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不再安全了”?安倍晋三遭枪击事件背后,日本人的不安全感

最近,原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遭枪击的事件占据多家社交媒体头条,众多网友一直密切关心事态进展。


“日本不再安全了”?安倍晋三遭枪击事件背后,日本人的不安全感

从线上评论留言看,有些人对安倍晋三的死亡感到兴奋,有些人对他的死亡表示哀悼,一部分人对其家属表示慰问,还有一部分人对此事表现出冷漠。

态度的背后有很多原因,无外乎他的多种身份。一个好丈夫,一个好儿子,一个政治家,一个日本自民党总裁,一个甲级战犯的后代,一个多次参拜靖国神社的首相。我相信不用我多说什么,大家对此心领神会。

然而众说纷纭中,一小部分人对日本未来的发展显露出担忧。因为此事之后,有关媒体就此事对普通民众做了街头采访,了解老百姓对此事的看法。得到的答案是:“日本不再安全了”。

也许是巧合。就在今年4月,日本政府开展了一项民意调查,超半数民众认为,过去的10年,日本的社会安全问题直线下降,许多人对网络犯罪问题表示担忧。此事一出,加重了日本老百姓的不安全感。

一个人如果缺乏安全感,会变得敏感多疑。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会把自己打造一身铠甲,不自觉进入一种攻击他人保护自己的状态中。那么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缺乏安全感了会怎么样?特别是一个曾经发动过侵华战争的国家会采取哪些措施?


“日本不再安全了”?安倍晋三遭枪击事件背后,日本人的不安全感

结果让我们拭目以待。除此之外,我还发现,一小部分人关心杀害安倍晋三的凶手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他为什么会行凶,他的手枪从何而来。

据日本电视台报道,嫌疑人用的是自制手枪。虽然日本属于不完全禁枪的国家,但是日本对枪支的管理政策还是很严格的,普通老百姓想要拥有手枪这类的枪支还是一件很难的事。

可是,大部分年轻人嫌弃枪械管控太麻烦,而不愿意合法使用枪支。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社会到底要不要管控枪支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本书《人,机器与社会》。这本书史料详实、案例生动,每一个例子都在给我们上一堂课,告诉我们技术转型升级背景下,怎样适应科技变化给我们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心理、社会等多重冲击。

这本书的作者埃尔廷·莫里森,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资深教授,麻省理工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计划”的创始人和智慧导师,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位科技史学家,曾在社会学与人文科学方面做出杰出贡献。


“日本不再安全了”?安倍晋三遭枪击事件背后,日本人的不安全感

01 维护安全稳定是火器技术发明的原始需求

据史料记载,南宋军事家陈规很讲究用兵策略。在驻守德安时,为保地方百姓安宁,他曾亲自带领弓箭手征讨犯贼祝进。后来,他发明了一种管形火器,就是以竹筒为枪身,里面装满火药与子窠(俗称子弹),在两军交战时点燃引线后,火药喷发,将子窠射出,射程在十几米远,也是世界军事史上有记载最早的霰弹枪,被称为现代霰弹枪的起源。

紧随其后,这种火器在作战行动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但是制作火器的材料极其简单,是南方常见的竹子,可是竹子遇热容易爆裂,所以火力不是很强。于是到了13世纪,竹子枪管被金属材质完美替代。其实这时候的火器跟我们常说的AK系列步枪在结构和外观上基本差不多了。

但是早期的火器中没有填充子弹或爆裂物,所以对人体没有太大的杀伤力,仅仅起到恐吓逼退敌人的作用。因为这种火器的最大射程在100米左右,有效射程约20米,而弓箭的射程普遍在100-150米之间,所以在战场上基本没有太大的杀伤力。

不过要知道的是,落后就要挨打,大刀长矛抵挡不住洋枪洋炮的攻击。随着世界各地战火蔓延,中国的火器技术传到欧洲,欧洲人对其做出了一系列改进,增加了火药中硝的含量,大大增强了火器的威慑作用。

