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与成都,很多都人都不知道的故事

今天聊聊成都人文,聊聊连很多成都人都不知道的故事。

在上个世纪抗战期间,四川作为大后方,成了很多文人大家的集中地,其中一处要属成都都江堰,都江堰当时还叫灌县。一时也汇集了众多大家,其中又分为两处,一处是在青城山,当时张大千、徐悲鸿、老舍、黄宾虹、于右任,著名作家碧野等等都在青城山居住

而还有另一波人择居住在灵岩山,居于此处的都是一些中国文史哲经论的学家,包括冯友兰、钱穆、唐君毅、朱自清、袁焕仙、牟宗三、张圣奘以及敦煌学家潘重规,以及当时北大外语系教授的罗念生等人。

南怀瑾与成都,很多都人都不知道的故事

青城山的名气自古就很大,毕竟是道教的发源地,连唐玄宗、唐僖宗等皇帝更是亲自前来拜谒。而旁边的灵岩山好像就没有那么出名了,但其实灵岩山这个地方也诞生了不少佳话,灵岩山自古佛教名气也很大,比如说被玄奘请去长安译场的一起去翻译的道因大师。包括后来的马祖道一禅师,以及白居易的老师神照禅师等等,都曾在灵岩寺。

南怀瑾与成都,很多都人都不知道的故事

而上世纪40年代,传西法师负责管理着灵岩寺,他也是著名佛学家欧阳竟无先生的弟子,和欧阳竟无先生一样,也极其精通佛学。传西法师还有一种特别的魄力,它能让当时很多文人大家们和后来影响未来的年轻学子们纷纷来到灵岩寺去住,去讲学,去交流,讨论和创作。

当时成都华西大学一直想请传西给学生们讲解中国佛学课,但他一直不肯,后来经过朋友们的百般力劝才下山。哪知道在课堂上传西竟将讲课内容改为了“情爱哲学”,一个出家人,竟对一群大学生谈情说爱,在华西大学也是轰动一时,学生也纷纷叫座云云。

南怀瑾与成都,很多都人都不知道的故事

他邀请众多好友来到灵岩山,比如每到假期,国学大家钱穆都要去灵岩山,钱穆先生说道,“遇假期,则赴灌县灵岩山寺,每去必盈月乃返。向传西借《指月录》,山居两月,竟体细翫,于是遂通禅学,因之于宋明儒所论,续有窥悟.....自幸晚年,重获新知。”

在灵岩山上学习的日子,让大师钱穆对唐代禅宗转归到宋明理学的演变过程有了很深的认识,对钱先生的影响很大。

南怀瑾与成都,很多都人都不知道的故事

而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当时也在灵岩山居住,在他数月之后下山的时候,就在重庆出版了一本中国哲学著作《新原人》,也标志着冯友兰先生心理学体系的形成。

因为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南京沦陷,华北沦陷,除了西南联大、昆明、重庆和成都以外,很多古籍也曾被紧急转移到了灵岩山上。考古学家王家佑当时也曾在灵岩山上学习过,他后来回忆说,“以前山上有个林岩书院,是传西法师和李源澄先生办的”。李源澄先生是章太炎的弟子,传西法师也给了李元成最大的方便,他直接将灵岩山东岳庙免费提供给了李先生办学。

南怀瑾与成都,很多都人都不知道的故事

王家佑先生后来回忆道,当时都是钱穆、唐君毅、朱自清等老师在讲课,很安逸。当时还有个小伙子,每天背把剑在书院空地上习武,这个人就是南怀瑾。

没错,南怀瑾当时还只是一个年轻小伙子。20岁的南怀瑾当时已经只身入川,他考入了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毕业以后在成都执教,进入了中央军校担任政治教官,又同时进入当时在成都的金陵大学研究社会福利。

南怀瑾与成都,很多都人都不知道的故事

因为当时南京、北京都已经沦陷了,金陵大学、中央大学、齐鲁大学、燕京大学等五所学校共同迁移到成都,组成了华西五大校,和在昆明的西南联大齐名。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南怀瑾,有媒体是这么报道,说有一男性青年以辅弱冠之龄,壮志凌云,豪情万丈,跃马西南边陲。祖训地方,以巩固国防,执教于中央军校。每逢假日闲暇,则以芒鞋竹杖,便立名川大山长进高快骑士。

南怀瑾与成都,很多都人都不知道的故事

当时南怀瑾来到都江堰,马上就去了青城山,本意是想着学学青城武术。随后不久,南怀瑾也趁着假期来看望他的至交传西法师,于是就来到了青城山旁边的灵岩山,也是在因缘巧合之下,认识了当时正在灵岩寺闭关等袁焕仙先生。

