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有没有一条路,既坚持自我,还能赚到钱?


最近在听投资人孟岩的一档播客:无人知晓


孟岩是投资机构,「有知有行」创始人。热爱投资、冥想、写作以及打造产品。这档节目邀请了很多有趣的商业高手对谈,价值观非常正,堪称商业界的「做自己」论坛。


古典:有没有一条路,既坚持自我,还能赚到钱?


这次对谈嘉宾是黄海,新消费领域里的高手,主题是品牌。




01

让更多人知道你,还是让爱你的人更爱你?


他们谈到一个很核心的问题:


做一个商业品牌,持续的增长是必须的,但是方式是什么呢?


到底是不断地“让更多人知道你”,还是“让爱你的人更爱你”?


这是个第一性的问题。


比如泡泡玛特,就是那个盲盒,他们显然用的是第二种方式。


古典:有没有一条路,既坚持自我,还能赚到钱?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个盲盒的毛利,大概是60%,但是整体财报的净利,只有12%。


也就是说,你买一个100元的盲盒,

40块钱覆盖了所有的设计、制作、渠道、分成的费用;

18元包含了办公、行政、工资、纳税;

12元的利润;


那么,还有30块钱,你会花在哪里?


大部分人的反应是,打广告啊。让更多人知道品牌,更多人买。


但泡泡玛特花在广告的费用是3%-5%,其他的20多块钱,都花在了社区互动举办活动培养盲盒文化上了。


也就是说,他们努力做的事情,是让喜欢盲盒的人更加喜欢,从而打动更多人。


星巴克的逻辑也是一样。


刚开店的时候,他们没有选择业内通用的——每个店一个半径,尽可能覆盖更多区域。而是选择了缩小半径,让更多的店击穿一个社区。让这个社区的人每几个街角都能看到星巴克。


星巴克30多元的咖啡,成本只5-6元。但他们把大量的成本投入到店员的培训,咖啡香味的提取,整体的店铺体验,在早期的时候,他甚至让每个咖啡师都在店铺中持股。


他的理念,“用每一杯咖啡,传递星巴克独特的咖啡体验”。这种理念让星巴克用30多年逐渐走向全世界,在进入中国的早期,他们的确让星巴克成为某种商务生活的优雅空间。(然而前段时间的事,差评。。。)


古典:有没有一条路,既坚持自我,还能赚到钱?


当商品出现利润的时候,到底是花在打开更多陌生用户,还是花在影响更多已经认识你的人?


两条路都通, 这真的是某种人生哲学的选择。


前者叫做效率型组织。


他们信仰:找到刚需高频的市场、火速推进,降低市场价格,疯狂占领渠道,极速提高效率,可以成为伟大组织。成功者如阿里、美团、滴滴。


后者被称为体验型组织。


他们笃信:深度陪伴喜欢你的人一起成长,不断的和他们产生互动,从而影响更长久,更多人的消费,是伟大之路。成功者如苹果、星巴克、泡泡玛特。


在我看来他们都挺伟大的,社会发展,需要效率,也需要美好体验。




02

Fit in 还是 Inside Out ?


选择体验还是选择效率?


这似乎是创始人的本性所决定,是他们自己的“第一性原理”


也许产品和商业版图,可以不断走出舒适区,但是很难走出命运舒张的方向。


比如“用户体验头部”的腾讯做社交一做一个准,但是阿里倾全公司之力,也做不好社区。但在B端的服务上,腾讯也一直磕磕绊绊,没有手感。


说到底,这两种公司,是两种人生策略。


Fit in(占位) 还是 Inside Out(生长)?


占位的策略是,先按照外界标准来掰自己,然后不断寻找新的机会


生长的策略是,先按照内心感受来舒张自己,然后不断地找更多类似自己的人


个人发展也是一模一样。


拿写作来说,有人的理念是“追热点”,什么火做什么,什么热写什么。有人的的策略是“深耕自己喜欢的领域”,先把自己流畅表达,先让自己持续输出,然后在逐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析大家爱听的话。


找工作也是一样。有人的理念是先挤进赚钱的,搞了再说。有人的理念则是要花时间理解自己喜欢什么,然后逐渐生长出来。


Fit in 还是 Inside Out,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策略。


古典:有没有一条路,既坚持自我,还能赚到钱?





03

我该选择什么策略?


“那么,我是哪一种人?我该选择什么策略?”


这个问题,我真的没法回答你,因为这是你的命、你的信仰、你的莫名其妙相信。

但很多方式能够找到端倪。


第一,你应该问问你自己:


▷你更喜欢哪一种产品?体验型还是效率型?

▷你为什么激动不已?增长的数字还是用户的反馈?

▷当你有多一分精力、时间、利润的时候,你会在哪里投入?


这些答案都直击你心里那个真实的灵魂。

当认真审视这些问题,答案就会慢慢浮现。


第二,这两种不同选择,也对应着两种不同的人生境遇。


早期时候,Fit in策略会快速占领市场,机会抓的好,红利吃到尽头。但因为这种策略,需要不断地抓机会。但越是体量庞大,就需要越大的机会支撑,往往就风险越大。


这种策略的瓶颈在人生后半段,要么错过机遇,要么缺乏核心竞争力,越来越乏力。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35岁青春饭吃到头没戏了的原因。


Inside Out策略会在后期越来越好,很多人前10年看上去浑浑噩噩,没有定性。乔布斯甚至被踢出自己创办的公司,但一旦找到自己相信的点,就认真做个10年,终有大成。


但前提是,你能熬过前面探索生长,又不妥协、被评价的前半段——大部分人都死在了这里。


古典:有没有一条路,既坚持自我,还能赚到钱?


第三,发展到最后,你会发现混合策略是最好的打法。


最高级的选手,绝不会非此即彼,他们会选择先在自己优势发挥到极致以后,学习另一个方面的能力。


比如苹果的早期,乔布斯把用户体验做到了极致,而接手的库克,却是最好的供应链专家,把效率发挥到了极致。


而华为这种一开始崇尚“狼性文化”的组织,在今天,却也很娴熟的做出好的手机,民族品牌,处理国际市场的多元化。


第四,不同的行业、不同时代适合不同策略。


如果在电商、科技、元宇宙这些领域,无疑卡位策略是重要的。

但是在科技、农业、制造、文化、教育这些领域,生长策略则是更好。

千万不要听个什么商业大课,就被带偏。


过去10年,中国经济主要拉动力,是资本和科技,Fit in的策略似乎更优。


但在未来10年,强调科技、拉动内循环、美好生活等,我看到Inside Out在冉冉升起。


古典:有没有一条路,既坚持自我,还能赚到钱?





04

最后的话


前面的四条策略选择的建议,其实并不能真的让你“选”。


因为,“你到底是什么策略?”

这个根本轮不到你“选择”,而是刻在你命里——你信仰什么?你真心实意地认同什么?


你只能发现和顺应。

Discover—— 不再cover(遮蔽)。


如果你要问我,我的策略是什么?

我学习、咨询、写作,授课,作为一种终生职业。


我的信仰是:Inside Out。


因为链接自己的情感才有力量,才有独创性,才能持续,才能一直写,一直流淌,一直遇到自己的机会。


自由胜过效率,持久胜过速度,生活胜过写作。


如果你能看到这里,我想你也是和我一样的人。



占位还是生长,你对哪种策略感到动心?

留言区聊一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块钱   极致   生长   效率   古典   理念   策略   自我   咖啡   领域   组织   方式   机会   人生   品牌   更多   商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