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怎样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谁是天下最厉害的人,我们从伟人谈起


1916年7月,年仅23岁的毛泽东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纵论他对天下大势的看法,他说:


“二十年内,中日之间非一战不足以图存,而国人犹沉酣未觉,注意东事少。愚意吾侪无他事可做,欲完自身以保子孙,止有磨砺以待日本。”

怎样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那时的毛泽东,正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他把父亲给他的钱,三分之一花在报纸上,还在书摊上经常买些书和杂志。他每天呆在湖南省立图书馆,一呆就是半年,总是早上开馆进去,下午闭馆出来,他一动不动地坐在书桌旁埋头苦读,好象一座低着头的狮身人面像一般。只是中午出去买个烧饼或者几个包子当午饭。

正是这种长期的读书和积累,长期的世事观察,他逐渐成了一个博古通今的人,对于天下大事分析透彻,同学称他为“时事通。”


观屋漏而知宇下。”见微知著,从每日看到的报纸,收集到的信息中,青年毛泽东便可预知事件未来的走向。事实上,一切都如这个初出茅庐的青年所料,二十一年后,日本为转移国内矛盾,极端分子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八年后,被中国人民驱赶了出去。



怎样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1921年,毛泽东年方28岁,中共一大召开,后来,会议在南湖的一只租来的游艇上举行,那天晚上,参会的毛泽东很晚才回到旅店。


撩起蚊帐,毛泽东爬到肖子升的床上与他睡在一起,他热得满身是汗但是没有洗澡。他对肖作了深谋远虑的预见:


“如果我们努力奋斗,共产党在三五十年内就有可能统治中国。”


这种预言在当时简直是空口说白话,肖子升当时也没有多深的印象,他担心独裁主义会步尘而来。但结果却和毛泽东预料中的一样:1949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距离毛泽东同肖子升的谈话,仅仅过去了28年。


看得长远的“大”格局



王震曾说:“毛主席至少比我们多看50年。”当太多的人仅仅看到抗美援朝是抵抗美帝国主义入侵时,毛主席看到的却是新中国未来的发展,他的眼光总是比普通人看得更远。


眼光与眼界是极为重要的问题,你的眼光能看多远,就能做多大的事情,你的眼界有多远,就能做多长久的事情。


有的人鼠目寸光,看到的只是眼前的巴掌大的事情,一辈子营营苟苟,为了巴掌大的利益而挣扎不休;有的人看得长远,他知道世上不可能事事如意,得必有舍,他会做出合理的取舍,为了长远而暂时放弃眼前的利益,为了大局而暂时牺牲小利益,为了负重而可以继续忍辱。


人生的一切都来源于选择,而选择的前提是眼光和格局。


在农村生活过多年,见到了太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发人猛省:


有这样一家子,儿子考取了个自费师范生,既然是自费,当然需要拿钱,这家境其实还不是十分困难,父亲是个公职人员,母亲是个无业农民,只是母亲很强势,家里大事小事都母亲说了算。


当时,母亲这样说了一句话,事隔数十年,还令人记忆犹新,母亲说:“拿什么钱呀,有这个钱就给他娶回媳妇了。”此事,就这样不了了之,儿子没有去上读那个自费生,而且很快也给他娶回了媳妇。


当时,为了省钱,父母专门托人跑到遥远的晋北山区,找了一家贫穷人家的女儿给他做媳妇。


在当时看来,这事办得如此的圆满:儿子没有去读书省下了不少钱,媳妇在山里讨来,也没有花多少钱,在当时的农村,在人生大事上没有花太多的钱,自然就省下了不少钱。众人都夸赞其母亲办事利索,做事聪明。


他的母亲真的是聪明吗?来看后续发展:


二十年后,他家儿子头发都斑白了,依然还在当地一个乡镇做临时工,这个临时工是他父亲当时托关系给他找下的,他一做就是二十年。


临时工工资微薄,每月有国家固定补助的200元钱,然后乡镇适当补助一点,就这样,他家儿子生活了大半辈子:拿着这么点工资,你可以想象,这么多年,儿子家过得是怎样的日了。


你还可以大胆的想象,由于娶的是山里的媳妇,没有多高的文化,教育出的儿子又会是什么样子。他们的生活场景,你尽可以去脑补,你尽可以想象儿子家现在的生活,在全国上下“脱贫”的大背景下,他家儿子会过怎样的生活。


更为悲催的是,由于儿子见识有限,讨得老婆又没太高文化,孙子读书也好不到哪里去,一代又一代的人重复着怎样的轮回?


