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李鹏同志②丨中国电力领域的专家型领导干部

追忆李鹏同志②丨中国电力领域的专家型领导干部

一本《李鹏回忆录(1928-1983)》,一部浓缩的中国电力工业简史。原电力工业部部长史大桢曾说,李鹏同志非常了解中国电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了解中国电力发展的正确途径。在担任电力部门领导期间,他为中国电力事业摸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力发展之路,为我们今后电力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宝贵经验。

追忆李鹏同志②丨中国电力领域的专家型领导干部

电力科班出身的李鹏,被业内亲切称为“内行领导”。彼时,在任弼时同志的建议下,经过自己的慎重思考,留学苏联的李鹏选择了莫斯科动力学院水电专业。自此,李鹏与中国的电力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1955年3月,李鹏从苏联回国后,时任燃料工业部副部长的刘澜波征求他的意见,是到部里当秘书,还是到基层工作?

李鹏听后不假思索地回答:“这个问题我已经考虑很久了。我还是愿意先到水电基层去工作,因为我在国外学的是水力发电专业,虽然也到过几个水电厂实习,但那都是走马观花,仅仅是了解一点皮毛,我所学的书本知识还没有和实际相结合。根据以往的经验,外国留学生回国后如果不与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迟早是要碰钉子,犯教条主义的毛病,这在我们党内已有过很多教训。因此,为了使我学的书本知识和生产实际有一个较好的结合,还是应该先到基层去工作。”

李鹏的想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与支持。不久后,他来到吉林丰满发电厂,任见习厂长。在这个岗位上,他积极学习,勤于钻研,没有留学生的架子,和工人、技术人员打成一片,得到了厂领导和广大职工的赞许。

是年底,李鹏被任命为丰满发电厂副厂长兼副总工程师。此后,李鹏历经多个工作岗位,逐步成长为我国电力领域的专家型领导干部,对中国电力事业的发展状况、电力发展客观规律理解深刻。

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党大力实行干部“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过程中,李鹏同志先后被任命为电力部部长和国务院副总理。

电力工业是先行工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至关重要。李鹏认为,综观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历史,电力工业的适度超前和科学健康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追忆李鹏同志②丨中国电力领域的专家型领导干部

电力要先行

——2005年5月28日李鹏同志为《李鹏电力日记》所作前言

电力是一种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和最清洁的能源。电力在终端能源总构成中所占的比例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力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由建国初期的187万千瓦,增加到1980年的6000万千瓦,而到2004年已发展到4.4亿千瓦。就总量来说,已成为世界上第二电力大国。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就人均占有的电力来说,只在0.34千瓦左右,不但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人均占有电力的水平,就是离中等发达国家人均占有电力1千瓦的水平,也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电力还必须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发展。

根据我个人多年的切身体验,对于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有如下几点看法。

一、电力是国民经济的先行,应该适度超前、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电力发展速度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比例称为电力弹性系数。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一般应保持在0.8~1之间。但是电力弹性系数的多少,是与国家的产业结构有关的,如果耗电大的产业占有较大的比例,相应的电力弹性系数也就比较大。城乡居民生活用电也是影响电力弹性系数增加的重要因素。虽然生活用电在弹性系数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但如果按最大电力高峰负荷计算,所占比重就相当可观了。

在制定国民经济规划的时候,应该把电力规划纳入其中。电力弹性系数的正确选择,是保持电力适度超前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电力发展的基本方针

我国能源资源的结构和分布决定了电力的发展方针,大体上是继续发展火电,大力开发水电,加快发展核电和燃气发电,更加积极地重视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如风力、太阳能、潮汐能、沼气和其他生物质能发电。我国有极其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清洁煤电将是一项长期的方针。我国的石油和天然气相对不足,烧油的电厂已改为烧煤。

三、电力生产必须执行“安全第一”的方针

电力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在电力建设中必须执行“质量第一”的方针,在电力生产中必须执行“安全第一”的方针。电力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是带有公共事业性质的基础产业,应该做到普遍服务和优质服务。电力系统一旦发生事故,其后果,一般而言给电力工业本身带来的损失相对要小,而给用户和社会带来的损失要大得多。对电力事故如果处理不当,从一个小事故可以发展成为大事故,引发全市停电乃至大面积区域性停电。2003年8月美加发生的大停电,受影响地区人口达5000万人之多,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四、发展电网是电力工业本身生产特点所决定的,全国联网是大势所趋

发展电网,由省级电网到区域性电网,乃至全国联网是大势所趋,这也是我国一次能源和用电负荷分布不均衡所决定的。我国的主要能源资源,煤炭集中在西部和北部,水能资源集中在西南部地区,而用电中心又处在东部和南部沿海,以及中部经济发达的地区。这就决定了我国要实行“西电东送”、“北煤南运”、发展坑口电厂的方针。三峡水电工程的建成,标志着全国联网的格局已基本形成。今后随着大型水电和坑口电厂的形成,全国电网必将更加紧密。

