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窑匠的画,凭什么跻进《中国美术全集》

五千年前,一个春分时节的早晨,一轮太阳从一座山峰的正中间喷薄而出,光芒万丈。山之巅,一弯月牙儿似的橘黄色光晕,像两只手把太阳捧起。此刻,天空霞光万道,大地金辉涌动,壮丽无比。

一个窑匠的画,凭什么跻进《中国美术全集》

油画《屋楼春晓》 王志 作


恰巧,这幅景象被一个晨起劳作的窑匠看见,兴奋之余,他用一把尖利的石刀,把这幅由“日晕山”组合的景象刻画在一件陶坯上,形成了一幅完整的图像——

一个窑匠的画,凭什么跻进《中国美术全集》


一个窑匠的画,凭什么跻进《中国美术全集》

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出土文物——大口尊


整幅图像线条简洁,干净利落,布局得体,结构完美。

画完后,连同其他陶坯一起送进窑中。

随着窑中熊熊的火焰升起、熄灭,黑色的陶器出窑了。这件陶器,口圆底尖,半米高,是烧水煮饭的器皿。

五千年后,这件陶器被考古学家定名为“大口尊”。

这位窑匠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这轮春分时节的太阳,跃出了中华民族荒蛮蒙昧的地平线,点燃了人类史上最辉煌灿烂最伟大深邃的文明!

这位窑匠无论如何也没想到,他在大口尊上那几道略显稚拙的刻画,竟然刨开了最古老的汉字源头,结束了结绳记事和故事传说的时代,成为一个伟大民族的文化基元。

这个符号,像那座山顶喷射的霞光一样,穿破层层蒙昧的云团,很快照射到东夷、中原各地,成为古老民族的共识,四方认同,协和诸族,九州共仰,具备了文字的功能,文字学家称之为图像文字,是“旦”字的雏形,汉字的鼻祖,比甲骨文至少早一千五百年。

从此,汉字的泉涌潺潺涓涓,汇成了泱泱长河,流淌了五千多年,灌溉出烂漫无边的中华文化。

这位窑匠无论如何也没想到,他用石刀画出的简单图像,竟然开创了第一笔具有抽象意义的中国画,奠定了中国式审美,从此,中国画以其独有的线描艺术幻化出斑斓绚丽的万千气象,令人类文化气韵生动!

这位窑匠无论如何也没想到,五千年后,“旦”字被载入《中国美术全集》,从而确立了它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学术地位和学术价值。

此前,虽然还有更早的原始图像,既有岩画,又有陶画,但都不具有文字的功能。从线条、构图的成熟度、抽象度、美感度和图像传播的广度来看,应当这样认为:

汉字是线条的艺术,最早的汉字线条从这里开始。他,堪称最早的书法家。

国画是线描的艺术,最具美学价值的线描从这里开始。他,堪称当时最伟大的画家。

书画同源的滥觞由他开启!一代又一代的后人,模仿着他的样子,勾勾画画,涂涂抹抹,把中华历史渲染得光晕彩幻,迷醉世界。

托起这轮太阳的山峰,是莒县城以东5公里处的屋楼崮。春天,屋楼崮上太阳升,曾被古莒人称为“屋楼春晓”,列为古莒八景之一。

莒,作为一个古老的地域,七千年前就出现了有组织、有管理的社会,至夏代为莒州,商代为莒方国,周代为莒国。

在山东省区域内,古莒国的面积仅次于齐鲁两个大国,与齐鲁鼎足而立,存在六百多年。

一个窑匠的画,凭什么跻进《中国美术全集》

古莒国疆域图,约占山东省域的四分之一。


汉代,设城阳国,刘邦之孙刘章被封于此。

汉以后多为郡为州,辖区多与莒国时期相当,即使到民国时期降为县治,也是一个“超级大县“,包括莒县、莒南县、临沭县和沂南县、沂水县、五莲县、安丘县的一部分,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地级市。

直至今天,莒县版图面积还有1600多平方公里,人口110多万,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人口大县。

这片土地上产生的文化,称为莒文化。“旦”字“就是这片古老土地上最辉煌耀目的珍宝。

与“旦”字一同出土的,还有被文字学家认定为“日”“月”“刀”“斤”“钺”“酉”“皇”“豊”“肜”等二十多个图像文字。有些图像文字,在甲骨文中能够找到,这说明它们已经传承下来,成为正式的汉文字。

一个窑匠的画,凭什么跻进《中国美术全集》

它是一块文化基石,永远矗立在中华文明的源头。

它是同时期人类文化的巅峰!莒人的祖先曾经站在这里俯视全人类!

