出谋献策,同时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相关领域的人才。

在黄旭华的学生当中,还出了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2位船舶设计大师,以及1位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和三十多位副总设计师,真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2019年,95岁高龄的黄旭华与袁隆平一起获得了“共和国勋章”。2021年,黄旭华将自己毕生的积蓄,共计1100万元,捐赠给了中国船舶重工集轩公司下属的“七一九研究所”

同时,黄旭华还设立了一个科技创新奖励基金,用以鼓励后来者,继续为国家的船舶研究事业出力。

结语

黄旭华曾经不止一次给“七一九研究所”捐款。早在2017年,他就从自己得到的技术成就奖励中,拿出了20万港币捐给该所,用于帮助所里的困难职工。

2022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已经是一位98岁高龄的老人了。

仿佛是为了实践自己早年的誓言,要为国家流尽最后一滴血。所以耄耋之年的黄旭华,仍然像自己青年时代一样,时时刻刻关注着国家的船舶重工业的发展。

黄旭华仍然在不断地为我国的军事科研事业出谋献计,出钱出力,发挥着生命中最后的余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儿子   国家   扬琴   核潜艇   军舰   领海   高龄   潜艇   功臣   中国   船舶   信件   祖国   设计师   老人   团队   我国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