袁焕仙先生当时也对这么一个一有假期就跑过来的南怀瑾有所耳闻,他发现南怀瑾这个人虽然年轻,但绝非等闲之辈,因而有意想传道给南怀瑾。有一天,南怀瑾又到灵岩山去了,正好遇到袁焕仙出关。两人一见面,袁焕仙先生就说;“我看你武功很高啊,我向你拜师”。南怀瑾也赶忙回礼,毫不胆怯地教着袁先生一套拳法。

南怀瑾与成都,很多都人都不知道的故事

这件事因缘际会之后,谁也不会料想到,从此青年南怀瑾就跟着这位禅宗大师的门下放弃了自己的武侠和武术理想,走上了学佛学禅、弘扬中国东方文化的道路。认识袁焕仙先生的时候,南怀瑾只知道袁焕仙是个大名人,毕竟朱德、虚云大师等政要和泰斗也和袁焕仙交情不浅。但是南怀瑾对禅宗的了解也还很有限。

南怀瑾与成都,很多都人都不知道的故事

袁焕仙先生一生收了很多门徒,唯独对蓝先生最为器重、对南怀瑾的评价很高,同时也指出了南怀瑾先生的缺点,其律己过严,责任如己;即青年南怀瑾过于律己,对自己太严苛,同时则是他人也应做到如此的严于律己。

袁先生后来在成都成立了“维摩精舍”,南怀瑾也追随左右,潜心学习,同时也辞去了中央军校教官的职务。在跟随袁先生的学习当中,两人的交往也对南怀瑾影响很深远。有一次南先生问:什么是六根、六尘、六识?袁先生回答说,石头是六根,柱子是六尘,木棒是六识

南怀瑾与成都,很多都人都不知道的故事

年轻的南怀瑾听得一脸茫然,他认为袁先生是在乱说,再戏言。而袁焕仙回答说:你如此漫问,谁能让你领会?南怀瑾仍未领悟,又问:佛典中说,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对应的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根尘相应生出眼耳鼻舌身即六识。如今你却说石头是六根,柱子是六尘,木棒是六识,这不是乱说吗?

而袁焕仙先生见他车呢于书本不能醒悟,非常生气,提笔写道,你既然已经明了教义,贯通道理,即自己解脱可也,又何必到我这里来唠唠叨叨?而第二天还是没懂得南怀瑾又来问,既然不许我做这样的道理解释,那么学生我浅悟的机会又该从何而入呢?

南怀瑾与成都,很多都人都不知道的故事

袁焕仙先生反问道“你是何年何月何日何地出的?”南怀瑾久久无语,袁焕仙回答说:“既未出入,何为出入?既无当下,一派圆成。谁是浅机,谁为深学?无疾而呻,无病而药”。而又有一次,南怀瑾问道,世上既有真假,那什么是真?袁焕仙先生说到:“汤圆煮油锅。南怀瑾又问,那如何是假?而袁焕仙说道:“油锅煮汤圆”。汤圆怎么煮油锅,油锅里也煮不了汤圆啊。

南怀瑾与成都,很多都人都不知道的故事

南先生更加的迷茫了:“如此谈话,益增迷惘。请老师切真示,是解除学生我的困惑”。袁焕仙回答说:“为什么益增迷惘,你为何不说迷惘益增呢?为何你不说你学生来解除老师我的迷惑呢?南怀瑾久久默默无言,但也已经有些领悟了。

与袁焕仙先生的这般相处学习,渐渐也影响了后来的南怀瑾,乃至有时我们看南怀瑾先生的书,虽然都是讲述成书的,是口语化的,不如精致的学术语言。但却始终有种禅机趣味,比如一会儿前面告诫大家不要注重神异之事,但过了一会儿,他自己又讲起了个神异的事,一会儿不讲逻辑,一会儿又很讲逻辑,一会儿说有人捧他很高深,有人骂他很肤浅,但南怀瑾自己也开心的说自己本就一无所长,一无是处。

南怀瑾与成都,很多都人都不知道的故事

比如南怀瑾先生的《维摩诘的花雨满天》时,当在入门级的维摩诘经中说到“结习”一词时,南怀瑾先生又能很严谨的精确到大部头而又繁杂的《俱舍论》的“八十八结使”这一理论,这种依靠口语讲述就能自动化的而又精确的联想跳转,的确是需要很强逻辑性、框架性知识的储备量的。