刻画这个图像的先祖,应该被尊为书祖或画祖。

虽然传说仓颉造字,但是缺乏物证。这位制陶的祖先虽然没有留下名字,但是他确确实实创造了文字,有唥唥作响的物证。或许,他老人家就是仓颉的原型之一?

这位制陶的祖先更没有想到,在他劳作的那片土地上,而今的莒县,会有成千上万的人崇拜这个图腾——

把他亲手制作的大口尊当做圣物,供奉在豪华的博物馆;

把他眺望的那座山,当做圣山;

把他看到的“屋楼春晓”景象,当做恢宏盛大的文化背景。

从圣山屋楼崮,到圣象“屋楼春晓”,再到圣物“大口尊”,一直到圣图“旦”字,莒人心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图腾崇拜系列。这个图腾崇拜系列,构成了莒人壮丽的文化背景,这个壮丽的文化背景,成为莒人的精神光源。

这个图腾崇拜系列所呈现的美,是光芒喷薄、气势磅礴、能量浑勃、朝气蓬勃的美,是天地间的壮丽美、博大美。

这种美释放出强大的正能量,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旦”字如轮,杲杲灿灿,昭示莒人——

山巅那轮太阳,象征辉煌;

太阳下面那一弯光晕,像勤劳的双手,托起了太阳;

那座五峰山,既象征着攀登过程的艰难曲折,又象征着一个又一个高度;

只有辛勤攀登,不断超越,才能达到顶峰,才能托起辉煌;

山巅那轮圆圈,又仿佛是祖先的神瞳,炯炯灼灼,燃烧着热烈的期望;

今日之莒人决不能辜负这份期望,应当自强不息,创造出无愧于祖先、无愧于时代的新辉煌。

在莒县随处可见,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对这个图腾的崇拜,已经成为文化暗示,化为莒人的文化自觉,形成了强大的心理引导,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发挥着巨大的魔力,使莒人骨子里总是潜藏着自命不凡的文化担当。

果然,自古以来,在这个壮丽的大背景里,成千上万的莒人纷纷拿起毛笔,把莒文化的天空点染得星光灿烂。

南北朝时期,一个春分的早晨,屋楼春晓再次放射出最灿烂的光华,催开了一个莒人的思想之花。

这朵思想的鲜花,花光璀璨,直射牛斗,照亮了中华文化的千古长天。

这个莒人,叫刘勰,一个令全体莒人自古至今都骄傲的伟大同乡。

他削发为僧,斩断尘根,心无旁骛,竟然为了研著一部传世之作——《文心雕龙》!

一个窑匠的画,凭什么跻进《中国美术全集》


一千五百年来,莒人把刘勰奉为圣人,把《文心雕龙》视为圣经,开口言“文心”,落笔写“雕龙”,仅“文心雕龙”四个字,不知有多少莒人靡费多少纸墨,耗尽多少筋力,写过几千遍几万遍。

《文心雕龙》描绘的珠玉之声铿锵于莒人耳畔,风云之色卷舒于莒人眉前。

一千五百年来,多少莒人神思激荡,情采奔涌,在笔墨的阔野上纵横驰骋!

2012年3月17日,也是一个春天,又有一个莒人,披着屋楼春晓的漫天霞光,慨然举起一面大旗,面向八百里沂蒙深情呼唤。

这个莒人,叫何乃磊,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莒州书画院院长。

这面大旗,叫沂蒙画派。

一个窑匠的画,凭什么跻进《中国美术全集》

著名画家、山东省美协第六届副主席、沂蒙画派创始人 何乃磊


沂蒙画派是大沂蒙地区百名画家在创始人何乃磊的带领下,在沂蒙精神指引下,坚持现实主义的审美取向,坚持写实的笔调,以工笔、小写意技法为主要表现手段,以沂蒙乡土文化为创作题材,以塑造朴实敦厚的“沂蒙方颜”为风格特征,以抒发沂蒙情怀、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使命的画家群体

一个窑匠的画,凭什么跻进《中国美术全集》


一个窑匠的画,凭什么跻进《中国美术全集》

2015年10月,在北京中国军事博物馆举办沂蒙画派晋京展开幕式


一个窑匠的画,凭什么跻进《中国美术全集》


沂蒙画派因其作品贯穿着现实主义的审美取向,“沂蒙方颜”鲜明,画风细腻淳朴,乡土气息浓郁,风格独树一帜,引起国内画坛的关注,跻身全国当代十大知名画派。

一个窑匠的画,凭什么跻进《中国美术全集》

何乃磊(中间)率队参加文化部举办的中国当代知名画派邀请展


一个窑匠的画,凭什么跻进《中国美术全集》

何乃磊(右二)与著名画家、黄土画派创始人刘文西(中间)一起参观中国当代知名画派展。


何乃磊扛起这面旗帜的底气,在于他背后那一片辉煌盛大的文化背景——

一座昭显书画同源之瑰象的圣山——屋楼崮;