五、开发与节约能源应同时并举

在我国,一方面存在能源资源开发不足、电力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发生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电力生产、输送和使用中存在的浪费现象严重,因此节约用电大有可为。

节约用电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用电户节电,需要在产业结构上进行合理调整,同时对加工业和制造业进行技术改造,并重视节电型家用电器的开发。另一方面,节约用电还应从电力工业方面着手。要采用高参数、大容量的燃煤发电机组,以降低发电煤耗。供热机组单机容量虽小,但由于又发电又供热,煤耗也是比较低的,应积极提倡。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应视发电成本的承受能力而适当采用。至于在降低电厂自用电,降低输变电、供电和农村用电损失方面,都是大有潜力可挖的。

六、改革是发展的动力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经常处于电力供应不足的状态。作为电力体制改革成败的标准,首先要看是否促进了电力的健康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电力工业就进行了投融资体制改革,从独家办电到多家办电、多渠道筹集资金办电,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电力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一度出现电力供销基本平衡的状态。由于多家办电,自然就形成了厂网产权分开的局面。2002年起实施了以厂网分开为主要内容的电力体制改革。至于竞价上网的改革则要视条件而定。在缺电的情况下,客观上不具备竞价的条件。在电力出现相对富余的情况下,竞价上网可以达到降低电力成本,进而降低用电电价的目的。

电力企业改革最重要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实行业主负责制、招投标制和监理制。一些发达国家进行了电力体制改革,或者正在酝酿进行改革。国外成功的经验我们应该学习,国外的教训也应该引以为戒,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切不可盲目照搬、照套其他一些国家的经验。

七、煤运电应同步发展

煤炭、运输和电力有着密切的有机联系。有些时候,电力不足是由于煤炭供应不足引起的,而有的时候,煤炭供应不上,又是运输力不足引起的。铁路则是煤炭运输的主力,在历史上曾出现过“以煤定电”或者“以运定煤”的状况,继而延伸下去就是“以电定产”。煤、电、运不协调常常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保障人民正常生活的制约因素。所以在建设燃煤电厂时要进行煤、电、运条件的综合平衡,这与进行水电开发时,要做好流域合理布局的前期勘探工作,选择好地质条件安全可靠的坝址,才能使建成的水电厂安全可靠运行是一样的。

八、加强用电负荷侧(需求侧)的管理

电力生产有其自身的规律,用电出现年度或日间的高峰负荷,是这种规律的重要表现。为了保证用电的安全和电能质量,避免电网出现低频率运行,在各地政府宏观调控的指导下,实行错峰用电,实行负荷侧(需求侧)管理是有效方法之一。负荷侧管理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不但要运用行政手段、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应该运用经济手段,如实行高峰和低谷差别电价,对不同性质的用电户实行不同的电价,运用电价杠杆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限制高耗能工业的发展,这些都是有效的。

九、正确处理水火电比例、当地和外来电源比例、发供用电之间的比例关系

在一个省级或区域电网内水电的比例应当在三分之一左右,而当地电源和外来电源的比例也至少在对半左右。水电有许多优越性,但是只有在并入电网运行的情况下,这些优势才能体现出来。种种可能开发的新能源如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潮汐发电等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也只有在并入电网的情况下,其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应大量建设节能型建筑物,在有条件的地方,根据经济的原则还可以采取分散式发供电方式,以减少能源的消耗。

在电力工业内部,发电、供电和用电设备之间的比例关系往往不够协调。“重发、轻供、不管用”是过去电力工业的通病。供电电压等级过多,也是造成供电线损过大的原因。减少供电电压中间环节,如110千伏、35千伏,不但对供电安全有好处,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线损。供用电线路结构不合理,从根本上说是因为缺乏投资所造成的。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决定电价的时候,应当规定输电和供电电价中供电部分应占有的合理比例,以解决输变电工程的建设资金,使“发供用”之间保持适当的配合。

十、发展电力的根本出路在于实行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21世纪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电力工业也要紧紧跟上这一时代的潮流,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实践,积极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使电力与国民经济、社会事业保持同步协调发展。要特别重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电力工业,采用大容量超超临界机组和更高电压的交流和直流输电技术,以提高电力工业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降低损耗,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要对环境保护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坚持行之有效的“三同时”规定,即要求环保设施与建设项目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产。要努力采用新的环保技术来实现可持续发展。还要重视可控核聚变、海底可燃冰等可能引发能源革命的科技研究和开发实验。(供稿人:王怡 韩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中国电力   全国联网   电价   电力工业   电网   电厂   系数   领导干部   中国   煤炭   弹性   方针   水电   比例   同志   能源   领域   电力   专家   李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