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在封建时代,王公贵胄的子嗣,会随着朝代的没落而凋零?

“家和人兴百福至,儿孙绕膝花满堂。”这是大多数人在耄耋之年较为理想的状态,在封建社会这个十分重视子嗣的时代更是如此。

为何在封建时代,王公贵胄的子嗣,会随着朝代的没落而凋零?

况且“无后为大”是古人十分传统的思想,可想而知王公贵胄也不例外,那么为何反而出现一种近乎逆行的现象,随着朝代的没落,子嗣愈发稀少?

古代的婚姻背景

在历史中,无论再辉煌或是历经多个朝代仍然屹立不倒的家族,最终总是会通往一个结局,那就是家族的没落以及子嗣的凋零,这种神奇的现象有人认为是偶然中的必然。

为何在封建时代,王公贵胄的子嗣,会随着朝代的没落而凋零?

在神学的表象中试着追根究底人丁单薄的原因,首先可走进封建时代的婚姻背景

对于古代而言,结婚前的男女多数都不认识,只能从家世或是旁人的言论中判断对方的为人,门当户对也十分重要,在王公贵胄看来基本是结缔婚姻的第一要素。

等级的森严造就适配度的降低,对于女子来说遇到如意郎君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最多相敬如宾,只能等待长辈为自己挑选家世得当的丈夫。

为何在封建时代,王公贵胄的子嗣,会随着朝代的没落而凋零?

所以即便此前有死定终生的情人也只能无奈放下,“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便是这么来的,所以王公贵胄的亲家必须也得是拥有同样贵族地位的人家。

而与平民百姓人数众多不同的是,位高权重的家族在最上层的关系圈中,基本要么不是早就有接触,要么就是听说过,要有适龄的儿女供选择的并不多

此外在古代近亲结婚并不是什么少见的事,为了能够维系地位,王公贵胄如果无法找到非近亲的同等地位家族,那也只能考虑近亲联姻。

为何在封建时代,王公贵胄的子嗣,会随着朝代的没落而凋零?

最高层的贵族家世本身就不多,最后这么一圈下来,多多少少都有点沾亲带故。现代的人们都知道,近亲结婚子嗣的生存率普遍低下,并且健康率也不高,但古代的人们并不知晓。

为了权力的把持精挑细选下一代的联姻,为了家世最终却反而造成子嗣凋零

近亲结婚的例子并不少,在皇家贵族也曾出现过,唐朝的一位皇帝就是如此,李显在还没有成为唐中宗前,将自己的表姑娶进门,最终自己的姑奶奶摇身一变成为了丈母娘。

为何在封建时代,王公贵胄的子嗣,会随着朝代的没落而凋零?

一旦细究会发现古代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可能套着不同的身份与关系链,即使在权力上实现了中央集权更易掌管,但人丁不兴旺那是必然的,现今看来实属唏嘘。

医疗条件的匮乏与人为

封建社会还有更为致命的是医疗条件的匮乏,在当时医疗技术普遍不高的情形下,如果儿童患得稍微严重点的病,就很难能够扛过去。

为何在封建时代,王公贵胄的子嗣,会随着朝代的没落而凋零?

并且女子的生产通常都得经过“鬼门关”一趟,即使王公贵胄再有钱能够请到更好点的医师,也能够为母亲提供一个好的生活条件,但在大环境的医疗背景下也没办法避免这点

结果就是孩子的接生环节很容易出现危机,所以影视中才容易出现“保子或保母”的选择,孩子跟母亲同时丧命的也很有可能。

封建社会中的人们还十分容易相信玄学,倘若一个人久病不起,会寻来各种偏方,这种偏方是没有科学依据且很可能对人体造成二次伤害。

为何在封建时代,王公贵胄的子嗣,会随着朝代的没落而凋零?

同时古代还有“一夫多妻”制,对于丈夫来说并不存在唯一的妻子,对同一女子临幸的次数并不多。

也许丈夫今日被一位女子吸引,明晚就去了另一位女子的房里,而对于嫁给大家族的女子来说只能每日等待丈夫的宠爱。

王公贵胄正因为有大的权力与地位,相对于没有能力迎娶过多妻妾的普通百姓,一般会拥有更多的妾室,也会有很多的女方看重想要挤进家门。

为何在封建时代,王公贵胄的子嗣,会随着朝代的没落而凋零?

地位高的人也有足够的钱财,不仅朝廷可能会派人联姻,青楼女子的勾引也经常使他们耐不住心中的垂涎而时常留恋,因此妻妾要诞生子嗣的几率也不一定会高

古代女子嫁人之后基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无法与外人接触的她们只能想着如何巩固现在丈夫的地位,即使怀上了也容易受到其他妾室的暗中操作

同为一个丈夫的女人她们并不希望对方比自己更有子嗣,对没有儿女的女子来说十分不利,等到年老色衰之时,也就没办法享受丈夫的宠爱。

为何在封建时代,王公贵胄的子嗣,会随着朝代的没落而凋零?

人为的伤害在有限的医疗条件下,子嗣要诞生且存活下来就更加困难。

大背景的没落

王公贵胄的子孙无法满堂反而单薄的原因,还有一个宏观因素就是家族的没落,本身在家族的荫蔽下失去了庇护,那么最终也只能衰弱。

为何在封建时代,王公贵胄的子嗣,会随着朝代的没落而凋零?

众所周知要在皇家的怀疑下留下来的王公贵胄并不简单,权力过大会被怀疑想要篡位,而权力削弱则容易“虎落平阳被犬欺”,其他强盛的世家也会想要踏上一脚。

一旦开枝散叶且在皇家脚下驻扎得严实的家族,没有皇家不得不忌惮,这时倘若有子孙犯下什么过错,株连九族并不是不可能,子嗣凋零反而是相对较好的下场。

商周时期实施的是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时候父辈遗留下来的权力与地位皆是由嫡长子继承,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族地位。

为何在封建时代,王公贵胄的子嗣,会随着朝代的没落而凋零?

在这种社会秩序下,如果想要世家的地位继续传承下去,要寄托于嫡长子能够顺利长大成人且接受教育足以承托起这个家族,这个过程本身就很困难。

单一的继承者被寄托的责任过大,倘若这位继承人没有生育能力或是夭折了,子嗣的繁衍也就有了更多的阻碍。

如果是依靠自身的才华取得王公贵胄的地位,想要子孙继续坚守就更加举步维艰,这种并非依靠血脉传承的家族,通常在微弱时期遇上想要吞噬的敌人就容易溃败。

为何在封建时代,王公贵胄的子嗣,会随着朝代的没落而凋零?

这时候朝代更迭,一个朝代的没落就已经伴随着大多世家的消亡趋势,不稳固的王公贵胄更是如此,无论是先来者还是后来占据的。

一旦子孙没有大背景的保护,即使是王公贵胄也无法让子嗣继续存活下去,朝代的继承者是这样,世家的繁衍者更是如此,表面浮潜的保护剥去,扎根再深也会被连地拔起。

封建社会的子嗣延续受到种种障碍,朝廷的没落则使得子嗣更加凋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贵胄   子嗣   王公   朝代   近亲   封建社会   家世   子孙   封建   世家   权力   丈夫   地位   古代   女子   家族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