一幅开启书画同源之滥觞的圣图——

一个窑匠的画,凭什么跻进《中国美术全集》


一位指点文艺迷津的圣人——刘勰;

一部文学艺术界千古传诵的圣经——《文心雕龙》;

一片滋养万紫千红的深壤厚土——“千家万户赏书画,十万少长挥笔人”(原山东省书协副主席、著名书法家娄以忠诗句)的古老莒州。

在这个大背景里,沂蒙画派旗帜漫舞,旗采与霞光共飞,洒向沂蒙七十二崮。100位画家,从大沂蒙地区迅速汇集起来,形成了一支蔚为壮观的画派队伍。这支队伍,迅速跻身全国当代十大知名画派,享誉国内画坛。

莒县人经常讲到一个倍感自豪的事例——

在街上卖猪肉的小贩,回家把手一洗,摸起毛笔就画画;

在地里锄地的农民,回家把锄头一放,提起毛笔就写字。

莒人爱好书画已蔚然成风,以至于涌现了一大批书画之家,父子书画家、兄弟书画家、姊妹书画家、夫妻书画家、叔侄书画家、舅甥书画家以及整个家族三、四代书画家等等,不胜枚举。

走进寻常百姓家,出自农民之手的真、行、草、隶、篆比比皆是,琳琅满目。民间每逢庆寿、贺喜、丧葬诸事,赠送书画,悬挂对联、条幅等早已成为风尚。习练书画,品评书画,收藏书画,礼赠书画,许多人把喜好书画作为一种时尚、一种追求和一份享受、一份荣耀,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当一个县在同一个时期内,拥有这些令人惊羡的数字——

100多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2位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朱全增、何乃磊;

1位中国美协线描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李京波;

1位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画金奖获得者——张廷波;

1位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获得者——孙守合;

1个享誉中国画坛的当代知名画派(百位画家)——沂蒙画派;

还有,书画爱好者数以万计……

这一切,足以称为一种“现象”。


一个窑匠的画,凭什么跻进《中国美术全集》

中国美协第八届理事、原山东省美协常务副主席朱全增(左一)在指导沂蒙画派创作


一个窑匠的画,凭什么跻进《中国美术全集》

中国美协线描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山东省美协副秘书长、日照文联副主席、日照市美协主席——李京波


一个窑匠的画,凭什么跻进《中国美术全集》

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获得者、山东省书协理事、日照市书协副主席——孙守合


一个窑匠的画,凭什么跻进《中国美术全集》

河北师范大学教授、“中国金陵百家”金奖获得者——张廷波博士


因此,当代著名美术评论家王镛先生在一次理论研讨会上慷慨赠与一个名词:“莒县现象”!

王镛先生别无选择,只能用这个词,其他任何词汇无以概括和描述。这个词的背后,是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莒县现象”像一团愈燃愈烈的火,正呈燎原之势。

“莒县现象”是一种大众文化现象,成千上万的莒人,浩浩荡荡涌上了一条道路,蓬勃兴旺,蔚为大观,展望前景,必将浩浩泱泱。

2015年3月21日,也是春分时节,也是早晨,我专程来到沭河东岸,在距离屋楼崮3公里处,也就是五千年前年那位陶祖所处的位置,亲眼目睹了“旦”字初现时的辉煌圣象,亲身体验五千年前那位制陶祖先的感受。

我想,就是这么一种自然现象,经过先人的描绘,竟然光彻千古,成为莒人的精神光源,发酵了浓郁芬芳的莒文化。那么未来,这缕神光能否继续点燃莒人的智慧之火,指引莒人克服一切诱惑、一切袭扰、一切艰难险阻,走向更光辉的境界,为人类文化描绘出奇葩异彩呢?

五千年前,制陶祖先在不经意间开启了一个伟大文化的发端,五千年后,他的后人能否再开辟一个伟大文化的新纪元?

屋楼春晓,万丈光华,圣象煌煌。面对圣象,我双手合十,真诚祈祷:

莒地厚土,再育大德;

莒天浮瑞,彩鸾高翔!


【相关链接】

1、何乃磊与他的“沂蒙生活场景画”

2、沂蒙画派都干了些什么事儿?

3、这几个老将军为何被“沂蒙方颜”戳了泪窝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莒县   光晕   霞光   大口   汉字   文心雕龙   山东省   书画家   壮丽   中国   书画   中国美术   全集   沂蒙   图像   辉煌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