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供水生命线 粤港两地半世情

水,在我们生活日常再平常不过,在半个世纪前,对很多香港人而言却是一种奢望。

转机出现在1963年——东深供水工程让“江水倒流”,为香港引来东江水。从此,香港开始告别水荒。

50多年来,东深供水工程向香港输送了大半个三峡水库的水量。

风雨同舟,血脉相连。2022年7月1日,回归祖国25周年的香港正迎来蓬勃生机,为香港引来东江水的东深供水工程也已陪伴了香港半个多世纪,如今,正用新方式继续守护“生命线”,延续半世情。

一条供水生命线 粤港两地半世情

东深供水工程纪念碑(水库大坝)。

“这个工程是一流的头脑设计出来的”

这是一段让人难以忘怀的过往。

1963年,香港,大旱。“河塘干,田园裂”。

“一盆水五六个人轮流洗澡,留下的污水洗衣服,最后冲厕啊。”对于那段“水荒”,不少香港人至今记忆犹新。

那一年,严重的旱灾令原本就缺水的香港雪上加霜——350万港人的生活陷入困境,20多万人逃离家园。

“香港中华总商会请求祖国支援!”“港九工会联合会来电请求帮助!”……于是,变化开始了。

1963年12月,经特批,中央财政拨款3800万元,东深供水工程开始修筑,用8级抽水站将东江水提升46米,“倒流”注入深圳水库,再供给香港。

这是一个奇迹,也是一次“全民动员”。1964年,全国15个省市50多家工厂赶制各种机电设备,调给物资。上万名建设者参与工程建设。

那是一个难忘的苦夏。

参与建设的陈荣盛老人回忆道:“蚊子多,中暑、发烧、拉肚子是常事,但却从没有人请病假、住医院,大家吃点药就继续坚持,生怕耽误工期。”

经过紧张施工,克服多次台风袭击,通过人工开挖、肩挑背扛等方式,仅一年时间,东深供水所有建筑安装工程全部完成。

“这个工程是一流的头脑设计出来的。”1965年,在参观完东深供水工程后,香港工务司邬利德等人发出这样的感叹。

同一年,在“东深供水工程落成典礼”上,港九工会联合会及香港中华总商会向大会赠送了两面锦旗:“引水思源,心怀祖国”“江水倒流,高山低首;恩波远泽,万众倾心”。

东深供水工程为香港带来的不止是水,还有发展的底气。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在回忆录中写道:“东深供水工程是关系到香港繁荣的特殊工程。”

一条供水生命线 粤港两地半世情

深圳水库。

随着东江水不断引入香港,从1983年起,香港“制水时代”正式结束,经济和商业的繁荣在这片土地上“遍地开花”。

技术突破,以持续创新保障供水安全

与50年前的“手挑肩扛”不同,如今,对东深供水工程的守护方式已悄然改变。

佟立辉是粤海水务公司从事水质管理的一名员工,她与500多名同事,一同成为东深供水工程的“守护人”。她直言:“受制于人的守护人还谈何守护?”在她看来,破解技术难题是关键。

佟立辉介绍说,为解决进口设备维修问题,东深人耗时15年摸索、钻研出一套维修工艺,广受外国专家认可。“一次,工程采用的西门子OTN通信系统发生故障,西门子德国总部专家也无法找到故障点。维修部工程师何久根转换思路,抛开西门子的常规办法,创新采用最小系统法找到故障点,完成故障修复。”

佟立辉说:“自工程建成的那天起,我们从未停下过自主创新的脚步。”

在东深供水工程建成后的多次扩建和改造过程中,东深人曾多次优化设计方案,先后克服了“头顶水库”“脚踩淤泥”“腰穿公路”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粤海水务生产技术部负责人李迎春在接受采访时称,通过技术革新、产品替代、自主维修等创新方式,东深供水工程已实现了备件国产化、检修自主化,彻底解决了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现在,标准化、精细化、信息化、智慧化运营与管理已被深植其中,东深供水工程正用新方式守护这条“生命线”。