回头想来,如果当时母亲拿钱让儿子去读了那个自费生,至少见识了外面的世界,懂得了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儿子就会有不一样的作为,就会有不一样的人生,至少孙子不会重复父辈们的生活吧。


眼界、格局对人生到底有多大的影响?


平常,一提起这个词,许多人就觉得又在讲大话,又在说空话,又在放烟雾弹,然而事实上真的不是这样,眼界和格局这东西,对每个人的人生都非常重要。


如果能够清醒意识到这一点,你就会不断地放大自己的眼界,放大自己的格局,努力看得更远,站得更高,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就会鼠目寸光,凡事斤斤计较,每天活在鸡毛蒜皮之中。


更要命的是,如果没有大的眼界和格局,你的子孙后代都会受到很大影响,他们能否走出去,以及究竟能走多远,都会受到很大影响,从家庭来说,这事关未来数代家庭的发展和运气。


回到文章一开头就提到的话题,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大格局,要能看得长远。

怎样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看得长远,你就知道事情有高有低,有反复有挣扎;同样的事物,短期来看,处于低点,你就会悲伤,处于高点,你就会兴奋,放长远来看,处于高点和处于低点,都是事物发展过程的必然阶段,事物就是在这样一个又一个高低循环的过程中不断地前行,你就不会有那么的悲和喜,就不会有那么多情绪的东西,就会把精力更关注于事物本身,就能够节省下更多的精力来做更多、更大的事情。


当你格局放大之后,你看到的世界不再是鸡毛蒜皮,不再是营营苟苟,你看到是更远的未来。到那个时候,你不再有敌人,真正的敌人就是你自己,除了和自己抗争,你无须和任何人抗争,战胜了自己就是战胜了最为强大的敌人。


看金庸武侠剧里,“孤独无败”、“东方不败”无不是处于至大至刚境界的人生,这样的境界,天下无几人能敌,这样的境界,是你终生奋斗的目标。


腐朽变神奇的“化”力


在汉语里,“化”是一个神奇的字眼,化腐朽为神奇,化大怒为大悲,化进攻为倒退,世间一切事物,皆可一“化”了之。


“化”代表着柔性,代表着韧性,代表着以柔克刚,代表着四两拨千金,代表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它不需要硬碰硬,不需要声嘶力竭,不需要怒气冲天,不需要口干舌燥,不需要大悲大喜;他是轻盈的,他是柔弱的,他是宠辱不惊的,然而他却是不动声色间一截江海,不动声色间抗举义旗,不动声色间驱赶日寇出中华,这就是“化”的力量。


要想做一个最为厉害的人,就要具有“化”的力量。


资源是摆在那里的,人力是摆在那里的,然而,要把这些东西完美结合在一起,凝聚在一起,就需要整合,就需要融合,这就是“化”的力量,“化”就是整合,就是聚集,通过“化”的结合发挥出原来个体所没有的力量。


公元200年,曹操提军出征河北,和袁绍进行官渡大战,这时刘备趁势偷袭许都,攻打曹操的后方。向来,偷袭不易,一如既往,刘备偷袭不成,被曹操打得东躲西藏。刘备带领不满一千败军,一路逃窜到汉江边上。

怎样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坐在江边的沙滩上,已经48岁的刘备老泪纵横,当时,刘备的身边,文臣有孙乾、糜芳、简雍;武将有关羽、张飞、赵子龙,要文有文,要武有武,仗也在不停地打,经验也汲取了不少,可就是打不赢。刘备不是在逃窜,就是正在逃窜的路上。


《三国演义》这样写到:


刘备叹曰“诸君皆有王佐之才,不幸跟随刘备。备之命窘,累及诸君。今日身无立锥,诚恐有误诸君,君等何不弃备而投明主,以取功名乎?”众皆掩面而哭。



通过这些,你可以清晰地看出每个人的能力缺陷,刘备可以把关、张、赵、孙乾、糜芳这些文臣武将吸引过来,让他们舍命相随,这是刘备的本事,但是却不能把他们的力量有效发挥出来,指挥他们打一场漂漂亮亮的大胜仗,这就是刘备的能力缺陷。


刘备带领这些人尝试了无数次,但就是没有打赢这一仗。他真的没有这个本事,也就是说,刘备只能把人招来,至于招来人后,怎样调配好,怎样使用好,他做不到,真的他做不到!对于这一点,刘备心知肚明,他内心里完全承认这一点,否则就不会有后面的三顾茅庐了。


所有问题只等到诸葛亮到来以后才得以彻底解决,诸葛亮一出山即高手:火烧博望城,惊破曹公胆,立下初出茅庐第一功。曹操帐下诸将大败而还,那是刘备战争史上开天辟地第一回。


这就是“化”的力量,诸葛亮对关、张、赵,对孙乾、糜芳也许没有刘备那么了解,但有一点,诸葛亮清楚地看出了每个人的能力短板,并取长补短,让他们相得益彰,调配在最在最合适的地方,用刘备先前同样的人马打赢了一个又一个的仗,厉害不?