笔者认为,某个领域的技术发明取得了超前发展,除非其他相关技术支持普遍超前发展,否则对于社会超前发展没有多大用处。就是说,虽然中国最早发明了火药和火器,但是并没有长期保持领先地位,所以并不能算中国军事真正的强大。


“日本不再安全了”?安倍晋三遭枪击事件背后,日本人的不安全感

虽然早在56年前,科学史家埃尔廷·莫里森提出这一论断,是建立在自己所熟知领域的理论,但是这种理论现在仍然适用。技术发明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社会动乱等等,但是人类追求创新的思想永远不会止步。

任正非说:“创新就是在消灭自己,但你不创新就会被对手消灭。”

总体来说,技术发明应当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使人们感受到发明创造所带来的好处与收益。

02 “技术大同”是实现共享发展理念的最好诠释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科学与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火器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不仅影响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使人类社会发生巨大的变革。

马克思知恩格斯两位前辈在170多年前曾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句话有力回答了“为了谁”的问题,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


“日本不再安全了”?安倍晋三遭枪击事件背后,日本人的不安全感

人类由冷兵器时代转为热兵器时代,军事变革接踵而来,火器技术进步在战场上得到广泛应用,促进旧体制的消亡与结束,促进新制度的产生与建立,对社会发展与进步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588年英西海战爆发,西班牙组建130艘战舰远征英国。但是英国海军利用英舰速度快、射程远的特点,将射程近且威力小的西班牙海军打得焦头烂额,整个海战持续10天,打得无敌舰队精疲力竭,从此打破西班牙海上的独霸地位,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英国成功稳坐发达国家之头把交椅。

在智慧时代里,世界各地互联互通的程度越来越深,蝴蝶效应日益显现,面对复杂变幻的经济形势,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尽力做到防微杜渐,要警惕技术发明导致的社会冲击,用科技“软实力”打造发展“硬支撑”。

当下,我们对未来智能世界还只是一个猜想,不过自从互联网产生以来,技术融合正在成为科技发展的主要方向,“技术大同”的前景正在我们这一代人面前逐步显现。

03 技术发明不应为牺牲生命为代价

对于笔者而言,我们生活在一个新世界里,但是他认为在这个“人造环境”中,人类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技术发明的结构和节奏,说白了,就是技术进步可能会导致社会不稳定。

为了有效降低新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社会负作用,笔者给出了三个建议,即三个不可为:

第一,全盘否定不可为。也就是说,做什么事情要慢慢来,不能因为开头的一点失败,就失去信心,进而全盘否定。有时候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发明,可能会给我们生活的世界带来巨大变化。

第二,扼制新发明不可为。新技术发明不应当以发明为目标,应当是最大程度的节约和利用资源,缓解资源匮乏而导致的社会纷争的潜在风险,不应当以谋求个人私利为前提。

第三,掠夺帮凶不可为。就是说,为了迎合别人、帮助他人掠夺资源的思想不能有,帮助他人设计、制造掠夺工具不可为。

技术发明要始终坚持人民生命至上原则,即使未来的世界离不开高科技加持,也应当确保科技造福于人,决不能以牺牲无辜生命为代价。


“日本不再安全了”?安倍晋三遭枪击事件背后,日本人的不安全感

写在最后

思想家胡适说:“发明不是为了发财,是为了人类。”

在这个美丽的蓝色星球上,人类社会经过千万年的繁衍生息,孕育出了太多了令人赞叹的技术发明,这些发明创造要么无意间被发现,要么是不断改进而来。但是这些发明却对人类历史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有些发明本意是为了造福人类,即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这本书就是要告诉我们,人生要怀有一颗仁慈之心,坚持善良的本性,对待生命保持敬畏之心。人性中阴暗的一面无所不在,不要去引诱它、触碰它,否则注定遭人唾弃、一事无成。

很显然,技术发明应当为我们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而不该成为摧毁人类的武器!

人、机器、社会这三个矛盾体,互相制约又相互依存。如何打造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存共赢,这本书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反思和长远的启示。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私信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日本   麻省理工学院   安全感   火器   西班牙   枪支   射程   英国   日本人   火药   竹子   手枪   此事   人类   社会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