在调度中心,一块块大小屏幕上显示着东深供水工程总供水量、水质数据以及每台机组和闸门的实时运行状况。工作人员可根据动态情况制定当天对港供水计划,实现精准化管理。

一条供水生命线 粤港两地半世情

粤海水务调度中心。

在水环境监测中心,工作人员只要点击几下鼠标,就能查看东深供水工程的水质监测数据。在这里,还可以在百亿分之一的超低含量下,锁定饮用水异味物质。截至目前,水环境监测中心的整体检测能力已超过600项,成为国内一流的水环境专业监测机构,也成为开展供水水质保障的坚强后盾。

“以水为媒”,助力加速大湾区融合

50多年来,约有3万多东深人一代接一代地参与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运行。为随时准备应对险情等各种突发情况,手机“24小时 ON CALL”对东深人而言是生活常态。对他们来说,确保供水安全是“高于一切”的责任。

2018年9月16日,超强台风“山竹”正面袭击珠三角地区。在暴雨影响下,石马河水位快速上涨,随时有漫坝涌入对港供水渠道的风险。为尽快关闭旗岭溢流堰防洪闸,中控室里的站长蓝伟华立刻披上雨衣,顶着狂风暴雨,徒步抄近路赶往闸坝,及时关闭了闸门。随后,他又在接到东莞石马河流域管理处的求助电话后,和同事一起配合东莞运河管理处接通临时电源提闸泄洪,避免了重大损失。

正是这样的坚守,才确保了东深供水工程经受住一次次极端条件的挑战,实现不间断供水的承诺。

在一代代东深人的精心守护下,东深供水工程不仅见证着香港的腾飞,也为深圳、东莞的发展提供支撑。

2021年上半年,东深供水工程遭遇建成以来东江流域遭遇的最大旱情。自年初开始,东深供水工程便启动一系列措施,综合多维度数据信息,制定工程运行“时”计划,确保了对港深莞三地的正常供水。

“以水为媒”,东深供水工程为港深莞三地发展“护航”,已成为在新时期助力加速大湾区融合的范例。

智慧发展,续写港深“同胞情”

香港《大公报》发表评论称:“香港人喝的是东江水,用的是东江水,东江水是香港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尽管历史变迁,但为保证香港同胞喝上更加优质的“放心水”,东深供水工程始终保留着规模为目前世界上同类工程之最的硝化站,当作备用“安全阀”。

如今,东深供水工程供水主线全长68公里,年供水能力达24.23亿立方米。从1965年3月1日至2021年年底,东深供水工程累计供水达600亿立方米,其中对香港供水275亿立方米,满足了香港约八成的淡水需求。

“港深‘共饮一江水’”,大湾区的发展让港深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

到2025年,大湾区将率先打造成为中国“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示范区。而东深供水工程也将继续成为助力加速大湾区融合的深度参与者。

在“智慧建设”成为主基调的时代,面对未来,粤海水务将原水供应作为“智慧水务”探索的起点,建立完善大坝安全检测系统、水情自动测报系统、供水计量远传系统、卫星云图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全面覆盖原水供应和管理各个领域。

粤海水务副总工程师潘志权在接受采访时进一步介绍称,东深供水工程引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从“源头”到“龙头”的全程监管,通过无人机、无人船和智能巡检机器人等先进设备,让“安全供水”变得更加智能可靠。

伴随高质量的原水持续供入香港,东深供水工程也愈发成为港深两地精神连接的纽带,在香港青年一代中续写“港深同胞情”。

一条供水生命线 粤港两地半世情

工作人员向香港青少年介绍东深供水工程概况。

50多年来从未间断的东江水让不少港人始终铭记那段历史。几乎每一年,都有香港青少年来到东深供水工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饮水思源”。迄今,东深供水工程依然被港人视为中央心系香港的象征。香港侨界会还呼吁把这段历史写入《香港志》以及有关课程中,让香港人永远不忘这一伟大工程和它的建设者。

粤海水务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海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包括东深供水工程在内,粤海水务承建的多项大型跨区域调水工程,为区域供水安全提供了坚强有力支撑。未来,粤海水务将响应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需要,继续在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上积极进取,为区域水资源管理、水生态治理、水环境建设、水安全保障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贡献粤海力量。

“敢让江河倒流、高山低头”,东深供水工程创造奇迹,推动融合,见证同胞情谊。未来,仍将续写一江水,两地情。

来源:参考消息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粤港   东江   水荒   守护人   半世   港人   生命线   东莞   水务   香港   深圳   江水   水库   两地   同胞   香港人   水环境   方式   工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