我们经常问,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其实,细细说来,真的不大,人和猿的差距尚且才相差0.001,人和人之间的差距连这的百分之一都不够,可是,就是这么一丁点的差距,导致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诸葛亮指挥众将火烧博望坡,而刘备却绝对不行,不管读了多少书,行了多少路,吃了多少苦,经了多少的风霜,刘备在这一点上就比不上诸葛亮,你不服不行。


所以,培养出“”的力量,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把有效的资源、人力完美地结合起来、组合起来,然后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如果具备了这样的能力,那将会无往而不胜。


做企业,你至少可以做到董事长;做官员,你可以主政一方;即使做家长,你也可以带领全家走很远的路,实现三代出一个人才的伟大梦想。


问题是,绝多数的人不具备“化”的能力,不管读了多少书,不管行了多少路,不管阅尽人间多少风霜,这个能力你没有,就是没有,你真的不知道去哪里才能整合出这样的能力。




国家“减负”的旗帜下,风头正盛的俞敏洪倒下了,然而,时隔半年,老俞又带领新东方那般人用英语来直播带货,业界惊呼:“老俞又站起来了。”


没有了新东方,只要有老俞,就还能铸造一个又一个的神话,这样的人,你把他放在哪里,他都可以做成事干大业。

怎样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更难能可贵的是老俞的担当精神,他始终考虑的是新东方一大批老师的转型问题,他要带领新东方原来的一大批人来转型,而不是他一个人转型,于他个人而言,即使躺倒不干,他这辈子也有花不完的钱,也有享还完的富贵,然而,危难之中,老俞没有独自一个人跑路,他要给曾经跟随他的人找到一条出路,这就是诤诤铁汉俞敏洪。


当然,对于每个人的选择我们无可厚非,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切身利益。


君不见,某个大人物,套现多少个亿,保得自己富贵;某个大人物,又在国外购起了豪宅,老本一直吃下去……对于这些,我们不作评论。


还是那句老话,各人有各人的路,各人有各人的见识和格局,这些人就是精致的“利已主义,”无论他拥有多少钱财,无论他过得再奢侈,大家也只是看看,没有太大的社会价值,他们的头衔,从始至终也只能是“精致的利已主义者。


国家有危难,没有人会想到这些人;国家有重担,没有人会想到这些人;真正到了急难险重的时候,大家想到的肯定是老俞这样有责任、有担当、不屈不挠的人。


一个“减负”政策,让我们见识了老俞的担当和责任,把他和其他人明显地区分开来,成为了大家的依靠,给予了教辅人足够的信心和走出泥泞的勇气。

怎样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这样的人就是一个既有大格局又有化腐朽为神奇的人,值得你一生的追随。


其实,说了这么多,我觉得已经把应该表述的观点全部说清楚了。要想成为很厉害的人,其实就需要两点:一是放大的格局;二是“化”的能力,此两点已足矣。


自古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这两点业已足够,思来想去,又加了下面的一点,这就是第三点。


行走江湖的一“技”之长


这个“技”既指专门的技能,又指普通人所不具备的本事。拥有了一技之长,又有眼界,又有格局,必定可以成为某个专业领域出类拨萃的人物:不是学术权威,就是行业大伽,他可以看到普通人所看不到的东西,可以流意到普通人不曾注意的东西,在要紧处发力,在关键处使劲,经过数年、亦或数十年的努力,达到普通人很难及的层次。

怎样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当然,这个“技”实际指的是独家本事,也就是你拥有而别人却没有的技能,这个技能不是随随便便一个人就可以拥有的,它需要日积月累的打磨,需要日复一日的练习。也许平常的日子平淡无奇,但到爆发的那一刻,却耀眼辉煌,太多的人只注意到了他的高光时刻,却不曾注意背后寒往暑来的艰辛。比如那些成名成家的作家,再比如那些具有很强解决问题的人,还有那些一步又一步走上去的官员。


在文章的最后,说一句,读那些有用的书,读那些古书,很容易培养你成为厉害的人。


全文完,如果喜欢,点个赞吧,余香会萦绕在你的手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新东方   化腐朽为神奇   这一点   眼界   长远   格局   事物   儿子   母亲   事情   力量   东西   能力   代表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