但同时它也充满了一种不拘泥于死板而又嬉戏的禅味。他不是为了让人待在温暖的书房里去,为了学问而学问,也不是为了求真而求真,反而是这些文本话语有种借力打力的存在,目的是为了撒种子,为了其他的领悟等等,而不是为了证明立场和辨明是非,而这种风格就很禅门东方。

南怀瑾与成都,很多都人都不知道的故事

或许也是受到灵岩山和袁焕仙先生的学习影响吧。离开了袁焕仙先生之后,南怀瑾就选择前往峨眉山削发,闭关三年,开始更加深入阅读海量的大藏经。离开峨眉山之后,南怀瑾又只身前往四川康巴、藏地等等学习各派的密宗思想。

后来南怀瑾先生写到,云水萍漂岂偶然,九年足迹遍西川。管他鬓到秋边白,落得人间月似烟。肠空转,事难全,又入阎浮欲界天。樽前酒醒荒唐梦,君向潼南我向滇。这首词是南先生将要离开将近十年的四川求道生涯时写的。

南怀瑾与成都,很多都人都不知道的故事

或许叫南怀瑾先生说的,一个文人必须要到四川,一生才不会有遗憾。至此以后,在四川待了长达十年的南怀瑾丰富了对于东方思想的见解。在1947年,南先生选择离开了四川,开始广播善法,广结善缘,没有呆在温暖的书房里,而是遍及四方,正式开启了后来的传播中国东方思想之路,成为了影响力很大的中华文化传播者之一。

南怀瑾后来动情地回忆这段四川的经历时说道:这是一段奇缘,倘若不是国变,何缘入川?倘若不入川,这一段段提不起又放不下的公案又该从何处了呢?灵岩寺本来就是一座小庙,抗战期间,一群避难的文化界朋友都来到这里,他们都是传西法师的朋友,连山上不住和尚,反而却住了一批文化人。

南怀瑾与成都,很多都人都不知道的故事

而我想说的是,在王国平先生这本《灵岩山传记》出版的时候,这个几乎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的都江堰故事,才透过亲历者口述历史的方式得以最终浮出水面。谁都没曾想到,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那个抗日战争时期,在那个中华文化、中华文脉面临内忧外患的年代,居然有这么一批文化大家,在都江堰、灵岩山促成了一段段的机缘和传奇,乃至他们当中的有些人又影响了无数后来的人。

《灵岩山传记》这本书出版的时候,叶嘉莹先生、流沙河先生、谭继和先生、阿来老师等等都纷纷联名推荐。中国古典文学家叶嘉莹和南怀瑾先生也交情不浅,叶嘉莹回忆起来,1967年的时候。叶嘉莹和南怀瑾都在辅仁大学教书,两人都是中文系的老师,两人也经常谈论中国诗词联。

南怀瑾与成都,很多都人都不知道的故事

叶嘉莹的第一本书、第一本诗集也是南怀瑾先生出版的。后来两人虽然相距两岸三地乃至海外,但也平邮往来。或许两人在那个年代都曾对中华文化的命运和前途感到担忧,艰难传承之下,又看到了中华文化的顽强不息,哪怕耄耋之年,也依旧会人不倦,尽心竭力地传播下去。

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一灯传诸灯,终至万灯皆明。晚年,叶嘉莹为西南联大之一的南开大学捐款了3500万,而南怀瑾清办学堂,力促成两岸的九二共识,并亲自筹资4500多万美元助推金温铁路建设,结束了当时故乡这西兰没铁路的历史。

南怀瑾与成都,很多都人都不知道的故事

几年过后,1998年铁路建成之时,南怀瑾直接还路于民,将全部股份转让给浙江省。2012年,南怀瑾去世,舍力也回到了成都文殊院,那个他和袁先生去云大师常常参禅的地方。当然,如今有些人不知道什么原因,也开始贬损南怀瑾说浅薄,不以学术建强。

的确,深者皆可揣测,但逝者不应更该共鸣吗?所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愚者见愚。仁者见到他人身上的,自然也是仁,而愚者见到他人身上的,这也只是愚,一切都是人的自信作用而已。

南怀瑾与成都,很多都人都不知道的故事

而如今,当灵岩山的故事被打开的时候,或者当人们亲身走进山的时候,知道这么一段历史,这么一段缠绵往事和心境变化时,自然也就会更明白一些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成都   青城山   都江堰   华西   联大   禅宗   佛学   汤圆   中华文化   军校   中国   会儿   法师   大师   老师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