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秦朝之前,没有类似“大泽乡起义”这样规模的“民变”?

#秦朝以前为什么没有农民起义#

按照现代的历史观念,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当然,在“大泽乡起义”之前,古代华夏也有过“民变”(按:农民起义是封建社会的专利,先秦时代尚不是封建时代,因此先秦时代的民变不能称之为农民起义):比如西周后期的“国人暴动”就是典范。

为什么在秦朝之前,没有类似“大泽乡起义”这样规模的“民变”?

但是,先秦时期,并没有规模可比“大泽乡起义”规模的民变,这其中原因何在?

个人认为:

1、流民问题

在秦始皇统一华夏之前,华夏大地处于诸侯并存的时代。而民变的本质,是百姓不堪苛政于是奋起反抗。不过,这种反抗的失败率极高,成功率几乎微乎其微。所以,对于老百姓来说,但凡存在其他出路,是不会考虑民变的。

而在先秦时候,老百姓遭遇苛政,除了民变以外,还有一个性价比更合适的途径:那就是跑路。比如“苛政猛于虎”的故事就是典范:孔子带着子路等人遇到一个遭遇虎难的妇女,妇女表示自己因为躲避苛政而逃到此处,结果丈夫还是被老虎吃了(虎难)。不过,即便如此,妇女也愿意留在这里。因为苛政比老虎还可怕。于是孔子慨叹:苛政猛于虎。

因为老百姓可以出逃:比如秦国混不下去可以去楚国,赵国玩不明白可以去齐国。所以,这就产生了流民群体。而流民的波动,也瓦解了大规模民变的可能性。

假设陈胜吴广可以带人出逃其他国家,多半他们也未必会敢于和秦军交战,而大泽乡起义也不会发生。充其量,这是秦国历史上的一次叛逃事件。

为什么在秦朝之前,没有类似“大泽乡起义”这样规模的“民变”?

事实上,陈胜吴广起义没多久,他们就双双牺牲。可见,农民起义的失败率。

2、耗材问题

此外,耗材问题也是一个关键。

后世的民变,很大程度在于人地矛盾:人口多了,但是土地却没有增长。新增人口缺乏口粮,如果官府能妥善解决固然是好,但如果解决不了,很可能就会引起事故。

不过,对于战国时代来说,人地矛盾并不是什么太要紧的问题。毕竟战国时代,各大诸侯之间互相火并,对于各大诸侯国来说,最稀缺的反倒是壮丁,毕竟,壮丁的新增速度,可能都赶不上战争减员的速度。

为什么在秦朝之前,没有类似“大泽乡起义”这样规模的“民变”?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秦赵长平之战:这一战,赵国四十万大军被秦军坑杀,导致赵国只能招募一些十几岁的孩子重新组建军队。可想而知,这一战对赵国人口结构的改变。但是,秦赵长平之战后,赵国也并没有迎来片刻太平:燕王喜听说赵国军队精锐全没了,于是趁火打劫,结果,燕军遭遇重创。不过,赵国虽然取得胜利,但是,人口数量近一步减少。

在战国时代,壮丁成为各大诸侯国火并的耗材,可谓资源紧缺。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地矛盾几乎没有,所以,自然也没有产生大规模民变的土壤。

而之前的春秋时代,甚至更以前的夏商时期,虽然战争规模没有战国时期那么强大。但是小规模战争也有发生:比如春秋各国争霸,甚至对蛮夷的战争。这些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地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陈胜吴广   秦国   苛政猛于虎   孔子   苛政   流民   壮丁   农民起义   民变   秦朝   华夏   先秦   老百姓   矛盾   类似   规模   战争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