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战役—法国惨败的原因

1939年9月1日,德军执行白色方案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拉开帷幕。西欧诸国奉行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流,希望希特勒可以进攻苏联,最终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可是,令他们没有想到,希特勒在灭亡波兰后,下一步的战略计划是占领西欧。1940年5月10日清晨,德军开始从荷兰海岸至马奇诺防线全面进攻盟军,仅仅40多天后,就灭亡了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以及当是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

事实上,双方的力量对比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悬殊,在坦克火炮以及军队数量上,盟军还是优于德军的。那么为什么法军会如此不堪一击呢?

德军作战方案出其不意。在1939年10月9日,希特勒就下达了进攻西欧的第6号指令,德军总参谋部制定了代号为“黄色方案”的行动计划。实际上就是“史里芬计划”的翻版,原计划通过比利时中部向法国首都巴黎实施突击。但是,1940年1月10日,一名携带西线作战计划的德军军官因座机迷航而在比利时迫降,德军的西线作战计划落入盟军手中。而曼斯坦因认为,由于该计划已被敌人截获,已经不能达成战略突然性,所以建议对马奇诺防线进行大规模佯攻,同时,派遣一只装甲部队担任主攻任务,从阿登山区实施突击,直插大西洋海岸,将法国一分为二。阿登森林道路崎岖,从一战开始,法国就认为德军不可能从这里进攻本土,就连德军总参谋部的绝大多数将领也认为该计划成功的几率微乎其微,但经过希特勒的权衡,最终采纳了曼斯坦因的建议。德军利用强大的坦克部队作为武器保证,最终完美的通过了阿登森林山区,绕过了马奇诺防线,使得德军在法国战役的第一阶段取得巨大的胜利。

法国的军事理论远远落后于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典型战术是战壕战,主要以炮兵火力轰炸敌方阵地,步兵进行冲锋。法军的战争理念依旧停留在一战之中,他们认为未来战争将是防御的、没有任何突然性的。未来的战争首先要经历一个消耗敌人力量的防御时期,待敌人力量消耗殆尽时,进攻才开始。防御完全是消极的,任由敌人进攻而不采取任何积极措施,战争的主动权完全让给了敌人。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他们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修建了号称永不沦陷的马奇诺防线。而古德里安创建的闪电战恰恰与其相反,闪电战强调快速,出奇,集中。在一战结束后,坦克飞机技术取得了空前的进步。闪击战理论是德国在充分认识到飞机和坦克这两种划时代的武器的日益成熟对战争形态和军事思想的改变。闪电战就是一种由航空部队与装甲部队进行密切协同的战术战役模式。闪电战强调机动灵活,在战术空军的协同下迅速突破敌防线,并向敌纵深目标进行快速的穿插机动,对敌进行分割包围,从而对敌进行歼灭作战。正是由于闪电战的成功应用,使得德国在极短的时间内,便占领了西欧。

战争中法军指挥层的巨大失误。当时的法军高层错误的判断了德军的进攻方向,他们想当然的认为德军依旧会沿着一战时的进攻路线,而他们要做的就是在马奇诺防线上,等着德军碰的头破血流。而当德军突然从阿登地区出现时,法军指挥层竟一时不知所措,当时,由德军名将古德里安率领的装甲部队由于推进速度极快,已经和后面的步兵部队脱节,形成一条狭窄的通道。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法军可以第一时间左右夹击这条通道,德军的先头装甲部队就会陷入孤军深入的危险境地,同时可以阻止德军的后续部队。可当法军指挥层反应过来时,德军的后续部队已经赶到,这使得法国被一分为二,马奇诺防线中的守军陷入了前后包围的境地,最终德军占领了巴黎,法国投降。

一战之后,法国更像是一个战败国,在这场战争中,法国受到了重创。并且由于受到和平思潮的影响,人民对战争极其厌恶,全国沉浸在虚假和平的喜悦之中。在一战中,法国经济遭到重创,工业和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法国最重要的东北部工业基地在战争中损毁严重,并且国家背上了沉重的战争债务。直接导致法国工业发生严重衰退。并且在一战中,法国损失了大量的人口,伤亡总数达到500万,使得法国损失了整整一代人,对法国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二战前,法国政治十分混乱,政治家们只忙着勾心斗角,攫取政治利益,当时在30年代中期的时候,法国军方就一直督促政府拨款提高法国陆军的机动能力,但是法国政客们反对这个建议,认为法军已经修建了马奇诺防线,不需要在提供机动能力了,而在短短的十年内,各党派纷纷粉末登场,法国政府共更迭了二十四次。二战开始时,法国人几乎没有什么紧张感,大部分人相信战争很快就会结束。法军在平日里不仅疏于训练,而且在和平思潮的影响下,对于战争的准备严重的不足。在战争爆发后,丘吉尔赶到巴黎询问法军最高统帅甘末林预备队在哪时,甘末林竟耸耸肩膀回答没有预备队了。德军的坦克穿插到法国本土时,大部分法军一触即溃,成建制的向德军投降。当时甚至出现了德军的坦克遇到法军时,没有时间停下来去俘虏他们的情况,可见,当时的法军只想尽快地脱离这场战争,毫无继续战斗的信念。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法国的战败是必然的。在一战中,凭借着堑壕战,法国最终取得了胜利,由于指挥层将领思想的保守,他们认为自己引以为傲的防御战略才是在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关键。在此期间,戴高乐将军曾经向军方提出有建立一支结合机动能力和毁灭性火力,既能够主动出击、又能够出奇制胜的装甲师,来配合军队作战,却被法国的安全主要应该靠连绵不断的防线的理由而拒绝,而德国参谋部却很重视戴高乐的军事思想。一战过后,法国人认为永久的和平已经到来,由于受到和平思潮的影响,英法两国奉行绥靖政策,未在希特勒羽翼未丰时,就采取必要的行动,当希特勒违反凡尔赛和约,大肆扩充军备时,选择了忍让,在德军侵占捷克斯洛伐克时,又沉浸在牺牲捷克斯洛伐克来换取和平的幻想之中,最终换来的却是希特勒的贪得无厌。同时,法军的指挥层存在着巨大问题,法军的最高统帅甘末林思想保守古板,战术理念停留在一战,后来换上的魏刚又是一个70多岁的老人,也无力挽回战败的局面。另外,二战前的法国在政治上十分的混乱,经济实力严重下降,这也是法国战败的重要原因。

尽管现在距离那场战争已经过去了80多年,但法国在那场战争的惨败,仍然值得人们思考和警醒。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法国   捷克斯洛伐克   戴高乐   希特勒   西欧   比利时   闪电战   德军   装甲   坦克   防线   战役   部队   敌人   和平   原因   战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